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部门动态 >> 正文

教育局:郦波做客常州公开课 在亲近诗词中找寻自我

发布日期:2017-06-08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63日上午,龙城讲坛、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常州公开课三家携手力邀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莅临常州,开讲《人间正道是沧桑——诗词与人生》。被网友称为诗词男神的郦波,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用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带领1300余名现场观众行走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在千年穿越中,与诗、与词、与人相遇。

常州能带给我归属感

“每次来常州这个城市,给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最喜欢的中国古代的几个男人,谢安、苏东坡、王阳明、曾国藩,都曾与常州结下过不解之缘。”公开课一开始,郦波老师就如数家珍般说起了关于常州的那些人文轶事,对常州了解之深,让人感到非常惊喜。

郦波老师说,常州地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隋文帝开皇三年的改郡为州这一行政制度改革,“开皇九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常州的,蕴含着天下安康、富足安宁的意思。郦波在谈及评选江苏最美诗词时认为,孟郊的《游子吟》最能体现常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既耳熟能详,又体现了华夏文明对生活的关注,对具体生活层面的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的一种关注。像《游子吟》这样伟大的作品,一定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情之所至在那一刻脱口而出,亲情、坎坷、流离,这些都是生命的厚重,因此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诗词可以指引人生

在公开课现场,除了孟郊,郦波还带领龙城市民透过柳宗元、刘禹锡等诸多名家的诗词,解读他们的人生。特别是对于他最喜欢的诗人苏东坡,言辞中对他的为人胸襟和气度颇为推崇。在他看来,苏东坡达到了诗词与人生的三大境界: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命运和解。他说,苏东坡一生虽然多次被贬,但内心活得非常潇洒,堪称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在黄州时,他就达到了与自我的和解;在惠州,他又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达到了与他人和解的境界;最后被流放到了海南,一上海南岛就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表现出了他极端乐观的心态。到宋徽宗上台后,苏东坡回到汴梁,对于曾经打击过自己的人,他更是表现出了宽容的气度。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做苏东坡那样的人,确实很难,但理想是永远在前方作指引的,要想达到那个高度、深度,就要追随理想一点点去做。郦波说道。

中国人天生就有诗一样的情怀,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的血脉里肯定流淌着这样的文化基因。你所要做的是让他觉醒,让他萌芽,让他成长,最终成为支撑你生命的根本。在郦波眼中,诗词就是抵达彼岸的一条路、一艘船、一座桥。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哪怕迷雾重重,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诗词的力量,是蕴藏在每个人身体里人性的力量。

华夏文明需要文化自信

郦波老师借用当下一带一路的建设来阐述华夏文明的特色——包容共赢,全世界都在背离全球化的时候,中国开始拥抱全球化,中国文化从来不注重空间的扩张,注重的是时间的延续和成长的力量,而一带一路的建设,正是体现了华夏文明包容的风范,这风范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的影响才能得以持续。

郦波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本质是自救,是以先贤为榜样,学习他,甚至可能成为他、超越他。当每个人都有这种觉醒的时候,散发出的一点光和亮就是文明薪火相传的力量。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一个族群、一种文明,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当我们知道华夏的,是最早的人类审美,华夏的是在大地上行走、耕作、观察、知行合一,我们才知道华夏文明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族群赖以成长的根基所在,这就是文化自信。

在讲座的尾声,有听众问到“那么,诗词到底有什么用呢?”郦波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失意时带来温暖,迷茫时带来方向,痛苦时带来坚守。眼下手机互联网的时代,生活被碎片化切割,使我们成了零碎的自己,或许只有穿越千年的诗词才可以把我们唤醒。”

(文:霍雄鹰,图:刘志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