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增进区域职业教育交流,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变革。4月28至29日,常州市教科院联合南通市教科院在线上开展了第二届南通与常州职业教育“积极课堂”“思辩课堂”联合教研活动,活动由常州刘国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承办,江苏省职业教育杨永年自动化控制名师工作室、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崔志钰)团队、南通中青年名师崔志钰工作室、南通市海门区新职业教育研究所、常州市社科院积极教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江苏理工学院校长崔景贵、江苏省教科院职教所所长方健华、常州市教科院书记张桂春、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顾志刚等有关领导及近70名两地教师参加了活动。
此次研讨活动内容以“积极课堂&思辨课堂——课堂情境”为主题,活动内容有线上课堂教学观摩评议、主旨报告、主题沙龙、专家点评等环节。南通、常州、苏州、无锡、上海、广东等地省内外专家、老师1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8号下午崔志钰团队成员范丽萍老师开设了积极课堂公开课《PPT动画及触发器应用》,范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游戏式的课堂情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目标嵌入其中,通过“试玩游戏”“解剖游戏”“开发游戏”“互玩游戏”“提升游戏”“提炼游戏”等环节,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在玩乐中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学习场。杨永年工作室成员万萍老师开设了思辩课堂公开课《送料机构的调试》,万老师在教学中围绕思辩课堂的精髓“动嘴动手动脑三结合”展开,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启思和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通过“设疑”“设堵”“设陷”“设突”“用辩”“用导”“用行”和“用述”,准确把握学生思维起点,紧紧围绕学生思维兴趣点,有效关注思维盲点,课堂随处散发出“思”与“辩”的光芒,创设了一个思辩的新情境。
课后,与会老师聚焦两类课堂的教学情境分别对这两节公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评议,既肯定了特色、亮点,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南通教科院沈敏敏主任和常州教科院赵一凡主任作了专家点评,高度肯定了两位老师对积极课堂情境和思辩课堂情境的开创性教学探索。
29号上午举行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敏敏主任主持,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顾志刚和常州市教科院书记张桂春分别致辞。顾院长指出,教研活动是个人之学、团队之学、交流之学、共研之学、共享之学,希望南通、常州职教一家人能守初心使命、研真实之学、建浓厚友谊。他高度肯定了两位活动领衔人,指出他们都是职教界课堂实践改革的领军人物,期待双方的再次交流实现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质量再一次提升。
张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教研活动是提职业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次交流研讨集结两地优秀职教资源,为两地老师创设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开创了职业教育教学研讨的新局面。期待这次活动双方的碰撞能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课堂变革,也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相互交流、学习,把这种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的交流活动能常态化地进行下去,共同推动区域教学教研做深做优做强,为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积极课堂”的倡导者崔志钰博士做了题为“积极的课堂情境:基本特征·问题解析·实施策略”的主旨报告。崔博士指出,积极课堂情境是由熟悉的外在事物引起的学生心理状态正向变化的场域,它具有情境的共通性、迁移性、结构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伪积极、虚积极的课堂情境,原因在于情境素材选择的随意性影响了共通性、情境形式呈现的简单化阻碍了迁移性、情境设计视野的局部性影响了结构性、情境实施方式的功利性弱化了体验性。实施积极的课堂情境需要情境内容由选择向选编转变,情境形式由迎合向融合转变,情境结构由个例向整体转变,情境功能由辅件向主件转变,使课堂情境真正回归教学的意义本源。
“思辩课堂”的倡导者杨永年正高级讲师做了题为“‘思辩课堂’课堂情境:基本特征·问题解析·实施策略”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课堂情境就是“乐”学之境,课堂情境通过多感官促进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情知对称,这与“思辩课堂”中动手动嘴动脑并举、思维能力主线、知行意融合是一致的。随后,他提出思辩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的主体性、合规性、行动性、逻辑性和反思性,并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情境与客观现实不符、情境与学科知识不联、情境与教学过程不接、情境与思政教育相违、情境内容过于丰富、情境设计不太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即课堂情境设计要关注到学科内容的相关性和学生身心的合适性,处理好任务解决的跨界性和前后任务的衔接性,突显出学生主体的行动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贯彻好育学结合的思政性,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接着,崔志钰教学团队成员范丽萍、黄权和张舒皓,杨永年教学团队成员沈森、汪健、黄秀娟等6位老师分别围绕积极课堂、思辩课堂情境设计进行了交流研讨,他们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情境设计的理念、路径、方法、评价等不同方面作了案例分享或观点呈现,体现出对积极课堂情境和思辨课堂情境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