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中国中车集团表彰首批特级技师,22名高技能人才从17余万员工中脱颖而出——常州市的刘云清、张忠名列其中。
这是常州中车人的光荣,也是常州产业工人的荣誉,更是常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高光时刻。
得益于常州市近年来大力推动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不断涌现,一支规模宏大的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常州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展现担当和力量。
让产业工人实现价值
刘云清是中车戚墅堰所一手培养起来的产业工人杰出代表。
1996年,刘云清中专毕业,来到中车戚墅堰所当了一名维修工。企业的各项激励政策,促使他立足岗位、勇于创新、快速成长。在他的研发创新簿上,记录着一个个研发项目:
2008年,尝试从闲置废弃设备改造入手,进行新型数控珩磨机研制,直至2013年,一款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问世,其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4,精度从3微米提高到1微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2020年,第四代数控珩磨机——HM-4500高速数控珩磨机研发成功,整机功率提高了30%,珩磨扭矩扩大了400%;
2022年,第九代数控珩磨机全面实现系列化、定制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再到自主创新,刘云清带领团队已研发出200多套设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并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
近年来,刘云清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中国质量工匠、江苏工匠等荣誉。
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产改的目标,就是要激发更多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活力,更让产业工人的劳动受到尊重、体现价值。在中车戚墅堰所,刘云清是公司实施产改的受益者之一。目前已经成为戚研所首席技能专家的他,薪资收入已经提至公司副总水平,公司还视其贡献给予相当幅度的股权激励。
企业、员工双向奔赴
中车戚墅堰所是产改的先行者。
2019年9月,戚墅堰所专门印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其产改任务分解表明确了4大类83项措施160个量化指标,主要涉及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机制,深化“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集体协商专项集体合同机制,建立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是扎实推进产改的有力举措,让产改工作真正落地落实。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成龙说:“戚墅堰所是产改的‘双试点’单位,既是中车集团的试点,也是省产改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产改关系企业高质量发展,既能提升员工技能水平,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也能增强企业凝聚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双赢。”
5年来,戚墅堰所交出了出色的产改“成绩单”:
累计晋级产业工人达1069名,占工人总数的66.8%,累计培养骨干及高技能产业工人177名。
培养“双师型”人才50余名,技术与技能相融合的“常州经验”得到兄弟单位推广借鉴。
推行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打通项目成果与产业化的快速转化通道,产业工人累计获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10余项成果获公司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仅2022年,组织签订了9项《产业工人重点项目激励协议》,兑现激励30余万元。其中,3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开展混改集体协商,推动产改混改融合发力、相互促进,33名核心技能人才纳入股权激励范围,实现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突破。
……
如今,“优劳优得,技高者多得”正成为戚墅堰所鼓励技术、技能人员向“技术+技能”人才转型的助推器。五年以来,中车戚墅堰所实现销售收入与利润率逐年“双增长”,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0余亿元。多项对标指标同比改善,保持了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
国企产改全覆盖,让产业工人实现有为有位
中车戚墅堰所是常州市实施产改试点的一个缩影。
翻开常州产改“发展图”,从2019年开始,全市产改试点企业累计突破1000家,国企占了十分之一,试点特色产业园区达20个,覆盖产业工人52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超40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30名,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的比拼。常州持续深化产改所营造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优势,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迈入“GDP万亿之城”提供坚实基础。
今年4月,市总工会专门印发了《常州市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示范带动作用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国有企业产改工作实现全覆盖,并将产改工作纳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点、纳入国有企业党委书记履职清单、纳入党委政治巡察事项、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做到有年度的工作计划、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细化的职责分工、有具体的推进措施、有丰富的专题活动,形成“一企一策一特色”工作格局,并选树一批产改示范企业,造就高素质的新时代国企产业工人队伍。
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上,全市开展“劳动创造幸福”等7个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成立10个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建劳模工匠、思政教师、工会主席3支理论宣讲队,全年开展宣讲活动200多场,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职工创造的全过程。
在赋能增效上,市总工会坚持打造没有围墙的工会大学校,建立常州工匠学院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设立校外教学点10个、培训点20个,为广大职工及企业提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等课程。目前,已累计资助1805名职工圆了大学梦,职工技能培训惠及职工15万人次,为500多家企业送教上门720多场次。
在服务职工上,常州工会今年常态化长效化为职工办好“四季关爱”“健康保障”“文体惠工”“权益维护”“暖‘新’行动”等八大类20项实事项目,以更有温度、力度和广度的举措,把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到位,让职工群众的“心愿清单”变为“幸福清单”。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相信随着常州市产改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将迈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越来越多的刘云清、张忠、邓建军将会涌现,并在常州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展现风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