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2022年常州市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2-02-26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2月26日下午,常州市召开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擦亮共同富裕幸福底色。努力把经济发展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量变为群众的生活质量,着力打造“六个常有”民生名片。
  打造“常有善育”名片,让每个新生命都得到最温柔的呵护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起步阶段,关系每个孩子的一生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常州市将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设2个市级孕产妇救治指导中心,建立救治经费保障机制,高效救治危重孕妇和新生儿。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优化产前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一体化服务模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坚持“三优先”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即优先支持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服务、优先支持品牌连锁机构开展社区托育服务、优先支持园区和企事业单位引进专业机构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年内幼儿园开设托班数达100个、提供托位2000个,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0家、净增普惠托位400个,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0家、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3家。同时,加强服务质量监测监管,多措并举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开展“健康家庭—科学育儿进社区”活动100场、发放托育服务体验券1万张,推动托育机构提高托位利用率。三是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指导各板块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新增幼儿园学位4860个,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20所,确保学前教育资源覆盖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在90%以上。四是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建成儿童友好社区10个,建设标准化母婴室50个,动态实现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全覆盖。
  打造“常有优学”名片,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承载着民族振兴的梦想,寄托着万千家庭的希望。常州市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今年将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重点项目56个,竣工22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38万个,其中小学8100个、初中9000个、高中1800个。同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让更多新建学校变“明星学校”、普通学校变“热门学校”。二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落实“双减”政策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统筹起来,大力实施“常有优师”行动计划,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质效,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全年新增省级名师20名,市级“五级梯队”教师600名,市优秀班主任170名,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40个。组织优秀教师2000人次开展“常老师”周六公益在线答疑活动,开发精品网络课程1000节。三是进一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开展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加快体育运动“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开展2轮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和1轮心理健康普测,全面培养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
  打造“常有健康”名片,让每个普通人都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百姓的最大财富。常州市将坚持以“生命至上、健康优先”为准则,建设高水平“健康常州”,推动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一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新建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含医疗急救中心)、常州市妇幼保健中心公共卫生大楼,新建提升一批发热门诊项目。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控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应对能力。二是提升分级诊疗水平。加快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公立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七院二期、市二院迁建等项目,新建改扩建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级特色科室,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提高市内病人区域内就诊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率。三是提升医卫服务水平。出台“龙城强医”新政,强化与重点医学高校合作共建,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群和学科创新团队,今年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45个以上。四是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医疗与养老、医疗与体育、医疗与旅游、食品与健康等融合发展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目标人群约1.8万人。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7个、健身步道30公里,新建、更新村(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点290个。为5万名青少年学生免费开展脊柱健康筛查,指导运动防治慢性疾病训练2万人次以上。
  打造“常有颐养”名片,让每个老年人都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今年,常州市将推动养老服务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三项融合”机制,全力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重点提高四个“度”。一是提高“身边养老”的贴心度。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居家养老援助服务等制度,为12万名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洁等居家上门服务,为25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覆盖全市,全年服务5000人次。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30个,组织老年人家庭成员护理技能免费培训,提高居家照护的专业水平。二是提高“周边养老”的便捷度。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启动建设新北、天宁、钟楼3个区级为老服务指导中心,新建改建10家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6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增老年助餐点60个,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三是提高“床边养老”的可靠度。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让老年人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机构。优化机构养老床位结构,护理型床位比例提高到72%以上。推动30家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达标,确保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四是提高“老有所学”的满意度。新增3个街道(镇)老年学校、20个社区(村)老年人学习点(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培训100名智慧助老教师、1000名智慧助老志愿者,全年为30万人次老年人提供线上和线下课程服务,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打造“常有安居”名片,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实现安居宜居梦
  安居才能乐业。常州市将更加有效地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有力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让城乡大地成为百姓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百姓安居。按需建设保障房,今年将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做到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5个、543万平方米,同步推进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充电等便民设施建设,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0台以上,28.2万平方米“大板房”异地安置房全部交付使用。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支持鼓励农民依法有序开展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年内完成6000套以上。深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革,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创建一批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二是交通畅行。开工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加快建设智慧交通体系,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3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达128家,“智慧停车”平台新接入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开通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路10条,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停车更省心。三是生态创优。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响生态绿城品牌。今年将继续推进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建设28个口袋公园,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新建77条精品街道、21条绿化精品道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力争规划发展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52座。疏浚农村河道200万立方米以上,完成问题小微水体整治750个,建设示范幸福河湖30条。
  打造“常有众扶”名片,让每个困难群众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常州市将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政策,常态化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退捕渔民等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调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体系,救助对象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总费用10%以内。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对高龄、失能、独居(留守)老年人、困境和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开展巡访探访和针对性帮扶,新改扩建8个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建设“梦想小屋”400间,新增标准化“德康驿站”7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覆盖全市。加强职工关爱服务,新建、提升户外劳动者驿站200家,为全市12万名户外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为15万名企业职工提供工会大病互助保障,为5万名一线职工赠送健康体检。三是培育公益组织。发展4A级以上社会组织40家,开展助老、助残、困境儿童帮扶等公益项目150个、公益讲座100场、公益服务1000场次,直接受益群众5万人次。擦亮慈善之城、爱心之都名片,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营造“崇德向善、人人公益”的良好氛围。
  除了打造这6张民生名片外,常州市还将实施就业创业富民工程、文旅惠民工程、公共安全提升工程、便民服务提升工程等实事项目。同时,常州市也感到,对照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对照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下个月,市委市政府将专门召开民生建设大会,全面部署2022-2025年全市民生建设工作。常州市将继续坚持“做大增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兜牢底线”与“抬高标线”并举,“强投入”与“创特色”并进,持续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