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接续奋斗敢首创 勇挑大梁显担当③
发布日期: 2023-02-03   字号:〖
  中以常州创新园:“135”行动助力冲刺万亿之城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1月30日上午,中以常州创新园召开“肩负使命担当,助力万亿之城,建设国际合作标杆示范”2023年新春动员大会,部署以“135”行动服务“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
  动员会上,园区发出了新年“第一令”:启动“135”行动,勇当新能源之都建设主力军、争做“GDP万亿之城”排头兵,吹响全面起势的冲锋号角。
  “135”行动的总体安排是:围绕“1个主题”,做强“3大平台”,实现“5大突破”。
  “1个主题”,即一个主题年——“全面提升起势年”。2023年是园区能级提升后大开发大建设的“元年”,也是园区“蓝图”变成“实景”的开局之年,将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工作推动园区发展加速起势。
  “3大平台”,即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中以创新园(常州)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市场化平台。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指挥、调度下,进一步做强做实,迸发“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势,激发干事创业新动能,为实现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5大突破”,即创新生态、标杆项目、园区形态、体制机制、品牌提升五个方面的突破。
  “创新生态”方面,学习借鉴以色列创新经验模式,重点依托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人才+技术+资本”类以色列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标杆项目”方面,围绕园区主导特色产业方向,精选新赛道,重点招引一批具有“标识度”“创新型”和“未来感”的国际化项目。
  “园区形态”方面,加快推动核心区“一条廊、一张网、五智坊、七组团”规划体系和功能布局框架落地。从平台到启动区、从启动区到大园区,形态“蝶变”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项目承载能力。
  “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化现有各级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快争取建立部省专责小组,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为申报国家级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做好准备。
  “品牌提升”方面,在中以两地轮流举办有影响力的会议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擦亮中以常州创新园(CICP)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园区“头雁效应”和示范作用。
  全市统一战线“同心聚能” 六项举措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2月1日获悉,全市统一战线正式启动“同心聚能”行动,通过六项举措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六项举措为:组建新能源产业企业家联盟,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智库,创建新能源产业人才学院,拓展新能源产业高端人才引育平台,引导成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建设新能源产业服务超市等。
  我市统战系统将围绕新能源“链式”发展,发挥商协会作用,创新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汇聚党内党外、海内海外、体制内外的智慧力量,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培育建成一支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新能源行业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管队伍;实施“创业之桥”“海创龙城”“乡贤走访”“引凤工程”新能源专项活动,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平台和项目;引导常州乡贤、本土企业家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和科创基金项目;构建统战+科技、+法治、+金融、+人才、+文化、+高校等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全生命周期服务。
  市教育局:  “三大举措”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
  市教育局积极贯彻落实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精神,实行“三大举措”,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
  实施重大改革。试点“揭榜挂帅”制,按照“政府搭台、中职张榜、高校揭榜、第三方评估”工作原则,重点支持职业学校在新能源领域与在常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实施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双师型团队共建、干部相互交流、职业技能培训合作等,全面提高中高职结对融合发展成效。
  建设重点项目。统筹市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在常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8个新能源产业相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出台常州市职业教育突出贡献企业评选办法,鼓励新能源领域企业与常州职业院校共育人才、共享资源。支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汽车领域的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项目”,促进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培养适销人才。拟优化调整新能源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职业教育专业5个,积极创建省级新能源领域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5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导向,联合市人社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学校开展留常就业奖励、对毕业生实施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提高5年制高职毕业生留常就业人数。面向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实施新能源领域的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