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6-29   字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行动规划。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为我市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和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现了跨越。具体来说:一是架构上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加大引导投入,聚力构建了政府领导、科协协调、社会参与的全域科普格局;二是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坚持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了科普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活动上由规模型向精品型转变,不断超越自我,全力打造了“龙城科普大讲堂”“百场科普进基层”“科普研学”等科普品牌;四是质效上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坚持需求牵引,全面提升了科普的温度和覆盖的广度,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优秀科普作品数量、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入选数量和科技竞赛综合获奖数量等均名列全省前茅;两次取得“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江苏赛区”和“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第一名;全市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16年的10.3%提升至2020年的15.2%,在全省排名第四。呈现出与常州经济社会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极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给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城乡、区域、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随着新增人口的不断增加,常州公民科学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整体提升压力加大的态势。因此,要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彰显科学素质建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民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担当作为、砥砺前行。
  其次,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效能还有待提升。科普场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市民科学素质提升需求,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科技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力度和利用频度有待加强,特色科普场馆建设力度有待加大,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制度机制还需健全完善。因此,要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科学普及支撑科技创新、以高素质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担当作为、砥砺前行。
  再次,我市基层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还不够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有待增强,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因此,要在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担当作为、砥砺前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紧扣“532”发展战略实施,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厚植科学精神、彰显城市品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推进我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两湖”创新区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坚持协同推进。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增强全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格局。
  ——优化服务供给。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突出服务基层,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建强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高层次和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建立科普人才库,设立科普专家指导委员会。探索完善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制度和科普志愿者日常培训管理等制度,建设一支专业、规范、高效、全面的科普人才队伍。
  ——扩大开放合作。立足国际视野,突出区位优势,在公民科学素质内外交流中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区域性科技治理挑战,畅通形成内外联动、上下互动的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体系更加健全,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共享”的大科普格局更加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更加凸显。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力争达到21.5%,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各地、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到2035年,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科普事业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更为完善,为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着重抓好“科学素质提升、科普资源提聚、科普设施提档、服务能力提优”四大工程,扬长补短、固本培元,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一)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1.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1)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以我市率先向全国青少年发起的“我们爱科学”倡议活动为抓手,以服务“双减”为契机,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打造“常有优学”品牌。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和生活技能教育内容。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将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在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科和学业质量要求,征集科学教育服务项目,开齐通用技术课,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中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教育,支持在校学生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中小学校倾斜力度。利用科技(科普)场馆、博物馆、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普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资源,深入开展学校科技节、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训基地)开放日、高校科学营、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科普游学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科技团体的牵头作用,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运行、严格考核,认定一批“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命名一批“青少年技能馆”和“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青少年技能角”。到2025年,创建省级“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10所、市级50所,建设省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5个、市级10个。
  (2)推进科创型后备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持续开展“常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同时,利用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技术技能大赛等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加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高校科学基础课程、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的课程建设。深度开发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数字化推广应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方式,用好“名师空中课堂”“云上科学课堂”等线上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科学教育传播渠道及方式,把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常州市五好家庭”等创建标准。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点扶持科学教育相对薄弱地区。面向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指导、心理疏导、应急避险等志愿服务。
  (3)推进校内外资源衔接。加强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搭建协同化平台,利用科技场馆、科普基地、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实验室、社区教育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秋白书苑”等,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青少年科学教育。加强学校科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功能,组织开展“我们爱科学好家庭”评选。加强科学教育与科技教育辅导员培养有效衔结,壮大科技教育辅导员队伍,定期组织校内外科技辅导员、青少年技能训练指导员等开展科技知识技能、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定期评选科普类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和精品科普课程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每年培训科技辅导员300人以上。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中小学校以及职业院校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名师工作室”,支持学校老师开展科普创作,开发科学教育校本课程。鼓励在常高校加强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学校专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享受待遇、评价考核、激励奖励、外出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2.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1)拓宽培育规模。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分层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和小农户科学素质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500名以上,其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名。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特别是服务农业农村的农技推广人员、农技协领班(办)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农村妇女等群体,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创新创业辅导等方式,每年培育农村科技人才200名,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
  (2)拓深科技服务。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院士专家科普乡村行等科普活动,普及绿色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移风易俗等科学理念和科技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推动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每年组织100名以上农技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培育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引导科普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农村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结对帮促服务。
  (3)拓展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科普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科普设施与文体、教育设施一体发展,加大农村学校科技场馆建设力度,提升流动科普设施在农村的运行效能,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服务超市、科普惠农服务站等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载体平台。构建共建共享模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技协等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科技示范融合发展,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技协等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支持农技协与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开发创作一批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普作品,完善移动端传播体系,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持续建设农村基层科普队伍。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妇联、市科协等)
  3. 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
  (1)进一步构建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相关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形成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职前教育、职业培训、考核鉴定中融入绿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心理健康等科学素质内容。强化“产教融合”,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强化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
  (2)进一步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与跨行业、跨学科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加大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求学圆梦行动”等活动,每年资助2000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提升学历,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高质量开展技能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升其适应岗位需求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主题教育,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宣传新发展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提升行动,扩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覆盖面,深化技能状元大赛、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巾帼建功、创新方法大赛等群众性劳动比武活动,打造 “龙城工匠”“双学双比”“青年岗位能手”“巾帼文明岗”等活动品牌。每年培养培训技能劳动者10万名、高技能人才1万名、企业首席技师10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4)进一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科普服务。围绕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探索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科普服务工作。推进特色科普,加大科普培训力度,强化党建引领,注重技能培训,加强通识教育;加大科普活动力度,开展科普竞答,参观科普基地,组织科普体验;加大综合服务力度,暖心便利服务,特色惠民服务,民生需求服务。推进志愿科普,借力平台,用好网点,用好设施,用好渠道;发挥优势,发挥邮政快递优势,发挥网络直播优势,发挥网约车队优势;共建共享,依托党建平台开展联合共建,依托政府机关开展联合共建,依托行业协会开展联合共建,依托中小学校开展联合共建。推进长效科普,摸清从业人员底数,探索建立科协组织,实现科普长效服务。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
  4. 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
  (1)强化智慧助老服务。提高科普设施服务适老化程度,提供更多适老化科普线下服务、智能应用,助力老年人掌握运用智能技术,积极融入信息社会。发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社区科普学校、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家庭等作用,普及智能手机使用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和应用能力。组织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大赛等活动,提升老年人应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老年科技大学品牌建设,按需设课、互动教学,老年科技大学实现辖市(区)全覆盖。
  (2)强化健康养老服务。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终端等各类媒体平台的老年人科普宣传力度,编辑出版老年人实用科普丛书,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智能信息、应急处置、反网络谣言、反诈骗等专题科普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区养老设施、党群服务阵地、科普园地以及适老化设施改造建设中,增加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健康防治等科普内容与功能。发动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农村等基层一线,常态化开展助老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着力打造“常有健康”“常有颐养”等民生名片,不断推进“健康常州”建设。
  (3)强化银龄科普服务。充分发挥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基层“五老”的优势,坚持自愿参加、就地就近、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医疗健康和科技科普等类别志愿服务队,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报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打造富有特色、群众喜爱的银龄科普志愿服务品牌,增强老年人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妇联、市科协等)
  5. 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
  (1)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常态化教育培训。市、辖市(区)两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合理安排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不断增强科普教育培训的水平。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加强辖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2)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注重运用“常州发布”“常州网”“常州日报学习强国号”“常州在线学习”以及“科普中国”等网络平台,创新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培训,扩大优质科普资源覆盖面,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深入开展科技科普教育,通过科学家精神宣讲、专家科普报告以及实地考察科技场馆、科研场所、高科技企业等方式,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参加科技志愿服务,带头讲科学、学科学,弘扬科学精神。
  (3)不断注重考评激励。强化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科学素质要求,加大常州机关党建“每日一题”“常州在线学习”等学习平台中科普知识的比重,引导激励干部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予以表扬激励。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科协等)
  (二)科普资源提聚工程
  1. 进一步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大科技资源科普化规划和支持力度,建立科技人才、科技载体、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等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服务体系,拓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研发组织等科技资源主体融入科普化的渠道。强化科研资源集约利用,支持科技人才参与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引导各行业科技人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共科技资源、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拓展科技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载体资源的科研科普功能。支持科教城、中以创新园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将大型实验室、科研设施设备转化为科普设备和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挖掘常州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和科学底蕴,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利用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展“产业+科普”行动,促进科普旅游、影视、文化创意、展教品等业态发展。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科协等)
  2. 进一步推进科普传播数字化。鼓励、支持新基建下的智慧科普设施建设。新建科普基础设施要搭建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平台,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普应用场景,有力推动科普信息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城市大脑等深度融合。利用“科普中国”资源发布电视屏、手机屏、科普信息大屏,实现“三屏融合、三屏共享”,形成全市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精准推送、全面覆盖的全域科普数字化体系,不断提升科普数字化服务水平和全民数字技能。鼓励支持已有科普基础设施积极融合应用新技术手段,开展科普需求感知分析、用户分层、情景应用,针对不同区域、行业、年龄人群开展科普资源内容精准推送、智慧服务,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大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发挥市科普作家协会等科技社团作用,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文艺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旅局,团市委、市科协、市文联、市社科联等)
  3. 进一步推进开放合作一体化。拓展科普交流空间,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性,聚焦科技赋能产业、科普惠及民生等重大议题,积极打造长三角科技论坛、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苏台青年学生机器人擂台赛等活动平台,加强合作交流。丰富科普合作内容,建立完善科教城、中以创新园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科技型企业、科技工作者等与长三角、港澳台等地区和重点国家(地区)及科技组织的对话合作机制,开展高层互访、举办双边活动、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多边项目,就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共享、人才培训、智库建设等开展合作。创新科普合作平台,支持常州优秀人才、团队深化与省内外及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分享科技前沿成果,发展科普产业、开展科普活动,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科协等)
  (三)科普设施提档工程
  1. 加强科普设施布局的优化力度。按照普惠共享、分类施策、协同增效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以专业科普场馆、网上科普馆为骨干,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支撑,以基层科普设施为补充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兜底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市科协等)
  2. 加强科技场馆的建设力度。紧抓“两湖”创新区建设、老城厢改造等契机,推进常州科技馆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辖市(区)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科技馆或产业科技馆,鼓励利用社会资源建设特色科普场馆和流动科技馆。注重发挥各类科技场馆科学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公共安全健康教育以及前沿科技体验等作用。推动学校科技场馆规范化运行,加大网上科普馆建设,推进社区科普特色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兴建各类专业科普场馆,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科普展教服务,努力提升科普场馆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等)
  3. 加强科普基地的融合力度。修订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卫生健康、应急管理、食品药品、人防、防震减灾、气象、测绘、海关等行业部门建立专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水情教育、人文社科等各类科普基地间的交流协作。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公共科学文化设施拓展科普服务功能,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引导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利用各地既有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开发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等。加强科普资源研发基地建设,成立常州市科普场馆协会,推动科普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作,构建多元化科普研发生态。到2025年,新评定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0家以上,争创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20家。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市科协等)
  4. 加强科普设施的开放力度。构建“馆校结合”长效机制,推动专业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的优质科普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双向融通。加强公益性科普引导,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的科普馆、展览馆、标本室、陈列室、实验室、生产设施等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常态化、公益性开放。鼓励经营性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弱势群体优惠开放,开展公益科普活动。支持科普场馆与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立相互合作关系,推动科普展陈资源、科教活动、数字科普资源入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持续打造 “龙城科普大讲堂”“百场科普进基层”以及“科普研学一日游”等活动品牌。通过提高科普共享水平、引入普惠开放手段、丰富科普活动载体等方式提升科普活动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让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暖人心”。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科协等)
  (四)科普服务提优工程
  1. 深化全域科普行动。健全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科普组织,切实发挥辖市(区)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科技型企业家在基层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引领作用。利用全国科普宣传周、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时机,面向基层开展“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运动健康大讲堂”、科技志愿服务等各类主题科普活动,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全面提升基层民众的科学素质和生活生产技能。依托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媒体、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加大科技志愿服务力度,发展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专兼职科普人员能力培训,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开展科普示范市、区创建工作,深化科普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普产品供给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向农村集聚区、公民科学素质偏弱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大力推进“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到2025年,争创2家国家级科普示范区。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市科协等)
  2. 深化新媒体传播力度。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开发和配送力度,推动“科普中国”、江苏“科普云”等优质资源的落地运用,形成各级各类机构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科普资源内容生产格局,切实提升科普资源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加大新兴媒体科普宣传力度,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跨媒体、跨终端科学传播。加强科学传播载体建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全平台科学传播矩阵。加强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引导更多优秀科普创作者和科普传播者,针对社会热点、科技焦点问题主动发声、科学辟谣。加强全媒体时代的国际科学传播能力建设,持续促进科普文化作品的融合创新和展示推广,推动我市与海外广播影视、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等开展交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对外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品牌项目。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市科协等)
  3. 深化应急科普力度。建立完善应急科普协同机制,组建专家委员会,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各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建设应急科普宣教资源数据库,对突发疫情、生态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等重大事件社会舆情进行智慧化、网络化监督,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
  4. 深化“科普常州”品牌打造力度。围绕中心大局,紧贴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疫情防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安全健康、创新创造”等方面开展科普专项行动,加大科学基础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科普传播质量,营造“人人是科普达人,处处是科普场所”的良好氛围。坚持突出重点,积极实施“全域科普”“我们爱科学”“科普面对面”“科普邮路”等科普精品项目,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深入开展院士联络服务工作,用好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资源,讲好以华罗庚等为代表的常州籍科学家科学报国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普常州”品牌。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市政府统一领导本规划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督促检查。市各部门将本规划目标任务纳入相关工作规划、计划,认真履职、协同配合。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沟通联络、搭建联动平台,把握实施时序进度,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负责领导本区域实施工作,制定本区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实施方案,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区域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定期研究部署,提供保障条件,强化监督检查。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情况,切实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健全长效建设机制
  1. 完善法规政策。认真贯彻《科普法》《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加快推进科普立法进程,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动科普政策、科普媒介、科普设施、科普人才、科普创作、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等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推进建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将科普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
  2. 强化标准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参与国家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工作,探索建立科普标准体系。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等方面,深入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科学文化与科学家精神、科普工作方法等研究。健全分类指导机制,指导各级立足实际开展规范化、信息化、特色化、社会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3. 保障经费投入。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三)健全评估激励机制
  1. 健全监测评估制度。落实国家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强化督促检查与工作交流,查找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2. 完善表扬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取得重大科普成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及时给予表扬,确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鲜明导向,推动形成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