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赓续灿烂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更源于运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南北交融的文化传统、生存智慧与艺术创造。今天,我们将那些人民群众口传心授、共创共享的活态文化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为了了解广大市民对大运河非遗传承的初步看法,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3年4月06日-2023年5月07日做了关于大运河非遗传承的调查问卷,现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您对大运河非遗文化是否感兴趣?
感兴趣 占 96.3%
不感兴趣 占 3.7%
2、您对大运河非遗文化了解多少?
非常了解 占 7.41%
比较了解 占 22.22%
一般了解 占 29.63%
不太了解 占 40.74%
3、您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大运和非遗文化?
网络微博等 占 48.15%
电视媒体 占 11.11%
书籍 占 7.41%
学校课程 占 3.7%
长辈谈论 占 3.7%
不了解 占 11.11%
其他 占 14.82%
4、您是否参加过非遗活动?
参加过 占 22.22%
没参加过 占 37.04%
想参加但没机会 占 40.74%
5、您认为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来传播非遗文化吗?
可以 占 88.89%
不可以 占 11.11%
6、您更喜欢哪种非遗文化活动形式呢?
线上观看 占 3.7%
线下体验 占 22.2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占 74.08%
7、请对以下运河非遗活动选出您感兴趣的?
京剧文化主题宣讲 占 33.33%
汉服秀、歌舞伴 占 70.37%
运河主题刺绣作品展 占 66.67%
以“大运河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或研讨会 占 55.56%
参观博物馆 占 77.78%
邀请手造大师现场展示运河的手造魅力 占 51.85%
8、当今社会您认为应如何发扬运河非遗文化?
借助广播电视媒体传播 占 18.52%
借助短视频传播 占 59.26%
在周边地区进行宣传 占 7.41%
对校内学生进行课程的宣传教育 占 11.11%
其他 占 3.7%
9、您是否购买过非遗的文创产品?
购买过 占 44.44%
没购买过 占 55.56%
10、您购买非遗文创产品的原因?
赠送他人 占 7.41%
留作纪念 占 51.85%
喜欢非遗产品的创意设计 占 29.63%
其他 占 11.11%
11、您认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有哪些?
制作工艺、曲艺失传 占 22.22%
传承人老龄化 占 18.52%
保护意识不足 占 40.74%
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 占 7.41%
资金短缺 占 7.41%
其他 占 3.7%
12、您认为非遗年轻的传承人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市场前景不好 占 22.22%
收入低 占 7.41%
不符合现代主流元素 占 3.7%
手艺复杂难学 占 3.7%
大众重视程度不够 占 59.26%
其他 占 3.71%
一、基本情况概述
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文件,特别强调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本次接受调查的市民中对大运河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占比约96.3%,不感兴趣的占比3.7%,感兴趣的显著多于不感兴趣的;对大运河非遗文化不太了解的被访者占比40.74%,一般了解的占比29.63%,比较了解的占比22.22%,非常了解的只占比7.41%;想参加但没机会的被访者占比40.74%,没参加过的被访者37.04%,参加过被访者占比约22%。被访者构成信息表现出大部分市民对大运河非遗文化还是感兴趣的。
二、对策建议
大运河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离不开新的表达方式,也离不开对运河非遗当代价值的挖掘。
(1)加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
为了保护、传承、利用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运河非遗品牌意识,形成运河文化遗产的特色品牌。探索大运河沿线非遗分类保护措施,分门别类,试点先行,相互借鉴。探索大运河沿线历史古镇、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推动非遗旅游融合,打造运河沿线品牌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活态化展现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2)加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数字化技术保护
现代数字技术依赖先进的科技成果,利用数字信息采集、对大运河沿线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记录,妥善保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记录成果,记录整理和研究出版一批大运河非遗保护成果进行宣传展示。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保护与开发兼顾,不断推动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
(3)加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宣传展示传播力度
鼓励推出彰显运河文化的纪录片、宣传片、微视频等优秀非遗传播作品,总结推广运河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鼓励和支持在大运河沿线的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旅游景区等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空间,进行大运河非遗综合或单个项目的展示。利用“非遗+旅游”模式,引导大运河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在大运河沿线的旅游景区、旅游商店等空间,设立传统工艺产品展示展销场所。利用“非遗+互联网”模式,指导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或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非遗产品的线上宣传展示销售。
(4)加强非遗传承能力建设
鼓励和支持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加强中青年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力度,使传承人梯次衔接的结构更加合理。组织优秀项目传承人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交流对话活动,互相借鉴保护传承经验。鼓励高校与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及传承人合作,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5)完善大运河区域性整体保护
对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和代表性项目相对集中、形式和内涵完整、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较好的村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实施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和集聚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创建申报省级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大运河非遗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与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加强活态传承设施场所建设
制定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方案,按照表演类、手工技艺类、节庆民俗类等不同非遗项目类型,统筹传习所、传承基地、展示中心等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固定的、具有传承、展示、传播功能的文化设施如传习所、展示馆(厅)、专题博物馆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