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部门动态 >> 正文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常州在2020年度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前茅

发布日期:2021-06-02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5月底,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2020年度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县(市、区)表扬激励名单,常州在2020年度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前茅,常州大市荣获“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称号;六个辖市(区)榜上有四(经开区考核纳入武进区),实现了“大丰收”: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荣获“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称号,钟楼区连续两年考核成绩优异获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金奖励地区”。其中,常州大市及新北区还作为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绩优异的地方”,得到省政府“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专项督查激励,并分别获得600亩和25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这次是常州市获评“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后,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再次荣获省级以上表扬激励。各辖市(区)也从此实现了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地区获评全覆盖,收获了“大满贯”。

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不断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水平提升。

一是聚焦改革创新,土地资源高效优配机制不断健全。着力政策创新,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用地计划分级分类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不断提升土地资源高效优配能力和水平。出台《常州市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实施了市场配置创新、用地标准强化、盘活利用突破等“五大工程”。出台《常州市农村土地资源统筹配置示范点培育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聚焦点状供地、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等6个类型开展了60个示范点培育行动。出台《常州市关于促进土地资源高效优配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9条高效优配土地资源的举措。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推动了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资源要素错配,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土地集约高效。

二是突出内涵挖潜,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全市不断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力度,整合城镇闲散用地,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提升城市功能。“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8%,地均GDP上升了40%,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存量比由61%提升至82%,完成存量土地盘活17.0万亩。2017年以来,低效用地再开发10.9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1万亩。天宁文化创意产业园、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作为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经验,受到自然资源部推广。金坛利用盐穴开采地下空间、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项目等一批再开发典型示范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不断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土地整治项目2000多个,建设规模超过40万亩,补充耕地面积超过11万亩。森林和湿地保护成效明显,建成溧阳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和溧阳天目湖、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造林8.6万亩,森林抚育40余万亩次,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6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7.7%。绿色矿山创建持续推进,全市12座在采固体矿山中已经建成和进入江苏省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有10座,其中三座矿山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长江大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作为全省首个沿江关闭腾退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创新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构筑了生态功能保障底线。

常州将以此次荣誉为契机,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继续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管理全过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创新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建立起具有常州特色的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强化自然资源总量管理,加快自然资源供给改革进程,加大自然资源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全面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深入实施城镇建设用地提效工程,有序推进低效城镇用地和产业用地再开发,不断促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自然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准入和供给方式创新,加强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供地审查、批后监管、竣工验收等多环节的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控制,合理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统筹实施“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和“工业区块线”规划。一方面有序引导产业用地向工业区块集中,推动新载体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根本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空间规模集聚效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