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月18日(周四)16:15
发布地点:常州市行政中心惠风厅
发布主题:2024年度常州市民生实事项目情况
发布人员:李 林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钱旭健 市民政局局长
王竹林 市人社局局长
彭 峻 市住建局局长
何小茜 市卫健委主任
主 持 人:薛 静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新闻发布会记者席
薛 静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薛 静】
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多年来,常州实施“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政府“办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刚刚,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经过全体代表的投票,选定了2024年度常州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现在,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先生;市民政局局长钱旭健先生;市人社局局长王竹林先生;市住建局局长彭峻先生和市卫健委主任何小茜女士向大家介绍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安排。
首先,请李副市长作新闻发布。
李 林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李 林】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常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实现了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的大幅跃升。在这过程中,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紧扣一系列事关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领域讲述常州故事,唱响常州品牌。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去年,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导向,积极回应群众所需所盼,出台了一系列为民、利民、惠民的务实政策与举措,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圆满完成市人代会票决的10件民生实事项目,并将相关情况进行了系列发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我们将继续以民生实事项目为重要抓手,集中力量再实施一批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奋力托举起一座有高度更有温度、有质量更有质感、有颜值更有气质的现代化常州。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着重介绍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刚刚票决出来的2024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的有关情况。下面,我向各位通报三个方面内容:
一、关于项目的基本情况
1. “常有善育”工程,包括扩大优质普惠托育资源供给、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开办“爱心暑托班”等。
2. “常有优学”工程,包括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培优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等。
3. “常有健康”工程,包括优化市级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市域疑难危重疾病救治能力、完善急救网络体系、推动体医融合等。
4. “常有颐养”工程,包括老年人健康保障、提升老年助餐水平、方便老人居家颐养等。
5. “常有众扶”工程,包括提升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开展困境青少年结对帮扶、为低收入人口家庭开展慈善救助、非本地户籍遇困对象救助等。
6. “常有安居”工程,包括实施城中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新建和改造菜市场等。
7.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包括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深入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增加青年驿站覆盖面等。
8.交通畅行工程,包括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完善城市路网、打造更优公交出行体验等。
9.环境改善工程,包括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口袋公园、建设生态绿城、开展水质提升行动等。
10.公共安全提升工程,包括提升全民自救互助能力、守护食品安全、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提升燃气安全水平等。
二、关于项目的编排过程和主要考虑
2024年度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编排工作从去年9月初开始,前后历时4个月,主要包括建议征集、项目申报、初排确认、修改完善、集体决策等五个阶段。在具体编排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根据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完善公开征集、定向征集、专题征集、常态化收集机制,力求覆盖面更广、与群众需求匹配度更高。累计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820条、比去年提升50%,定向收集人大代表建议55条、12345热线和信访局梳理热点民生诉求31条。我们对收集到的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仔细研读,并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部门申报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参考。候选项目初步排定后,盛蕾市长专门召开座谈会,征求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市政府办公室两次书面征求板块和部门意见建议,同时与省民生实事项目进行了衔接。市人代会期间,代表小组进行了充分审议,最终从12件候选项目中按得票高低选出10件民生实事项目。
二是突出系统联动、品牌塑造。项目内容上,对学校医院建设、停车泊位建设共享等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同时,注重与“新能源之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省级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相结合,新增儿童友好学校、医院、青年驿站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等新项目。推进机制上,强化纵向协同、横向联动,明确市、区两级统一使用“六个常有”的编排框架,加强“爱心暑托班”开办等项目的整合归并,形成联动效应,不断提升我市民生品牌的显示度、影响力。
三是突出量质齐升、以质为先。在项目编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全人群共享”理念,更加注重群众切身感受度,比如,适老化改造等项目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户一档一策”电子档案等项目逐步向非户籍人口拓展,整合各部门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并一体推进,口袋公园等工程类项目更注重“建管用”结合等,不断促进民生实事项目从“有形”到“有效”、从“高质量”向“高质感”转变。
三、关于项目的实施推进
刚刚发布的10件民生实事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立诺为公、践诺为民,以钉钉子精神把纸上承诺转化为现实成效,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变成老百姓天天可感的美好生活。一是完善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督促各地各部门对项目进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特别是积极推动计划今年完工的托育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绿地公园等工程类建设项目早开工、早交付,努力让群众早受益。二是推动数字赋能。去年,我们开发上线了民生实事项目“云图”系统,获省人大称赞“常州原创、全省首创”。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云图”系统,更好发挥数据统计、分类分析、进度预警等功能,确保所有项目在实施中不缩水、不走样。三是汇聚各方合力。做好民生工作不仅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要依靠人民。我们将积极引导和撬动市场资源及社会力量,积极组织各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群众代表等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多角度、专业性、社会化监督,进一步提高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实效。借此机会,我们也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全面宣传民生实事项目办理情况和阶段性成效,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我主要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薛 静】
感谢李副市长的发布,下面请媒体朋友就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
请问市民政局钱旭健局长,当前,各界对老年助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老年社区食堂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我市将如何提升助餐服务质量,给老年人带来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钱旭健 市民政局局长
【钱旭健】
谢谢您的提问。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综合考虑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等因素,累计建成380个老年助餐点,引入本土知名餐饮品牌企业运营,日均助餐人数1.78万人,解决了不少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难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三个导向,用心用情做好老年助餐工作,提升老年人的助餐体验。
一、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一个同”。目前,各级对老年助餐均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有群众反映,存在“人户分离”的老年人助餐补贴不能跨区域享受等问题。今年我们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强化对市、区两级助餐补贴的标准统一,建立、完善助餐平台,汇聚全市助餐数据,实现市、区两级助餐补贴同城同享。同时鼓励各地通过慈善捐助、企业让利、村级福利等方式,减少老年人自付比例。
二、坚持需求导向,加密“两张网”。一是助餐设施网。今年计划新增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83个。在城市地区,鼓励街道以闲置资产置换等方式,引入餐饮企业建设、运营社区食堂。在农村地区,主要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就近解决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对于居住分散或受场地限制等原因不具备设置社区食堂条件的,通过建设镇(街道)“中央厨房”,统一制餐、集中配送的方式提供服务。二是送餐服务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送餐志愿者团队、成熟知名送餐平台和物流公司作用,打通助餐配送“最后一公里”。各地民政部门及镇(街道)重点保障好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送餐需求。
三、坚持提质导向,促进“三个化”。一是标准化。出台《常州市社区老年助餐点标准化建设指南》,统一形象标识,明确老年助餐点适老化设置、管理运营、食品安全等要求。二是市场化。鼓励各地采取委托运营的模式,将老年助餐点交由口碑好的社会餐饮企业运营,丰富老年人的餐桌。也可在有资质、有信誉、有爱心的公共餐饮单位服务场所设置“老年餐桌”,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老年餐。三是智能化。结合助餐平台建设,加强老年助餐质量监管,有序推动刷脸支付功能全覆盖,鼓励餐饮企业推广智能点餐服务。
新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日报】
请问市人社局王竹林局长,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压力,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呢?
王竹林 市人社局局长
【王竹林】
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福祉,更关乎经济社会大局繁荣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常高校2024届毕业生人数有43419人,其中常州籍毕业生3994人,2024年我们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民生实事的切入口,深入实施“青春留常”计划,为在常高校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不少于15场,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3万个。开展2024届常州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创业服务。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少于1500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深入开展“青春留常”计划,大力开展“青春留常暖心服务年”活动。建立从入学季暖心告知、开学季加深印象、求学季融入城市、毕业季欣然留常、就业季持续关注的良好生态闭环链。依托高校“青春留常”工作站,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通过公共服务与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方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评和岗位推荐等系列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组织举办15场以上的高校专场招聘会,创新抖音直播带岗等形式,加密线上线下招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3万个以上高质量的优质岗位。
二是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对一”邮寄《一封信》,“点对点”告知服务内容和政策指南,着力开展有针对性就业服务工作,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调查,对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素质测评,根据素质测评结果精准开展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等就业服务;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家庭困难的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一人一档一策”精准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创业。
三是激发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力。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各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少于1500人;加大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项目挖掘、培育和遴选,扶持一批省级、市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擦亮“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品牌,成立“龙城创业指导师专家团”, 举办开展龙城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常州”讲堂、省级创业专家基层行等主题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现代快报记者现场提问
【现代快报】
请问市住建局彭峻局长,在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中,市住建局提出要完成非居民用气场所“瓶改管”“气改电”10000户左右,请问高站位、高强度推进非居民用气场所减瓶工作将会采取哪些具体举措,以提升我市燃气安全本质水平?
彭 峻 市住建局局长
【彭 峻】
谢谢您的提问。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镇燃气安全,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出台了一揽子燃气安全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市燃气行业,尤其是瓶装液化气行业的经营行为,城镇燃气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2024年,我市将按照“政府支持一点、企业优惠一点”的原则,压实属地主体责任,以街区或社区为实施单位,统筹推进“瓶改管”“气改电”工作,实现餐饮等非居民用气场所瓶装液化气用户压降10000户左右目标,力争两到三年内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提升我市燃气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范围应纳尽纳。将非居民小型用气场所(含小餐饮、小外卖、小美容、小洗浴等场所)、单位及企业食堂、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文旅场所、宗教场所、民政服务机构等公共机构用气场所均纳入实施范围。
二是多措并举削减存量。督促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并协调供电公司优化改造方案、简化报装流程,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配合属地做好非居民用气场所“瓶改管”“气改电”改造。加强社会宣传覆盖面,引导市民尽量选择到有燃气安全信息明显标识的餐饮场所消费,提高市民燃气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倒逼非居民小型用气场所主动申请“瓶改管”“气改电”。
三是审管联动严控增量。针对部分非居民用气场所规模小、更迭快、易恢复经营等特点,逐步建立健全从规划布局、证照发放到事中事后监管的全流程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将会同各板块提前告知用户涉及餐饮行业安全的审批监管事项,切实将餐饮等非居民用气场所安全风险遏制在萌芽期。同时,管道燃气覆盖的街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新增各类瓶装液化气用户,从源头上维护非居民用气场所燃气安全。
常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常州广播电视台】
请问市卫健委何小茜主任,近年来,我市医疗急救需求呈逐年上升态势,针对这种现状,卫健委层面有什么具体举措,提升我市急救能力,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何小茜 市卫健委主任
【何小茜】
急救能力建设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委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打造水陆空立体式的急救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医疗急救能力。目前全市设有市级院前医疗急救中心1个,县(区)级医疗急救分站2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37个,覆盖全市所有辖市、区。院前急救从业人员409人,救护车174辆(含负压救护车70辆)。2023年,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呼入量达40.25万次,累计出车10.78万次,院前医疗急救需求每年约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
虽然全市医疗急救资源在不断增加,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市卫健委牵头制定《常州市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建设提升实施方案》,通过打造覆盖全市的“急救一张网”,建好“一个中心”,畅通“两个链条流”,补强“五个要素”,努力构建以智慧急救为特色的全市医疗急救体系,让全市医疗急救网络布局更完善,急救服务更贴近百姓需求。
“一个中心”是要建好市级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今年,新建市急救中心将全面投用,届时我们将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实现全域120统一调度、统一电话接入、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和统一质量管理“五个统一”,形成科学、智慧急救指挥调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两个链条流”是要畅通信息流和交通流。一方面,建立起急救指挥、一键呼救、电子病历、设备运行管理、志愿者调度等平台,实现人、车、设备、站点、医院、指令等院前院内急救信息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与公安协同,畅通120车辆急救快速转运通道,依托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畅通社会车辆参与急救的绿色通道。
“五个要素”是要补强急救站点、车辆、设备、机构、人才要素。一是优化急救站点布局,我们将在今年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全市建成40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在城市东、南、西、北建立4个生命支持中心,基本形成“城市14分钟、农村16分钟”急救圈。二是提升急救车辆智慧化水平,对全市60辆急救车辆和车载医疗设备进行5G互联网技术改造,实现车载设备信息、指挥调度信息、院端信息的互联互通。三是加密重点场所AED布设,根据大数据分析,对全市人流密集场所增加AED的投放,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四是提高医院急救救治能力水平,发挥多学科联合救治优势,依托“五大中心”建立与院前急救单元的快速响应机制,打通生命救治快速通道,推进先诊疗后付费、病床等病人的优先制度,真正实现危急重症患者救治优先。五是加强急救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接受急救技能培训人数不少于1.8万人,从培训合格的人员中招募组建急救志愿者队伍不少于5000人;一般人群接受急救技能培训不少于5万人。
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在此,我们也呼吁各单位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携手编织守护生命的急救安全网。
【薛 静】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什么问题请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
改善民生没有休止符,只有新起点。欢迎各新闻媒体深入报道本次发布会内容,并持续关心关注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提高民生工作的知晓度和支持率,推动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