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常州
智能问答
移动服务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繁 |
English |
English
日本語
无障碍浏览
登录
首页
vi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517888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vi
>>
常州新闻
>> 正文
向“新”而起,产业合力成势——实施“532”发展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彰显常州担当(3)
发布日期:2023-12-26
来源:
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
今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在东航正式投入商业航班飞行。
作为国产大飞机至关重要的“尾翼骨架”,这架飞机的改进型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的研发设计及批产配套工作,由常州启赋安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梦圆大飞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缩影,更是常州产业创新实力的证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已有5年。百尺竿头,处于长三角经济带中心位置的常州如何更进一步,成为上海、南京、苏锡常三大都市圈发展的传动轴?答案在产业,关键在“新”。
两年来,常州向“新”而起,以“长三角产业中轴”的历史新担当,承载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转型升级,融合交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集群争奇斗艳,演绎出跨越万亿GDP、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壮阔征途。
强链补链延链,铸就新能源之都
长三角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明大势才能谋大事。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革命中,沪苏浙皖都是重量级选手,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坡长雪厚”的赛道上各展所长,握指成拳,从“好邻居”变身“合伙人”。
这是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长三角“车程”——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大脑”;向南是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则由常州提供。
观察长三角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常州的发展坐标从未如此突出和鲜明:拥抱“风口”,强链补链延链,全力建设新能源之都。
作为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宁王”,在溧阳先后投资五期项目,投资总量超400亿元、集聚60余家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江苏时代成为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三座“灯塔工厂”之一。
如果说宁德时代的落子不断加固常州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地位,那么,同样落户溧阳的中国科学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则令常州成为长三角储能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高地。
自2018年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多位院士和研究员领衔的研发团队,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发挥出创新的“强磁场”效应。
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位中,常州就有3家。
“若以每辆新能源车搭载50千瓦时电量计算,常州生产并装车的动力电池可配套100多万辆新能源车。以此计算,2022年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搭载常州产电池。”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政策处处长孙志宏说。
动力电池生产有32个主要环节,常州覆盖其中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居全国首位。目前拥有多座国内头部动力电池“链主”企业生产基地,带动正极、负极、隔膜、结构件等160多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产业链的集聚,延伸到整车制造。两年来,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业绩最突出的“比亚迪”和“理想”,不约而同扎根常州,树起常州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新标杆。今年1—11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0.3万辆,同比增长100.1%,总量全省第一。
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常州已形成了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传感器、充电桩等在内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集聚了3000多家相关制造企业。
在融合中前行,同赴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基础。
常州底气十足,缘自多年高速发展中积淀的雄厚实力:拥有国内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常州起步更早、干在实处。十多年来,从“三车四新三智能”到“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常州以创新驱动发展,抢占集群发展“主攻点”,持续发力,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先进制造业集群拔节生长。常州在全国率先布局以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形成了涵盖“设备研发制造—原料制备与应用研究—产品生产—下游应用”的产业布局,新型碳材料集群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数字技术,常州以“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为着力点,全力奔赴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之路,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每个环节产生的数据,都转化为辅助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涌动生机。
机器换人,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常州率先完成了机器人产业的全链条化,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这正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的缩影。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常州在新赛道破浪前行,率先在全国新能源领域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
构筑新的竞争力,常州面向“未来”,瞄准更多前沿领域布局。在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产业新赛道上,常州全速抢占新风口,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今年国庆前后,新北、金坛、武进三大合成生物产业园提前落子,激活“一池春水”。
11月,常州在全省第一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有效进行前瞻布局、科学规划、系统推进。
11月2日,常州新一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合成生物首单产品出口。目前,常州市合成生物产业拥有创健医疗、药物研究所等35家企业,其中“专精特新”企业8家、规上企业16家;拥有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等合成生物创新平台6家。
截至目前,常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养老”三大特色板块,全国超过60%的吻合器生产企业集中在常州。
起手布局,落子成势。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区域协同发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对此,常州铭记在心。一体化,不仅有“融合”,还有精彩“辐射”。
安徽滁州的九洲明光工业园,由九洲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九洲工业投资兴建。工业园内的智造车间里,一张张原片玻璃经过磨边、镀膜、打孔、丝印、钢化等工序,被加工成太阳能组件面板和背板,销往全球。
近年来,滁州市因拥有全国储量最大的石英矿,吸引了九洲投资集团、天合储能等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光伏和储能企业集聚,“无中生有”崛起了新的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并成为当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借助沪苏浙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依靠本地产业配套,滁州离“世界光伏之都”的梦想越来越近,区域内相关产业也在跨区域协同和创新资源整合融通中受益良多。
独行快,众行远。增强要素配置能力,常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上海虹桥被称为“长三角的CBD”和“海外开放的枢纽点”。这座联动内外的“大虹桥”,集聚了国内头部光伏企业的国际总部,成为众多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节点”。
天合光能创建已有25年,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全球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超过150GW。两年前,天合光能将自己的国际总部落户虹桥。今年4月,国际总部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企业的全球运营管理中心、创新中心和投融资中心。
引人关注的是,天合光能设立在虹桥的国际总部,还将引入整个生态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入驻,齐心协力打造一个绿色低碳园区。
从前沿科技到高新材料,从新兴产业到传统产业……发力之箭稳中高质量发展的靶心。常州在一体化发展中收获了不竭的增长动力。
中天钢铁集团以常州为总部,在南通、淮安等地的项目多点开花,业务涵盖钢铁冶炼、深加工服务、现代物流等板块。在常州,中天钢铁规划建设一座大型综合智能物流园;在南通,兴建千亿级绿色精品钢项目,打造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工程;在淮安,上马150万吨超高强精品钢帘线项目,主导国内外高端产品市场,并规划建设9个1000吨级泊位,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告别2023之际,行将迈上万亿台阶,常州信心满怀。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蓝图愿景,面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路径,常州必能合力成势、乘势直上,在建设“长三角产业中轴”的发展实践中行稳致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