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头条新闻 >> 正文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发布日期:2012-01-18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现 状
  2011年我市文化工作成效显著。惠民演出经常化、制度化,完成各类公益性演出1900场,低票价经营性演出3200场;公益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水准不断提升,接待观众400万人次,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11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8519户。电影《秋之白华》、大型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获得良好反响。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产品出口超5000万美元,年生产或销售规模在亿元以上文化企业超过13家。去年12月20日,中央文明委正式授予我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目 标
  2012年,我市将全面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大运河申遗工作,实施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文化街区及名人故居的保护、修缮和利用;启动市科技馆、美术馆、新图书馆建设,推进江苏省首家电视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各类文化阵地公益性演出1000场,低票价经营性演出1000场;继续培育10家民间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美术馆、图书馆等),培育10支民间骨干业余文艺团队;新增亿元文化企业1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达25%以上。
  举 措
  实施文化名城建设“六大行动”:核心价值引领行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养和文明程度,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产业跃升行动,加大产业扶持,推动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创新;文化惠民拓展行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精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文化人才集聚行动,加大培养力度,引进紧缺文化人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文化传播促进行动,全面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构建多元文化传播平台,实施重点文化外宣项目;文化品牌亮化行动,打造文艺精品创作品牌,打造常州传统文化传承品牌,打造现代城市特色文化品牌。
  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把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充分发挥相关项目的引领性、带动性和示范性作用;加强对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强化文化产业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制造的融合发展。
  同时,通过保护利用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形成更多的文化品牌,来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文化运作新机制等,来创新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
  路 径
  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市文广新局局长赵唯强表示,今年文广新局将重点推进全市文化馆(站)设施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推进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全力推进龙头文化企业建设,壮大企业发展规模;深入研究并加快推进大运河申遗、青果巷和前后北岸的保护开发;大力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和艺术名家工程,加快引进紧缺文化人才,充实城乡社区文化力量,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市文联主席蒋节勤表示,将进一步创新机制,狠抓精品生产,认真创作戏剧、曲艺、书画、摄影等各艺术门类,做好长篇小说的组织征集工作,扶持重大题材、重点作品、潜力作家的创作生产;认真筹备美术作品晋京展,举办常州·台湾“两岸情”摄影交流21周年庆典活动等,积极宣传常州,提升全市形象;继续实行青年作家签约制度,继续实施特聘文学创作员制度,以长效机制推进精品生产。
  市创意产业基地等相关园区和文化部门也进一步表示,将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动漫产品、服务外包等文化合作和文化贸易,加强文艺作品对外推介,提升常州文化的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