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绿色GDP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常州乘法”
发布日期: 2021-01-05   字号:〖
  元旦前夕获悉,常州市4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559家,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去年5月受到国务院督查表彰激励。
  “停拆绿提转” 五法破难题
  作为全市化工产业龙头和缩影的滨江新材料产业园,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长江生态保护与“化工围江”的矛盾;化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化工规模化发展的矛盾;化工行业新的规范要求与化工企业陈旧工艺、技术、装备之间的矛盾;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个个都是现实难题。
  以绿色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提升高端产业、绿色产业的“含新量”实现倍增效应,时不待我。常州以“停、拆、绿、提、转”之法破解难题,加快沿江化工园区转型发展。
  停,即关停腾退行动。制定“一企一策”评估分类管理办法,明确关停企业名单和关停时限。园区84家化工生产企业,到去年底已压缩至41家,到今年底将压缩至30家。其中,沿江1公里范围内31家化工生产企业已签约关停。
  拆,即安全拆除行动。制定化工企业安全关闭地方标准,构建化工企业、拆除公司、化工园区、职能部门、专职监理“五方”联动保障机制,确保企业腾退全程安全可控、规范有序。目前,园区已拆除企业25家。
  绿,即生态复绿行动。加快腾退企业地块生态修复、沿江生态廊道和景观湿地建设,目前已新增复绿面积约2000亩,预计2021年形成沿江1公里连片复绿效果。建成万亩新龙生态林,打造城市“绿肺”,进一步提高沿江地区“含绿量”。
  提,即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沿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能淘汰、生态治理修复、监管能力提升四大工程,不断增强环境治理能力。在省内率先开展沿江关闭腾退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试点,为培育招引高端产业、绿色产业留出空间,进一步提高发展“含金量”。
  转,即转型升级行动。全市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活动,加速壮大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2个两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等3个五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引进优质项目 提高沿江“含新量”
  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点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简科技、新阳科技、德国朗盛、合全药业等一批优质项目逐渐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沿江区域发展“含新量”。
  该产业园在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年总产值目标是500亿元,以特种涂料、特种胶粘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及小分子医药、生物医药和介入材料为主的医药产业要初具规模,“东方碳谷”“创新药谷”在国内国际初步形成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产业园成为生态领先、特色鲜明、综合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绿色智慧型化工新材料园区。
  不仅是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全市各地都在向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和推动绿色发展疾速前行。
  环境准入。扎紧污染物管控的“篱笆”,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把有限的环境、空间、政策资源留给绿色、高质量项目,让优质项目早日落地,增强永续发展能力。
  污染减排。通过燃煤锅炉窑炉整治、热电联产整合等措施,改进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引导企业清洁能源替代;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的清洁原料或涂料替代工程;建立清洁生产企业清单和清洁化工艺改造清单,全面推进清洁化改造。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把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纳入征信系统,通过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优先采购和使用环境标志产品,促使产品制造企业调整生产和技术结构,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更加突出生态优先 促进高质量发展
  全市上下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三大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常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更加突出生态优先,在新起点上保护好长江生态、焕发出母亲河生机,推动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
  严守生态底线,坚持产业强市,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抓创新、抓环境、抓项目,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厚植发展新优势,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
  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发展新能级。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建设,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内涵挖掘,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推进高铁新城建设,打造“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集成彰显常州“五大明星城”建设成效,聚力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