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常州市举行“奋进新常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辖区板块(二)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聚焦武进区和新北区十年来通过创新智造带来的“非凡答卷”。
武进:打造高质量“创智”标杆
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产业底气厚实。武进将“创新”作为不竭动力,把“智造”视为致胜法宝,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
聚力集群壮大。十年来,武进的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75.1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10.72亿元,年均增长6.3%;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39.9%跃升到53.7%,实现高基数上的高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迈进,机器人产业如火如荼,智电汽车产业蒸蒸日上,集成电路产业朝气蓬勃,石墨烯产业方兴未艾,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聚力强链稳链。武进着力优化资源储备,加快梯度培育;夯实平台载体,精准保障扶持;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做强关键增量。目前,全区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省级82家,占比均居全市首位,还有百余家“隐形冠军”企业。累计创成省五星级上云企业8家、省四星级上云企业96家、省三星级上云企业177家,50家企业车间获评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聚力提质增效。2013年到2021年,武进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超过75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已有20多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武进投资30多个企业(项目)。资本市场“武进板块”不断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增上市公司32家。截至2021年末,拥有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131家。2021年专利授权2145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75件,分别是2012年的5倍和4.68倍。
聚力产业生态。精心打造龙城金谷(南区),清单式滚动推出四批优化举措,在全省率先试点“标准地+承诺制”“信用+公共资源交易”“标证通”手机CA等“放管服”改革。全面打响“非武不栖 进无止境”人才品牌,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人才22.97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10万人,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1084个、创新人才263人。已建有新型研发机构20家、重点实验室38家、企业研究院7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5家、省产研院专业所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9家。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湖”创新区建设等多重机遇,武进正积极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在两湖创新、智造升级、人才集聚、民生改善、项目落地等方面不断发力,以过硬的工作成效为全市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贡献力量。
新北:奋力打造六张高新名片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逐步成长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国家级高新区排位跃升至第21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北区抢抓时与势,各项工作取得喜人成果。
区域能级不断跃升。2021年,新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0.4亿元,是2011年的近3倍;全区人均GDP达到20.5万元,远高于全市、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常住人口净增28.6万人,净增量和年均增速均列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76.3亿元,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40家、瞪羚企业1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2件,列全市第一;集聚各类人才34万名,建成全市首家五星级人才公寓。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出“两特三新一智能”六大主导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超14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12家;截至去年底,共有上市企业1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常州港石化码头、录安洲长江码头10万吨级泊位先后建成,全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优势不断放大。
对外开放活力迸发。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超141亿美元,累计有3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厂,中瑞国际产业创新园、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先后建成;全区共120家企业投资设立174个境外项目(机构),分布于44个国家和地区。
城市面貌迭代更新。新建各等级公路1600多公里,五纵十横的城区骨架全面拉开。先后建成新龙生态林、三江口公园等94个公园绿地;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提升到80.6%,居江苏省第一。
人民获得感日益增强。2021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710元和37016元,是2011年的2.3倍和2.5倍,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以“高”为向,以“新”为魂。新北区将全力打造“现代高新、活力高新、开放高新、秀美高新、幸福高新、和谐高新”六张高新名片,全力当好全市“532”发展战略主力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