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部门动态 >> 正文

经开区:中小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新增4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发布日期:2024-05-30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近日,江苏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名单公布,常州经开区新增4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经开区在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也显示出优质企业群体的持续壮大。

一、强化政策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常州经开区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除了落实好省、市各级奖励政策外,根据《常州经开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常州经开区关于促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若干政策》,经开区对各类中小企业还有一定的配套奖励,这些政策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更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了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主动靠前走访服务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点对点”精准推送惠企政策,全面梳理经发条线各级惠企政策,编印成册并发放500余套至辖区重点企业。2024年已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至此,常州经开区已拥有8项国家单项冠军,涵盖新能源、轨道交通、绿色精品钢、新材料、智能电机等产业。

二、深化梯度培育,助力企业成长

经开区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实施分层分类的梯度培育计划。经开区精准把握企业发展节点,按照国家培育优质企业的要求,对经开区中小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摸排,建立企业培育库。根据江苏省工信厅千企升级企业入库工作的部署要求,已连续多年开展千企升级企业入库工作,总计完成700家企业入库,683家企业经评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对优质企业培育实施名单动态管理,定期将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纳入培育库;根据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办法,形成市、省和国家三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级,构建良好的企业梯度培育“蓄水池”;通过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逐步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常州经开区荣获全国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省级绿色工厂11家、市级绿色工厂34家。中天钢铁产能置换项目、江苏常宝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油管智能化及信息化改造升级项目等5个节能技改项目正全力推进,将节约能源消费量约450万吨标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00万吨。

三、优化支持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经开区不断优化支持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常州经开区自2022年启动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以来,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水平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迭代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4月,已有近80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单项应用诊断,创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1个、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8个、各级智能工厂(车间)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超百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0家、星级上云企业近200家。

四、细化要素保障,确保稳定发展

经开区在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企业能够稳定运营并持续创新。另外经济发展局不断加强精准服务,认真开展意向申报企业摸排工作,梳理相关企业的研发情况,按照各级专精特新申报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拟申报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指导企业做好相关申报工作,积极指导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规范研发费用财务表填报,提高申报成功率;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举措,促进培育企业加快发展,努力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这种坚实的保障,为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常州经开区已经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75家。这不仅展示了经开区在中小企业培育方面的丰硕成果,更彰显了经开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未来,经开区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