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政务活动 >> 正文

阎立调研时强调:突出以人才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发布日期:2012-05-25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在常高校是科技宝库和人才摇篮,也是常州“第二个率先”的重要智力支撑。昨天上午,市委书记阎立在调研驻科教城高校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推动在常高校建设和常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人才的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城市的跃升。
  目前我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10所,其中本科4所、专科6所,高校数量居全省第四。在常高校现有本科专业60多个、专科专业50多个,在籍统招全日制研究生和普通本科、专科大学生12.39万人。2005年建成投用的科教城高教园区,打破了传统的建校模式,突出“城”的理念,现有5所高职学院和1所本科高校,有在校学生7.6万余名,其中高职学生6万余名,建有16个大型的现代化共享实训基地,被评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
  调研中,阎立走进课堂、实验室和操作车间,与师生们亲切交谈,共话高校建设与发展。在常州大学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得知学校已与近百家企业深度合作,年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时,阎立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校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使研究方向更好地吻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阎立认真观看学生们的网页设计,鼓励学校建设好软件开发、电子电气、艺术设计等重点学科,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在认真听取驻科教城各高校的有关情况汇报后,阎立指出,多年来,驻常高校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自觉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强化服务中心意识,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强化人才培养输送,有力提高了全市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强化智囊咨询作用,有力提升了各级依法科学决策水平,为常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常州科教城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6所学校集聚集约、资源共享、和谐共进,努力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区、一流的实训产业平台,树立了全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阎立指出,实践证明,每一次产业升级都伴随着劳动力的升级、人才的升级。当今国际和区域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是环境,是资源,也是产业,高校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思想库,在推动科技进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在繁荣地方经济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拉动效应。从常州实际和“十二五”发展要求出发,我们要优先发展教育和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就进一步推动驻常高校建设和常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阎立强调五点意见。
  一是坚持德育首位,培育合格公民。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把理想信念、文明习惯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的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诚信度、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是坚持特色立校,强化资源整合。各高校要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专业设置方面要合理布局、适度分工,培育一批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专业学科。对重复的专业,要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进行有效的联合、兼并、重组,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坚持能力至上,创新培养模式。延长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去,按照企业的需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加大开放式培养力度,使教育、教学骨干更多地接触学术前沿,着力培养“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四是坚持创新导向,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企业与高校多种形式的合作,把科技创新创业对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判科技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促进科研成果加快向生产力转变。与“一核八园”重点产业、企业需求对接,搭建更多的实用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平台,解决一些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五是坚持尊师重教,营造优良环境。全市上下要备加珍惜高校这一最宝贵资源,着力解决好高校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组织领导、督导检查、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努力推动驻常各高校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层次和水平。
  市领导蔡骏、王成斌参加调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