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当前,乘势而上!看各板块这样干 |
发布日期: 2024-07-11 大 中 小〗 | 字号:〖
7月9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新征程上,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如何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各辖市区及常州经开区纷纷表示,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加快探索,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溧阳市:奋力扛起新质生产力发展“县域担当” 溧阳市将迅速贯彻落实本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走在前、做示范”的自觉贡献,全力扛起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县域担当”。 抓好产业“立破并举”。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滴灌,以“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推动绿色精品钢、农牧饲料机械等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以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动力电池、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巩固全国动力电池第一县地位;以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动合成生物、电动船舶、车联网一体破题,持续厚植“2+2+X”产业集群内涵。 抓牢创新“量质齐升”。致力载体创新,统筹推进13个高端平台自我造血、均衡发展,奋力创建国家级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聚力企业创新,统筹高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企业上市协同发力,健全“四上”链条,扩大“三站三中心”覆盖面,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力人才创新,聚焦关键领域全年聚才引才1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1000人以上,擦亮青年友好型城市标识。 抓实机制“内外兼修”。锻强项目引擎,锚定“14268”项目招引全年任务,深化领导挂钩服务和全流程管理,以省、市重大项目高效推进引领有效投资量、实物工作量不断提升。提升市场活力,统筹“五个环境”,建强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加强要素支撑力,出清盘活低效用地4000亩以上,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最优空间。 金坛区: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样板区 金坛区将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始终坚持产业强区鲜明导向,深入推进“五大行动”,全面加速同城化、加快现代化,全力打造“最美新城区、最强增长极”,聚力建设“美丽常州新样板”,奋力扛起万亿之城新城区担当。 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度强招引,继续紧盯长三角、大湾区、德语区等重点区域,瞄准重点央企、民企、外企,精准发力一二三产全产业链招商,探索推行“基金+基地”融合招商模式,努力实现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招引新突破。快节奏建项目,聚焦省市重大项目、区“四张清单”等项目,全面推进,有序开工。全方位优服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创新为要。紧扣产业抓创新,新兴产业要壮大、传统产业要升级、未来产业要培育,用好资源禀赋、营造创新生态,努力成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样板区。聚焦企业抓创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做主导。做强载体抓创新,高标准建好重大科创载体,用好创新创业平台,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与创新需求更好对接。 坚持开放为先。以开放的心态、理念、胸怀、途径和手段,聚资源、育动能、促共赢,更好集聚各类资源、广聚各方人才、汇聚各界力量。推动金坛经开区、华罗庚高新区争先进位,做优做强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招商引资平台。深化新时代“金沙英才计划”品牌建设,携手河海大学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高地,推动人才公寓向创新综合体转型,让广大青年才俊在金坛更有融入感、归属感。 武进区:全面向“新” 奋勇争先 武进区将全力推动“两湖”创新区、新能源之都首位区建设,开足马力、奋勇争先,打造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强化创新引领,锻造“新引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创平台集成度,构建“小升高、高变强”阶梯式培育体系,优化实施“武进英才计划”“一行业领域一人才政策”等政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产业转型,激活“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未来产业建链、数字赋能强链,力争实现项目再突破,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继续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有的放矢突破一批制约武进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人才、土地、资金、能耗等障碍瓶颈,提升开放带动力,优化环境软实力,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武进引擎”。 加强协调联动,打开“新空间”。全面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匠心打造“两湖”新城,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常州南站及中央公园等功能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地铁5号线、腾龙大道、中吴大道、花海大道等重大工程,提速总部项目建设。同时,潜心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筑新时代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创新创业的“未来之城”。 坚持绿色低碳,擦亮“新底色”。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升生态底色“含金量”、发展路径“含新量”、人居环境“含绿量”。 新北区: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 新北区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之以恒放大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形成新的胜势,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打造样板。 项目引育不放松。千方百计招引优质项目,超前配置要素资源,精准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常态化深入企业问需求,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培育,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红利稳“落袋”。围绕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跨境电商等政策加强研究谋划,充分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攀升;聚焦本地产业,建设产业带展示选品中心,与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合作,设立产业带“线上专区”;加强与龙头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接合作,带动更多传统企业“触网升级”“搭船出海”。 改革攻坚不停歇。持之以恒构建“四个一万亩”产业空间,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招推服一体化2.0”,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城市大管家”模式为样本,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投资、载体建设、外资招引、城市治理等领域合理布局;加快推动高铁新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推进市一院高新院区、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展底线不松动。贯彻落实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要求,聚力推进治本攻坚“八大行动”和31项重点任务,紧盯危化品、粉尘涉爆、“厂中厂”、城镇燃气、建筑施工、“两客一危”、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确保隐患整改闭环,切实消除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天宁区:培育新质生产力 催生发展新动能 作为主城区,天宁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起步基础、有独特优势,全区上下将迅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天宁新实践,当好常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深耕科技创新,催生强劲增长动能。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循环畅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挖潜并举,持续推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倍增”行动。加快经开区、高新区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更大力度推进“天生我才”行动,力争全区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 深耕转型升级,打造硬核产业强区。始终把做强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三大赛道,打好产业链精准招商、企业以商引商、园区平台聚商等“组合拳”。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带动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重塑生产流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星级上云覆盖率突破40%。 深耕城乡融合,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注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用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扮靓“老城新颜”,因地制宜开展城中村改造。试行全域资源补偿(激励),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加快落实焦溪古镇“四年行动计划”,启动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提速东方侏罗纪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宁。 钟楼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进 向“新”而进、提“质”前行,钟楼区将点燃产业发展强劲引擎,把握数字经济“关键变量”,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努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先发快跑。 优化产业结构“竞争力”。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注重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放大组团招商聚合效应,强化外引与内育“双轮驱动”,以项目的“热辣滚烫”支撑钟楼新一轮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等先发领域、合成生物等风口产业,着力搭平台、建体系、拓场景、育产品,加快构建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产业培育格局,抢占新质生产力前沿赛道。 彰显数字经济“先导力”。立足制造本底和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创新基础,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强化工业技改赋能,高质量做好“诊断”入企、技术突破、星级上云等工作。深耕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赛道,深化“三朵云”建设,拓展更多场景应用,推动AI赋能产业转型、助力治理创新,力争全年招引和培育数字经济类项目65个、数字经济营收增速30%以上。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建强科创平台,加大校企产学研合作力度,放大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等共建科创平台作用,重振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活力。深化“揭榜挂帅”与“赛马制”融合,打造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科小1+N”工作方案,全年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4家。 常州经开区:攀“高”向“新” 培育新动能 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做全市高质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常州经开区将聚焦“经济发展再跨越”,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创实体经济新优势。 在产业发展上攀新高。壮大育强“四特三新三潜”十大产业,固本兴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做深做实传统产业转型,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引导铸造、印染、地板等行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围绕壮大汽车电子、光电材料、新能源装备三大新兴产业,紧盯链主企业实施延链补链、靶向招商。布局关键战略材料、生命健康、安全应急装备三大潜力产业,精准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全力打造新的产业名片。深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化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在企业培育上攀新高。全力保护和培育市场主体,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稳定预期、防范风险。着力提升钢木家具、智能微电机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展能级,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精准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得稳”。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年实施千万元技改项目70个以上,完善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带动更多企业踏“云”而上。鼓励中小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创新发展,扩大股改上市3.0版政策受益面,加快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资本市场“经开板块”。 在创优环境上攀新高。快马加鞭推进东方新城建设,坚持对青年人才厚爱三分,高效落实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全面释放人才公寓引才留才“第一站”磁吸效应,全力建设“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开发区。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企业轻装上阵、无忧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