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服务 >> 常见问题 >> 正文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的关键。徐主任,您刚刚也提到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培养造就支高素质水稻管理指导人才队伍摆上分突出的位置,既重视水稻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又突出育种栽培植保等专业型人才的成长;既强调职业农民的教育,又关注农民水稻种植技能的提高,通过积极探索“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模式,为我市水稻持续高产提供了智力支撑。那么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日期:2021-10-07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一是组织开展农业企业家(法人)培训。去年我市农委、组织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农业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组织50名农业企业家专程赴上海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培训,针对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市场风险及危机的防范化解等专题,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新沪商》杂志、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等行家学者授课,帮助企业家们拓宽眼界。 
  二是以工程项目实施为平台锻炼培养人才。通过高产创建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良种工程等平台和项目,加快造就了一批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水稻科技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水稻科技骨干,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水稻科技服务队伍,近年来共有近60个单位、200名骨干科技人员参加了水稻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农业和水稻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农技人员抓点办方、带着农民干,建立了一批机插育秧、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专业化合作社,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实施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组织开展“千名农技专家帮扶结对”活动,有效提高了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和普及率,2010年全市水稻机插秧覆盖率达77.5%、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比重达97.6%,分别比上年提高4.5个、10个百分点。同时,积极寻求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撑,目前我市已与中科院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工作。结合“科技入户”工程,近三年我市培训农民超过22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3万户,营建“农务通”信息平台向农户免费发送农业生产信息短信40多万条,使大批水稻增产技术迅速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有力地促进了水稻高产技术普及化,保证了技术措施进村、入户、到田。组织实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全市有农村实用人才4.8万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遍及乡村各地,积极探索研究新模式、试验示范新方法,依靠良机、良种、良法科学种田,他们联系农民广泛,服务质量好,诚信度高,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为百亩方、万亩区、整体县的建设和我市水稻生产水平持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