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结果反馈 >> 正文

常州市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2-12-26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实体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为摸查我市企业用工需求的基本情况,近期,市人社部门开展了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包括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受经济环境影响,我市企业经营遇到了一定困难,但总体上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基本正常,企业职工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员工待遇有所提高,但企业人员流动率略高,部分企业存在缺工现象,结构性失衡仍然存在。

    一、基本情况

    (一)被调查企业行业及经济类型

    1、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类看,接受网络调查的企业中,制衣制鞋业占20.83%,批发零售业占4.17%,塑料制品业占4.17%,居民服务业占4.17%,纺织服务业占16.67%,商务服务业占8.33%,电子电器业占8.33%,机械制造业占20.83%,其他行业占12.5%。

    2、经济类型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4.17%,外商投资企业占12.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17%,私营企业占16.67%,股份有限公司占29.17%,有限责任公司占29.17%,其它类型占4.17%。

    (二)被调查企业员工队伍及相关情况

    1、从2012年企业员工较2011年同期增减情况看,有12.5%的企业有所增加,有41.67%的企业有所减少,有45.83%的企业基本不变。

    2、从2012年企业订单数量较2011年同期增减情况看,有8.33%的企业有所增加,有70.83%的企业有所减少,有20.83%的企业基本不变。

    (三)被调查企业工资待遇情况

    1、从2012年薪酬待遇看,工资待遇(不含加班)处于1500-2000元这个区间的企业占29.17%;工资待遇在2000-2500元这个区间的企业占54.17%%,处于1500元以下的企业占16.67%。

    2、从2012年企业提供同类岗位工资待遇与2011同期相比,有50%的企业增幅10%,有37.5%的企业基本持平,有12.5%的企业有所下降。

    3、从2013企业计划提供同类岗位工资待遇与2012年同期相比,有50%的企业预计明年工资基本持平,有37.5%的企业预计增幅在10%左右,有12.5%的企业预计会有所下降。

    (四)被调查企业近期用工情况

    1、从企业近期用工需求看,70.83%的企业用工保持正常,12.5%的企业用工有一定缺口,16.67%的企业有用工过剩现象。

    2、从预计春节后需招聘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20.83%的企业认为会增加,有54.17%的企业认为会减少,有25%的企业认为基本持平。

    二、原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

    一是经济环境总体偏紧,特别是受欧美债务危机、中日主权争端、人民币汇率连续涨停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员工流失率有所上升。二是惠农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三是产业的梯度转移让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国庆过后,很多原本在我市打工的外埠人员回到老家后就不再回常,到人力资源市场上求职的外埠人员明显减少。11月,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共接待外埠求职者1.2万人,仅相当于今年春节过后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一个礼拜的人数,与今年9月份相比减少了0.5万人,减幅达到30%。

    (二)企业原因。一是企业对当前及节后的用工形势研判不足。部分企业对明年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急于消解成本压力,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二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转型的步伐比较缓慢,受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得已实施低价竞争策略,部分企业过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三是企业用工待遇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目前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实行计件工资制,月工资待遇较往年有所提高。调查显示,从一线员工月工资水平来看,40%的用人单位在2000-2500元之间,25%的用人单位超过2500元,和苏州、无锡等地区相比处于劣势,即使与劳务输出地相比,工资待遇优势也所剩无几,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考虑到生活成本上升、顾家、干农活等因素,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就地就近就业。四是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五是企业对国家劳动政策法规的执行力有所欠缺,部分企业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流失率高。

    (三)求职者原因。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观念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不甘心只从事生产一线的辛苦工作,更希望通过外出打工见世面、学技术、学管理、学一技之长,由谋生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受户籍、住所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工作时断时续,加上部分农民工的法律观念淡薄,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动不动就“跳槽”走人,给企业造成被动和损失。三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偏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校门入厂门,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在企业降低招聘门槛时嫌企业工作辛苦不肯干,在企业急需招聘熟练工和技术工时又不会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招工难”。

    (四)其它原因。一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率高已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到年底,人力资源市场员工跳槽、另觅高就的现象十分普遍,节后企业一般都需要进行补充式的招聘;二是农民工“返城流”和企业“招工流”错位导致“招工难”加剧。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都想在家好好团聚一下,一般要到元宵节后才会大量返城,而企业因开工较早、订单不等人等因素的影响,一上班就急吼吼地到处招工,导致供需错位,表现为节后企业招聘更是难上加难。三是技术人才供求失衡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调查中发现,企业对技术、高级技术等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几乎所有行业的熟练技工、高级技工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宁上三流高校、不读职技校”的现象十分普遍,而目前普通高校的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一般不愿从事艰苦行业或到基层一线工作,企业一线技工、熟练技工大量短缺。

    三、对策建议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用工、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虽然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企业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但经济增长趋缓对就业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我们提前应对,积极采取措施,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实现扩大就业的终极目标。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利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这一要素的“倒逼”效应,尽快淘汰落后耗能的产业,注重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过度依赖劳动力资源数量向注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方向转变,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标,进而降低普通劳动力在人力资源需求中的比重,缓解企业用工需求紧张的压力。

    (二)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实现平等就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渐次成为新市民,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逐一克服。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从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入手,打破户籍、就学、就医、保障等政策壁垒,保证这些城市福利之光能普照到每一个符合落户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帮助农民工真正消除后顾之忧,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顺应转型需要。当前要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大批技能型人才和工人。一是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尽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的转变。二是要拓展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要进一步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和专业结构,加大技术应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大力培育校企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实施“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紧缺技能人才。三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和地位,克服世俗的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确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要以职业为中心,能力为根本,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上升通道的衔接,并与其他人才通道相互沟通,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稳定员工队伍。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健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绩效与薪酬挂钩,通过奖励先进、帮助落后,增强员工服务企业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薪酬政策,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员工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企业一线员工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平均工资增长。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核心人才,留住技术人员,稳住一线工人。

    (五)培育企业核心文化,增强凝聚力。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技改投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管理升级上下功夫,积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要关注、研究和把握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变化的内在规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规范自身用工行为,严格贯彻落实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好他们的各项权益和福利;要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主动关爱员工、善待员工,并在住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方便,做到以礼待人、以心留人、以利稳人、以情感人,让农民工享有和市民一样的尊严。

    (六)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就业创业。改进就业观和择业观,改变怕苦怕累思想。特别是“80、90后”要正视当前“招工难”、“就业也难”的严峻形势,摒弃观望、再等等的挑剔思想,与其失业,不如先“委曲就业”;学好技能,做到“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养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情操,避免随意“跳槽”、任意离岗现象,并自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待条件、机会成熟时敢于返乡创业,并批量带动当地人就业。

    (七)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共同破解难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企业搭建用工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招工难”问题,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政策、改进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将解决好“招工难”问题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跨地区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积极引进人力资源,缓解企业招工难题。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发布,畅通农民工就业信息,主动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化用工服务。继续完善服务企业用工的多项举措,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服务,用真心、真情、真招指导企业合理用工,对困难企业及时落实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负稳岗,走出困境。

    (八)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模范遵守劳动法规、关心职工生产生活的企业的宣传力度,树立一批诚信守法企业,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促进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实现“双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