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常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并随着系列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正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充分彰显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执政理念在常州结出了丰硕成果。2018年9月18日,在市行政中心惠风厅举行改革开放40年常州民生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副队长韩原向媒体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常州民生发展情况。
一、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收入渠道日趋多元
(一)坚持富民,改革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701元提高到2017年的49955元,增长70.3倍,年均增长13.8%。其中,1986年达到千元级,2003年跃升1万元,2008年超越2万元,2015年突破4万元,2017年逼近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03元提高到2017年的25835元,增长249.8倍,年均增长15.2%。其中,1988年达到千元级,2002年跨越5000元量级,2008年突破1万元,2014年跨越2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十年缩小,城乡收入比从2008年的2.123︰1缩小到2017年的1.934︰1。
(二)结构优化,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常州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财产收入比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由1984年的667元增加到2017年的31308.1元,增长45.9倍,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由1984年的94.5%下降至2017年的62.6%;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2017年分别达到6792.7元、4287.5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6%、8.8%。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成为重要补充。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收入由1983年的83元增加到2017年的15904元,增长190.6倍,在家庭总收入占比由19.2%上升至61.6%;财产收入、转移收入从1985年的4元、9.6元上升到2017年的501元、3736元,分别增长124.3倍、388.2倍。
二、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一)消费水平提升助力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常州居民衣着、居住、家庭用品提档升级,交通、通讯消费热度上升,教育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比重逐渐增加,服务类消费日渐丰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4年的595元提高到2017年28445元,增长46.8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3年的393元提高到2017年的17849元,增长44.4倍,年均增长11.9%。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7623元,比1984年增长21.6倍,恩格尔系数则从1984年的56.8%下降到2017年的26.8%。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408元,比1983年增长24.6倍,恩格尔系数从1983年的53.7%下降到2017年的30.3%。
(二)消费结构变化紧随时代节奏律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常州居民从满足温饱型消费转向追求高品质生活。衣着方面,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由1984年的89.8元提高到2017年的2163.4元,增长23.1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由1985年48.6元提高到2017年的1322元,增长26.2倍。居住方面,2017年末,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城镇居民比重达到96.2%,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屋使用面积由1984年的10.1㎡增加到2017年的44.9㎡,居住消费支出占比由1984年的7.4%上升至2017年的20.4%;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21.1㎡增加到2017年的65.4㎡。出行方面,1984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83辆,2017年底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6辆;1985年底,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自行车119辆,2017年底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6辆。在居民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精神生活及其相关的消费也同步扩大,常州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由1984年42.2元提高到2017年的4266.8元,在家庭消费支出占比从7.1%上升至15.0%。
三、物价指数阶段性波动,整体水平渐趋平缓
(一)经济周期性特征明显。1984年至2017年,常州居民消费价格经历多个重要上涨节点,部分年份价格涨势明显且增速较快,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严重通胀阶段(1984-1996年)
由于国家放开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和逐步放开耐用消费品、生产资料的管制,1984-1996年间,常州物价水平持续较长时间的高增长姿态,年均上涨12.7%。其中,8个年度通货膨胀率超过10%,达到“飞奔”阶段;3个年度通货膨胀率介于6%-9%之间,达到“严重”阶段。仅1984年、1990年涨幅相对平缓,分别上涨2.6%、4.2%。
2、爬行通胀阶段(1997-2003年)
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我国经济在实施“软着陆”以后,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市场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的趋势逐渐呈现。1997-2003年常州物价涨幅始终保持在3%以下,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
3、温和通胀阶段(2004-2011年)
2004-2011年间,物价涨幅再次回升,个别年份超过5%,但较第一阶段相对平缓,涨幅均控制在6%以内。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物价出现短暂性负增长。受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推动,2010年后物价出现反弹,常州2010年、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3.4%、5.0%。
4、爬行通胀阶段(2012-2017年)
随着中央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回落,物价涨幅再次回落。自2012年起,常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进入低通胀阶段,各年度涨幅在2%上下小幅波动。
(二)民生物价涨幅弱于经济增幅。1984年至2017年,常州经济总量(GDP)由38.8亿元上升到6622.3亿元,增长169.7倍,年均增幅16.8%。同时期,常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长5.9倍,年均递增5.8%,物价指数涨幅弱于经济增幅。从走势来看,常州物价走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且随着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指数波动由“大起大落”逐步转向“平缓”,总体呈现出波动幅度缩小、波动周期加长的特点。主要大类价格指数涨跌各异,食品烟酒类涨速最快,年均递增7.3%。其中,鲜菜、水产品、粮食、肉禽及制品年均分别递增12.0%、8.6%、8.5%、7.1%。居住类、衣着类、医疗保健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年均分别递增5.6%、3.9%、3.1%、2.7%、1.6%。
四、社保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一)投入加大,社会保障持续扩面。常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村五保供养力度,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17年末,常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1.13万人、116.37万人、124.14万人和119.83万人,较2012年分别提高23.5%、21.2%、23.0%、35.2%。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7.34万人,较2012年提高25.2%。2017年末全市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7.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5.81万人,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21.6万人。
(二)紧扣民生,充分彰显发展成果。养老保险方面,2017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8.29亿元,基金支出163.49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70.4%、123.8%,基金总收入、总支出保持快速增长。医保方面,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11725万元,基金总支出7568万元;2017年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7.85亿元,基金支出55.63亿元,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呈现超常规增长态势。预期寿命方面,201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7.6岁,比1982年增加10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