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我市召开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12-02-22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今天上午(22日),在市行政中心惠风厅,市统计局召开了201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2011年常州市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主要反映在以下10个方面:

  1、产业结构得到新的改善。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增长幅度在省内13个城市中的排位由上年的第10位前移至第7位,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4亿元、1950.8亿元和151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2.2%12.8%。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355.341.4调整为3.154.542.4,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77473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1995美元,继续列全省第3位。

  2、地方财力实现新的提升。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主要税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入库48.6亿元、74.1亿元和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14.1%32%。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教育支出5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9.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6.5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46.1%33.5%63.9%57%

  3、农业经济取得新的成果。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11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3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10.1%提高到13.5%;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1.2%提高到50.4%。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7%96%,位居全省前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水稻单产水平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水稻单产达到627.9公斤,比上年增产7.8公斤,连续9年位居全省首位。

  4、工业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比GDP增幅高出2.7个百分点,位居苏南五市之首,列全省第7位,创出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237家,比上年增加173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由上年的84家增加到117家,产值超100亿元企业由5家增加至8家,东方特钢、新时代铜业、上上电缆首次迈入百亿元企业行列。

  5、服务经济彰显新的亮点。服务业呈现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投入、产出、税收等主要指标均取得不俗业绩。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03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增幅比工业投资高出1.4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增幅高于全部税收3.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税收5.2个百分点,在全市税收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8%提高至39%。服务业重点行业中,金融行业表现突出,全年实现税收收入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3.3%;房地产业明显降温,税收收入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较上年下降28.3个百分点。

  6、有效投入呈现新的格局。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五大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完成投资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9.5%提升至74.3%。由于道路、交通、市政等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减少,我市投资主体结构呈现新的调整和变化,国有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民间投资份额有所扩大,全年国有投资完成260.5亿元,比上年下降8.7%;民间投资完成1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0.4%提高到72.9%

  7、消费市场得到新的发展。去年,金鹰、百盛、万达等多个大型商业项目和城市综合体集中面市,在丰富城市商业业态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市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城镇地区1154.3亿元,乡村地区8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16.4%。受价格上涨等因素拉动,基本生活类消费需求增长较为明显,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全年完成零售额58.8亿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完成零售额43.1亿元,均比上年增长24.6%。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限额以上单位全年实现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8、外向经济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19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进口92.7亿美元,增长38.1%,进、出口增速均位居苏南五市之首,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1.8个和8.8个百分点。全市有22家企业年出口额超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实际到帐外资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德国朗盛、荷兰阿克苏等一批产业层次高、资本实力强的外资大项目落户我市,全市新兴产业到帐外资占制造业到帐外资的比重达53.5%,为未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创新驱动实现新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改善、份额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纳入统计的98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完成产值3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7.3%,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态势良好,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出口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完成投资5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2%,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机械设备及器材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增长幅度均在90%以上。

  10、居民收入得到新的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9元,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838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081调整为2.011,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居民收入增长结构有所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度相对领先,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87元,比上年增长23.9%,快于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

  虽然从总体上看,2011年我市经济运行取得了显著而积极的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城市和苏南地区的排位情况好于上年,好于预期,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有所提升,但经济增长动力和态势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减弱迹象,投入、产出、效益均存在后劲不足的忧虑,实体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新的一年,我市经济运行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人民币汇率上升、要素资源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降温、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我市应牢牢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增,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导向,充分发挥“510”行动计划项目的示范性、引领性和带动性作用,集聚政策、集中资源、集约服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努力使全市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保持较快增长,在调整过程中提高运行质量,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