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常州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21-02-18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21年2月18日上午11:00

发布地点:常州市行政中心新闻发布厅(惠风厅)

发布主题:常州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解读

发布人员:杨   芬   副市长  

                 陆金林   科教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   斌   市科技局局长 

                 嘉秀娟   市人社局局长  

                 管   华   市金融监管局局长  

主持人:孙洁茹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发布会主席台

发布会记者席

孙洁茹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孙洁茹】

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新年好!开工第一天,常州市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吹响创新驱动的集结号,推出一系列重磅的创新政策和措施,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朋友介绍并解读常州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芬女士;常州市科教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陆金林先生;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先生;常州市人社局局长嘉秀娟女士;常州市金融监管局局长管华先生;我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孙洁茹。

今天应邀出席的新闻媒体有: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总台、澎湃、腾讯、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商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法制报以及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请杨市长作新闻发布,大家欢迎!

杨  芬    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  芬】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新年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朋友致以农历新年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刚刚结束的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若干政策》),围绕“十四五”期间全市创新工作明确了三十项重点工作以及二十条支持政策。下面,我就两个创新文件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智造名城。

近年来,常州聚焦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16位。在园区建设方面,常州科教城荣膺2020卓越创新创业园区,常州、武进两个国家高新区分别列全国排名第23位、第38位,江苏中关村、西太湖两个省级高新区分别列全省排名第1位、第6位,金坛华罗庚高新区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区;在创新主体方面,创新型领军培育企业71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410家,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3家,瞪羚企业157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497家,10家企业入列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在创新平台载体方面,国家级“三中心”15个,中科院共建平台9家,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8家、联合创新中心21家,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136家。

为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社会创新能力,筑牢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地位,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在充分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类意见建议,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

本次创新政策采用“1+1”政策体系,即一个《实施意见》,一个《若干政策》,前者强调原则性、引领性、导向性,为今后五年的创新工作树立目标、明确方向,后者聚焦突破性、震撼性、可操作性,对标先进、集成经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市创新政策体系。

《实施意见》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到“十四五”期末主要指标争一流、创新要素翻一番、创新生态全构建以及智造产业新标杆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围绕目标在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高校职校建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及推进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等八个方面部署了三十项重点工作。《若干政策》针对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从人才引育、金融保障、企业培育、产业链创新、载体建设、院校创新、氛围营造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政策措施,以精准施策推动全社会创新突破。

三、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创新投入空前。《实施意见》明确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总量、质量、增幅、增速、要素等方面明确了35项细分指标。《若干政策》对各项细分指标针对性地配套了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切实推进各项任务。为确保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实施意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创新投入的总体规模,即全市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达到2000亿元规模。在强有力的投入保障下,《若干政策》进一步细化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比如,科技金融方面,设立60亿元天使投资母基金、创设总规模10亿元的“创新贷”专项融资产品支持计划等;比如,青年人才集聚方面,开展“青春留常”计划,对本科、硕士、博士以及技师、高级技师人才提供资助,在生活、租房、购房等方面提供可叠加享受的补贴;比如,支持高校发展方面,对引进知名大学采取“一事一议”,重磅激励在常高校申报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等。

二是紧扣现实需求,解决痛点难点。本次创新政策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市创新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力求找到人才、企业、产业关注的重点、焦点、热点,针对问题症结,找准施策方向,拿出切实举措。比如,人才引育方面,围绕青年人才关注的生活居住成本问题、高层次人才关注的收入问题,以及共同关注的就学医疗住房问题,设置了对新引进年薪30万以上的人才分类分档奖励;对“高精尖缺”人才发放“常商服务·龙城英才卡”,提供优质精准服务;对青年人才采取“生活居住双资助”的全方位综合补助;开展“人才优居”工程,在人才公寓中配套规划建设最长3个月免费住宿的“青年驿站”。

三是强化目标导向,政策务实求新。在《实施意见》的目标规划引领下,《若干政策》围绕目标达成采取靶向供给,立足常州实际,对标先进城市,增强政策强度,提升吸引力。比如,产业链式创新方面,针对锻造产业链长板的目标提出了“饱和式”投入的概念,市级层面择优确定2-3个产业链,与龙头企业、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共同采用奖补、直投、基金等方式支持,以求实效;比如,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加大对闲置厂房、综合体的改造利用,重点引导利用生活配套好的现有建筑建设功能完备的双创载体,并根据成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引导资助。

四是围绕成效奖补,突出激励引领。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创新支持政策要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在政策制订过程中,我们注重从创新全链条、全周期发展来把握这一要求,在产业链基础研究阶段,采用“借转补”方式分期给予研发前期支持,视项目成效借款可转为补贴或收回;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阶段,重点支持市内产业化且属于国内首次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在企业提档升级阶段,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分档给予研发费用增长额最高10%的奖励。此外,本次创新政策关注创新增量,围绕企业对地方贡献增量进行奖补,比如,对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等在当年增幅不低于上年增幅的情况下,且其当年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幅2倍的,2倍以上地方贡献部分全部给予奖励。

下一步,我们将设立市创新委员会,统筹全市创新发展工作,协调推进重大创新事项。组织相关单位对创新政策制订具体执行细则,细化政策的申报流程、标准、条件以及分档激励等,推动政策执行落地落实落细。建立创新政策网上申报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创新政策兑现的“便民、高效、公开”。同时,我们还将开展创新工作系列活动,比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网上招聘活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科技新长征”产学研对接活动等,进一步浓郁全市创新氛围。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孙洁茹】

感谢杨副市长的详细介绍,下面请媒体朋友就关心的问题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提问现场

【新华日报】

常州科教城作为全市“创新之核”,肩负服务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两大重任。我们知道科教城去年获评全国“卓越创新创业园区”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请问陆金林主任,今年将采取哪些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做强“创新之核”?

陆金林   科教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陆金林】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科教城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城创新发展,成立了推进科教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并出台了《推进科教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建设国际合作等六个新高地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对科教城的支持力度,科教城“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全市转型升级、培育常州未来产业、引领高职教育发展”为主要任务,凝心聚力“五个区”建设,着力强化科技攻坚力度、深化产业能级提升、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聚焦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全力支持中以创新园发展,推进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楼建设。加快推动中德创新园建设,建好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建设弗朗霍夫创新基地、卡尔斯鲁厄技转中心,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海外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

二是聚力创新,打造创新创业引领区。紧扣“国际智能制造名城”建设产业发展需求,协同辖市区、市科技局高标准研究共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全力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平台, 全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支持常州大学省技术转移研究院建设,努力实现科教城创新平台的辐射倍增效应,形成“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辖市区”的新格局。

三是聚合服务,打造科技服务核心区。持续推进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母体院所创新资源,促进成果与常州企业有效对接,建立基于目标任务和利益捆绑的建设机制。完善与辖市区特别是武进区的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东部“科创走廊”、园区基础教育设施、人才公寓等项目,通过共建平台、共引人才、共推转化、共育产业、共筑生态,共同做强“创新之核”。不断深化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四是聚集资源,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开展靶向招商、科学招商,鼓励企业通过“平台+创投+市场”的模式,培育孵化高端创业项目。运作好科教城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资本汇聚科教城。落实科教城企业“五转”政策,推动企业“众创业、企升高、小转规、规改股、股上市”,构建爆发式成长企业梯队。

五是聚成品牌,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积极实施“争当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力度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协力推进常州大学省市共建,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和地方领军型高校。深入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规划组建“江苏应用技术大学(高职本科)”。加快推进现代工业中心公共实训基地新建改造提升,启动产教融合创新园区(一期)建设,努力建成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标杆区。

总之,我们将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坚持“高职为基、院所为要、人才为先、项目为重、创新为魂、环境为本”,聚力构筑“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高职教育”六个新高地,努力争当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争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引擎。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

围绕新政策的贯彻实施,市科技部门主要有哪些职责,如何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

刘   斌   市科技局局长 

【刘  斌】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新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产业是创新的方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充分体现了真干真支持、大干大支持、快干快支持。我感到,对创新型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来说,是一大利好;对科技部门来说,科技创新的又一个大好春天已经来临。

驱动创新,科技先行。市科技部门将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要求,当好科技先行军,打好政策组合拳,力求工作组织推进到位,政策宣传落实到位,确保“主要指标争一流、创新要素翻一番”的预期目标圆满完成。

一方面,深入推进四项主抓手。

一是企业主体。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争取到“十四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翻一番达到5000家。

在政策支持上,主要有六项(估计每年投入经费8亿以上):一是高企奖励。二是上规升级贡献返还。三是研发费奖励,我们将实行分段分档奖励,研发投入越多,奖励的就越多,目的就是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四是鼓励企业设立离岸创新中心。五是支持创新项目落地常州并实现产业化。六是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对创新应用场景实行择优支持。

二是园区阵地。创新型园区是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型经济的主阵地。围绕构建全域创新大格局,推进各辖市区的高新区全覆盖,同时重点建设以科技服务业集聚为特色的创新核心区,以自主创新能力的争先进位,确保园区整体实力争先进位。

三是平台引领。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今年,我们正在加紧调研,拟在常州科教城高标准研究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同时,围绕我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每年建设30家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在政策支持上,主要有三项:一是对获得国家或省立项并有资金支持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配套支持。二是对高层次人才团队控股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承担设备、场地等重资产投入,给予基金支持,并分期分档给予前期运营经费。三是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对以“企业主体+人才团队+产业基金”模式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择优给予重点支持。

四是载体支撑。针对新创企业偏少、创业空间不足的问题,各辖市区将在五年内高质量建成100万平方米以上国内一流水准的双创载体空间,新增100家省级以上双创载体,新引进30家高水平孵化机构。

在政策支持上,主要有三项:一是根据成效对新建的双创载体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引导资助;二是对国内知名创投主体来常建设的新型一体化双创载体,给予用地保障、指标规划、资金奖补、基金设立等“一事一议”支持;三是对双创载体进行“三星、四星、五星”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分别给予相应奖励。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三个新机制。

《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破解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痛点、堵点、难点,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围绕“卡脖子”,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深化“三评”改革,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非常规评审评价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等。

二是突出“前激励”,探索产业链前沿研究新机制。建立“借转补”资金管理和收回惩戒机制,采取“借转补”方式分期给予研发前期支持。建立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库,实行“一事一议”。

三是应对“双循环”,探索“科技新长征”新机制。积极应对新形势,主动抢抓新机遇,深入探索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格局。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

本次创新促进发展政策中,对来我市就业的人才有哪些支持措施?

嘉秀娟   市人社局局长  

【嘉秀娟】

我们出台了支持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方优秀人才齐聚常州。

此次新政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覆盖对象广。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均可享受,同时技师、高级技师人才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享受资助补贴,政策覆盖面广,为历年之最。

二是政策力度大。我市企业新引进的人才,来常两年内购房的可享受3-25万元的购房补贴,毕业两年内来我市企业工作的人才可享受每月300-80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月500-800元的租房补贴。

三是兑现方式优。通过大数据认证、系统比对的方式核实信息,让政策兑现更便捷。比如,直接将生活补贴打入社保卡内,省去了申报环节,让人才更能体会到常州“引才、爱才、留才”的诚意。

常州电视台记者提问

【常州电视台】

创新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创造性活动,此次市政府制定的若干创新政策中有哪些金融方面的举措,用于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创新,实现金融与创新的融合发展?

管   华    市金融监管局局长

【管  华】

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一系列金融方面的重磅支持政策,形成了覆盖企业创新链的完整金融生态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支持创新股权投资。5年内,市和辖市区、常州经开区两级财政安排400亿元资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总计2000亿元投入我市创新领域。组建科技创新基金,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机构来常设立各类创新子基金,设立60亿元天使投资母基金,主要投向我市“253”优势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5G通信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企业。我们将通过提高配套出资比例、加大基金让利、完善奖励补偿、优化考核评价等政策工具,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机构来常开展各类基金业务,尤其是要加快推进龙城金谷建设,推动各类投资基金落户集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各类奖励政策,加速实现龙城金谷集聚1000家机构、管理5000亿资产的阶段性目标。

二是支持创新创业贷款。进一步增强“常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开设线上“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构建“平台+银行+创投+各类服务机构”一站式服务体系,使创新金融服务触手可及。设立1亿元的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对初创企业和个人建立“基金+银行”风险分担机制,给予全额或者50%贴息。

创设总规模10亿元的“创新贷”专项融资产品支持计划,建立科技信贷“白名单”,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20倍安排定向信贷额度,对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贷款给予一定比例风险补偿,同时对“白名单”内科技企业1000万以内的普惠型贷款,给予2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

三是支持创新担保转贷。融资担保公司对“白名单”内科技企业开展政策性纯信用融资担保业务,担保费不超过1%,给予融资担保公司最高1%的担保费补贴,年度季均科技业务在保余额最高3%的业务补贴,代偿本金最高20%的风险补偿。

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服务,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转贷资金增资至10亿元,单设创新企业专项转贷资金,对“白名单”内科技企业转贷业务费率下降50%。

以上三个方面的金融支持创新政策措施,覆盖创新型企业初创、发展、成熟等主要阶段,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形成了无缝衔接的融资服务闭环,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我们相信,在强大金融动力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市创新产业和创新能级都将产生质的飞跃,加速实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孙洁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