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常州市召开教育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17-02-07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十二五”以来,常州教育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趋于完善,教育质量高位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2月6日下午,在市行政中心惠风厅召开教育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根据会议安排,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就教育为民办实事的总体情况向媒体作了简要介绍。

一、坚守公平,教育发展更为均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常州教育把增进公平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经过努力,所有辖市区均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权益得到保障。目前共有16.29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33 %,公办初中就读率为100%。

二是帮困助学体系全面覆盖。十二五期间减免学费、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总计96378.44万元,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实行免费教育。

三是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初中校比例逐年增加。目前比例已经达到70%,并且全面取消高中择校生。

四是集团化办学扎实推进。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组建教育集团37个,“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正在成为现实。

二、优化资源,教育供给能力更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十二五以来,常州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学校布局更合理。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0所,投资约135亿元,建筑校舍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二是教育体系更完善。基本形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彼此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资源配置更优化。全市所有公办高职院校均达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水平优秀等级,普通高中均为省三星级以上高中,中职学校均为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省优质学校就读率达90%,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在市级以上优质园就读率达95%。全市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18%,义务教育阶段优秀教师校际轮岗交流比例达15%,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7.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9%。

三、注重质量,教育发展水平更高

提升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诉求。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科研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全国领先。“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各级各类研究课题867项,实施教育创新项目55项;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奖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常州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在常高校获批省级重点学科10个。

二是普职教均衡发展,全省名列前茅。2016年高考全市本二以上达线率达80.56%,首次突破80%大关,一本达线率达26.3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职业学校对口单招考试升学率和职校生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成绩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中级工达标率分别达99%、98%以上,并且实现优质就业。

三是各类竞赛成绩突出。注重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开展生命教育、科技教育、公民教育、阳光体育等活动,学生多元个性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近五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有9名学生获得世界冠军。2016年,全市学科竞赛有1051人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其中有53人获全国一等奖;机器人、航模等科技创新比赛有61个项目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获全国一等奖28个、世界冠军3个。

四、深化改革,教育发展动能更足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的五年是常州教育改革的五年、创新的五年。

一是改革学校发展方式。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学校特色不断彰显。目前全市有各类特色项目学校300多所,省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115个,省市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20个,基本形成“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个性化发展局面。

二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完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任务,率先在全省、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建成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8所省现代化高水平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中职+高职(3+3)、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等多渠道共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框架。

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100%中小学、幼儿园网络全覆盖,实现“班班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5%,96所学校成为省、市级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

四是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引进世界优秀教育资源,8所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7个,国际友好学校突破120所。

五、多元融合,教育服务水平更高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教育满意度名列全省第一。

一是积极对接产业。常州各高校以及常州高职园区围绕石墨烯、太阳能光伏、常州制造2025、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软、硬件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得到加强,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5个,首批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5个,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主动服务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旅游管理、数控技术、轨道交通、汽车、电梯、艺术、护理、光伏等专业性职教集团10个,建成18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立项项目。

三是广泛惠及市民。成立全省首家教育服务中心,举办“常州公开课”65讲,参与听众10万人次;举办“优秀教师免费导学”,惠及学生6.9万多人次;“常老师在线”共邀请1342位老师上线,超过千万网民受益。“青果在线”学校学习资源总量超过53900个,向全市40万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终身教育融入生活,500余门课程送进社区,共实施面授课程2241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