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头条新闻 >> 正文

现代城乡建设理念在常州的生动实践

发布日期:2011-09-13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5年中,我市投入1200多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功能体系。

  居者心怡,来者神悦。
  近年来,常州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大力贯穿现代建设理念,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激活民力、改善民生,充分实践“民本常州”,创造出了这个城市的别样美丽。
  全民心愿,美好协调之城
  【精彩数字】
  城市南北跨度:由2005年的3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5公里;
  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04平方公里,增加到153平方公里;
  城市化率:达到62%。
  【市民亲历】
  徐庆,在市测绘院工作,负责外业数据采集。
  “和前两年相比,现在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每天早上8点不到,我不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就是已经到现场了。”小徐说,城市发展越快,需要采集的基础信息量越庞大。
  新建小区交付、新建道路竣工、新建旅游景点公园改造、公交线路调整、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搬迁、高架、高铁等重点工程竣工,都是他和同事们需要采集的信息。
  小徐的工作成果,会及时更新到常州市电子地图上,几乎每3个月就要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信息更新。每次大更新过后,最起码能在地图上找到两三个新亮点。“工作苦是苦点,但看着这座城市每天都有新变化,心里还是蛮自豪的。”
  【放眼宏观】
  “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南北一体、三城联动、东西协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框架从中心城区向南北区域迅速拓展。
  中心城区以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为目标,精心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功能板块和景观道路,中心城区的形象和品位大幅提升。
  南部新城围绕建成旅游休闲、生态居住、高等职教等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区目标,高标准、高水平建成了16.6平方公里核心区,6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北部新城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以建成区域交通枢纽、主题休闲旅游、创意创智产业新城区为目标,市民广场周边地区、京沪高铁站周边地区、通江路商务带等重点区域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交通快捷便利、城市管理有序、现代气息浓厚的城市形象。
  为改变城市东部地区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2007年,我市又提出了建设东大门的战略思路。对270平方公里的东大门区域,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3年行动计划,启动建设了一批骨干道路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东大门区域正逐步成为常州城市发展的新板块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在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环境优美和谐、功能互补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三清一绿”,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五化三有”整治标准。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了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有乡镇文体工作站、村文化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农村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
  全民共享,生态宜居之城
  【精彩数字】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
  市区全部57座公园绿地:免费开放。
  【市民亲历】
  “公园免费开放,我觉得对市民是最实惠的。”家住怀德苑小区的刘阿姨,每周都要到红梅公园的水上舞池跳舞。
  过去除了小区里的一块大草坪绿地外,刘阿姨出门要坐车好久才能看到一块绿地,而现在她出了小区,无论往怀德桥还是勤业桥方向,没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街边的公园绿地。
  “这几年常州真的比原来绿了好多,年纪大的人就喜欢看点绿色。”刘阿姨说,前几个月她特地去领了一份常州绿化地图,“我和我那几个老姊妹照着地图,隔几天去玩一个地方,现在有一半我们都已经去过了。”
  【放眼宏观】
  “十一五”,是我市城乡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
  5年中,我市投入1200多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提升了常州城市形象,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功能体系。
  对外交通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速公路网和国省干线公路网,建成了4E级常州机场,区域性枢纽地位日益凸现。
  城市路网方面,建成了15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新建了城市快速高架环,形成了级配合理、畅通有序的路网结构,城市交通管理达到“全国畅通工程A类一等”水平,初步建成了“不堵城市”。城市功能方面,中心城区形成了以南大街步行街、莱蒙都会广场为核心的现代化时尚商业街区,建成了天宁宝塔、规划馆、大剧院、奥体中心、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旅游区,以及医疗、教育方面等一批重点功能设施,建成投运了一大批城市公用事业重大项目,常州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品位的核心是“美”,功能的核心是“用”。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全面降低公交票价,城区范围内公交车全部实行1元一票制,刷卡6折;建成快速公交网络,市民公交出行率由2005年的9%,提高到现在的26%。市区公园绿地总数达57个,全面实行免费敞开。开展了近1000万平方米的老小区整治,受益老小区居民达50万人。公园绿地建设和老小区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民共建,打造幸福之城
  【精彩数字】
  全民找差:找出问题7243个,整改率99.97%;
  城市管理项目涵盖面:13大类111小类;
  城市管理满意度:2008、2009、2010连续3年市民对城市管理满意度均保持在92%以上。
  【市民亲历】
  王士良,是市民找差团的一员,家住机械新村,今年63岁,已经退休。
  现在,作为找差团成员,王士良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看到居民楼下有几块玻璃堆放着,会拿出纸笔记录下来;发现绿化带里有一张不显眼的广告传单,会立即弯腰捡起来。他说,“问题记录下来后,由专门部门梳理,指定整改,整改后再由我来验收”。
  令王士良印象深刻的是,他看到西新桥的朗悦酒店门前经常有汽车压上盲道,于是,他戴着找差团的工作证,直接去找酒店老板反映这个问题。没过多久,王士良发现,酒店挂出了温馨提示:请客人不要把车停在盲道上。
  如今,像王士良这样的找差团成员,全市已发展到万人。
  【放眼宏观】
  我市坚持把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作为提升城管水平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城市管理发展新路。
  从2006年开始,按照“重心下移、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思路,合理调整市与区的工作职能,做到重心下移,职能下放,责、权、利相一致,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
  为有效改变过去城市管理靠突击的方式,我市建立了高位监管、日常检查、定期考评的长效机制,对道路容貌、城市绿化、建筑工地等13大类111小类的管理项目严格监管,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网络。
  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以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为目标,大力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全面推行网格化、数字化城管,逐步建立了沟通快捷、分工明确、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做到了“什么时候检查都一个样,检查哪里都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我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获得了“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抓好城市长效管理的同时,我市还以杆线入地、景观围墙建设、临街设施改造等为重点,连续5年对100多条城市主要道路,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主要道路达到了“路畅、街美、景优”及景观连续的目标,彰显了现代、美观、大气的城市新风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