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常州,就是选择绿色美好未来。今年5月15日,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成功举办,不仅让绿色低碳的美丽常州再一次惊艳世界,更为“新能源之都”建设汇聚了强劲绿色动能,为常州市“万亿之城再出发”增添了更多生态底色,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常州力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中轴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高分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向全市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靓丽的生态“答卷”。
大美常州 绿色为底
来常参加“全国低碳日”活动的海内外嘉宾不难发现,这场活动的举办地,乃至整个常州城,就是一个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实景展示区。无论是绿水青山有“颜”又有“值”的城市新面貌,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滚滚热潮,亦或是超级充电、光储融合、新能源电站、微电网等构筑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处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常州市民……都在显示,绿色,已经成为这座“万亿之城”最鲜明的底色。
当前的常州,正向绿而进,以生态治理绘就青山绿水新画卷。常州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集中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水平。2023年,全市PM_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绝对值省内排名跃升两个位次、达到近年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8.1%,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级水平,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再创考核以来新高,太湖常州水域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持续10年开展生态绿城建设,累计实现增核10.26万亩、扩绿13.29万亩、连网1290公里。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常州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逐年上升,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总体满意率95.7%,位居全省第一。
向新而行,以生态理念竞逐产业发展新赛道。常州市努力破解发展空间受限、污染重、能耗高的困局,推动产业发展向绿而进。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常州已迅速崛起为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版图上的中坚力量,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与此同时,绿色交通、绿色园区、绿色建筑等城市低碳场景日新月异。“十四五”时期,常州以22.5%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和8.8%的能耗降幅,支撑了GDP21.5%的增长,同时,PM_2.5下降17.5%,环境质量变“好”、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居民收入变“高”。
向高而攀,以生态创意激发城市生活新活力。常州市坚持以生态为基底,锚定“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目标,大力建设“两湖”创新区,引领城市向湖生长、拥湖发展,用最美的生态环境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在此过程中,常州市高标准编制“两湖”创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以及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滆湖重要湿地等26个“一区一策”生态保护与整治提升方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污染治理、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处置、河网综合整治等9个方面共排定51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84亿元,为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心系太湖 上游担当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2023年,常州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将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强化系统治理,扛牢“上游担当”,积极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在GDP迈进“万亿之城”之际,常州市太湖治理也取得了“开门红”:2023年,太湖湖心区水质自太湖治理以来首次达到Ⅲ类,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IV类,同比提升一个水质类别,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三条主要入湖河道及滆湖水质均达到年度考核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中,常州市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喜人成果获得了省级点赞。洮滆片区是太湖上游重要汇水区域,也是主要入湖河流生态补水的必经区域。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对提升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太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洮滆片区入选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后,常州市以“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导向,全力推进各项治理工程建设,不仅有力提升了生态系统功能,推动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还助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区域内生态价值转化步伐加速,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不断拓展。
太湖之美,美成在久。今年,常州市将继续全面推进太湖新一轮综合治理,重点实施两大行动:
全面深化太湖“1+8”综合治理行动。科学制定2024年太湖治理“1+8”工作计划,排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业集聚区改造等治太项目220242项,年度投资超130亿元。力争年内实现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农村污水治理率提升至100%;竺山湖、滆湖分别实施生态清淤200万方、500万方;完成2.27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长荡湖保护范围内2.4万亩养殖池塘清退,启动1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全域攻坚河道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结合污水排放控制区划定结果,全面开展污染溯源排查,形成问题清单,对照建立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形成整治项目“一张图、一张表”。为逐级传导压力,将河道水质作为河长制重点考核指标,建立河道治理“红黑榜”制度。力争2024年主要入湖河道上游关联骨干河流一级支浜全面完成消劣。
生态中轴 征途如画
2023年,常州市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把握新一轮发展的“时与势”,立足“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资源禀赋,高标准实施“生态中轴”建设,借助“生态中轴”建设,常州市全力探索“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三条转换通道,既赢得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好势头,也探索了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互融共促的好路径。
2023年,常州市认真落实“532”发展战略,全年实施205个“生态中轴”建设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6.87亿元。实现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环境美”的底色更加鲜明,一批独具常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
2023年,“常州市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切实筑牢长江生态绿色根基”入选全国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案例。围绕长江大保护,常州市累计投入超100亿元,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重新布局现代化产业链。如今,“生态锈带”蝶变为“生态秀带”。
依托在全省率先实施的“生态绿城”建设,常州市大力实施生态源保护、生态廊道、城乡公园绿地、生态绿道、特色主题和生态细胞建设等六大工程,不断实现“城在绿中,人在景中”。
生态岛试验区试点建设也得到全面推动,以天目湖和长荡湖为主体,通过“溧阳1号公路”和“山水琴廊”两条生态廊道串联于一体,形成“斑块——廊道”生态岛试验区空间格局,全面优化天目湖和长荡湖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入选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获得全省最高奖补资金3000万元。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互融共促。作为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试点,常州市通过深入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积极探寻“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密码”。全市构建“1+4+5+7”治理体系,聚焦电镀、铸造、涂料、印染等4个行业和玻璃钢、汽摩配、干燥设备、灯具、地板等5个特色产业集群,明确3年完成企业整治提升6000家以上、腾退土地空间1万亩以上、低效用地再开发10万亩,努力打造“资源优配增效、空间优化重塑”的绿色转型常州模式。5300家企业涅槃转型,4.5万亩空间要素优化重组。2023年,常州被列入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共建试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