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区县信息 >> 正文

钟楼区:荷花池街道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2-09-17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们为老人的生活医疗伤脑筋……在种种“养老焦虑”之下,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这成为全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钟楼区荷花池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占22.5%,高于全市水平。经过多年探索,荷花池摸索出了一条由政府主导、志愿者服务、企业加盟的居家养老模式。尤其是更具风采的志愿者,更成为保障老人晚年幸福的中坚力量。 服务老人就是服务自己
  每天上午8点半,机械一村社区助餐点的厨房间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掌勺的“大师傅”陆琴华利索地摘菜、洗菜、配菜、做菜,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这天的菜谱是大肉圆、莴苣炒蛋、炒青菜和番茄海带汤。从十点半起,就会有二三十个老人陆续来这里就餐,她必须在此之前将中午饭准备周全。
  为让社区老人吃上可口、放心的饭菜,机械一村社区有8位志愿者在默默无闻地长年奉献着,陆琴华便是其中的一员。这里是全市最早成立的老年助餐点,曾经请过外面的公司承包,还委托过周边的饭店送饭菜,但都没有得到认可,老人要么反映价格太贵承受不了,要么嫌口味不适应。后来,退休社区干部徐培义带着一帮志愿者,将助餐点的担子接了下来,这里才成为老人们众口夸赞的好地方。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社区书记邵军伟归纳出三点。一是价格便宜;二是饭菜干净可口;三是服务贴心。
  为了办好助餐点,志愿者的付出令外人难以想象。徐培义和陆琴华一年忙到头,年夜饭都没法和家人一起吃,但却是标准“穷忙”。徐培义没工资,陆琴华每月只领500元补贴。“现在我为别人服务,以后我老了行动不便了,别人也会为我服务。”陆琴华用朴实的话语揭示了志愿服务的精髓。
  让助老服务范畴更广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我市对低保、老劳模、老华侨、离休干部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补贴,荷花池街道可以领这笔补贴的有163人。怎样让这笔钱实实在在花在老人身上?荷花池街道副主任陈琪彬表示,他们针对老人的现实需求,推出了家政、净菜、助医等服务菜单,供老人们自由选择。而服务的支撑,则依靠无偿和低偿为主、少数有偿为补充的的志愿服务。在这里,各类社会机构的加入,让服务范畴得到了明显扩展。
  对老人而言,便捷贴心的医疗服务不可或缺。钟楼区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这样一支“家庭医生”团队,12位成员负责4个社区90岁以上老人的助医工作。
  94岁的笪老虽然户籍在荷花池,但是三个子女却各有住所,老人在子女家轮流居住,地址经常变化。王雪霞每次都不厌其烦赶到他子女家提供医疗服务。有段时间老人持续低烧、咳嗽,王雪霞怀疑是肺结核,建议老人住院治疗,但家属认为这是普通老年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果断将老人送进了医院。老人很快被确诊是肺结核,住院一段时间后渐渐康复了。
  以成为志愿者为荣
  
  从去年起,常州道康净菜公司开始帮荷花池的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配送净菜。街道需要配送净菜的老人最早只有三十几家,如今已经发展到了75家,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地发展。
  相比于企业以前的业务,为老人服务地点散、工作量大、利润薄,几乎赚不到什么钱。公司老板范道兵说,给单位配送,每单都是几十上百斤,对方对品种要求也没那么高。给老人送菜就不一样了,不仅送货地分散,单子又小要求又高。他们在荷花池每周配送总值50元的新鲜菜,本周菜单包括两斤鸭胗、一斤多的草鸡蛋、一大根白萝卜、一斤多的绿豆和一斤半的杏鲍菇。这么多品种,老人自己在菜场花50元是不可能买到的。
  对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竭力争取利润本无可厚非,但范道兵的想法却不一样:“给老人送菜赚不到钱,但我别的生意总归还有点利润。人不能光盯着钱,能为社会做点事,我感觉挺光荣的。”
  除了道康,还有很多12349服务平台整合的企业以及理发、药店等各类服务型企业,加入到了服务老人的志愿者行列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