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部门动态 >> 正文

体育局:常州市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第二十届省运会结累累硕果

发布日期:2022-09-13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常州市共派出1692名运动员参加了33个大项、近800个小项的比赛,体育健儿们以“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为引领,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辱使命,获得金牌217.5枚、奖牌538.5枚和总分5590.5分,金牌榜、奖牌榜、积分榜均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第三。同时,常州市体育代表团还获得青少年部突出贡献奖、优秀组织奖、学校体育工作奖三个奖项一等奖,人才输送奖第三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奖项,创造了历史最佳战绩,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参赛目标任务。

一、坚持协同融合,全力推动“大体育”格局构建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连续多年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度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市领导经常关心体育事业发展,出席重大体育活动,多次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为推动体育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各有关部门对竞技体育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入学升学等全面保障,市财政局多渠道筹措落实相关备战经费,市人社局对体育人才引进和优秀运动员安置一路“绿灯”,市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对训练场地及体育设施建设倾力配合,其他部门对体育部门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也都全力帮助协调解决。这一体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紧紧围绕“让运动员去读书,让读书人去运动”这一目标,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整合两大系统优质资源,努力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教育双丰收。市教育、体育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运动员享受教育、全面发展的激励政策,对篮球、足球等重点项目实行优秀运动员直通车培养计划。大力推进“名校办名队”建设,名队依托名校优势,解决了运动员选材、招生、输送等一系列问题,使运动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与训练保障;名校借助名队优势,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普及学生体育技能,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目前,全市共有篮球、排球、足球、手球、棒垒球、曲棍球、乒乓球等11个项目办在学校,占我市项目总数的1/3。其中,市北郊高中女足甲组、市实验初中男篮乙组、新北实验中学女手甲组和女篮乙组、市局前街小学男篮丙组等10支“市队校办”集体球类项目队伍在第二十届省运会上获得冠军,体教融合布局项目所获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充分展示了我市体教融合模式结出的累累硕果。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力实现发展模式提质跃升

结合我市“训练规模小、教练编制少”的特点,我市在第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周期全力推进项目发展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多元办队模式,深入落实训科医管一体化。以游泳项目为主创新打造“体校主导、一校多点,体教融合、产业支撑”的训练模式,第二十届省运会77名游泳运动员获得18枚金牌、55枚奖牌和614分,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单一办队模式,第二十届省运会中社会力量办队的散打、空手道和马术等项目共获得4枚金牌,成为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有效补充。市区联动成效明显,联办运动队取得突破,第二十届省运会与金坛区联办的自行车项目获得10枚金牌;与武进区联办的女子曲棍球项目获得15枚金牌、联办的赛艇项目获得7枚金牌,三个项目所获奖牌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曲棍球项目更是包揽了10-13岁、14-15岁和16-17岁三个组别冠军。

近年来,我市立足科医助力,重视科学训练和科医保障,围绕田径、游泳和重竞技等传统实力型项目专门成立了多个训科医管一体化小组。在日常巡诊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组别、重点运动员提前制定精细化方案,结合营养调控、运动损伤预防和诊疗等各方面,实现了业余训练的保障专业化。第二十届省运会期间,共派出519人次专业的科研医疗保障人员,为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训练监控和医疗保障,助力常州健儿创造佳绩。

四、坚持固本培元,全力夯实竞技体育发展根基

贯彻落实人才强体战略,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裁判员等体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出台《常州市体育教练员管理实施办法》,近年来,引进了金甲洙、黄维刚、郭玉祥、杨倩、刘景等一批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练员。持续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运动员体能强化工程,构建全方位的体育系统人才体系,夯实竞技体育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常州市体育代表团“全面进前三”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周期,我市共向江苏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86名,人才输送奖位居全省第三。资源整合、强强联手,调动与融合各项资源的大环境。从常州体育的实践来看,“大体育”格局构建、多元化办队模式创新、高水平人才体系建设,使得常州竞技体育始终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并将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