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常州新闻 >> 正文

绿色发展在常州(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筑牢美丽常州的生态基底

发布日期:2023-03-28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常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新格局日益鲜明:“两湖”、生态绿城等生态品牌日益叫响;溧阳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溧阳天目湖镇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金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复省级试点通过验收……

良好生态不仅给市民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幸福,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绿色动能”。

生态中轴: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通道

“我们现在所在的滆湖大堤,两年多前还是农田、鱼塘。”武进区水利局管理科科长龚尧面向滆湖手指前方,“那里才是以前的老大堤。”

新旧两条滆湖大堤,直线距离大约1公里。两者间新增的0.51平方公里湖面,来自于武进区西太湖塔下片区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

作为滆湖(武进)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的启动区,武进区西太湖塔下片区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于2020年底开工,2021年完成,实现西太湖片区退田还湖0.84平方公里,其中0.51平方公里的还湖水域,长出了一片令人惊艳的“水下森林”。天气渐暖后,这里水草摇曳,美不胜收。

围绕滆湖和长荡湖推进的“两湖”创新区建设,是常州加快推进生态中轴建设的重要内容。湖城相照、人水相依的美好画卷,离不开坚实的生态之基。为此,常州在生态中轴建设中,按下了“两湖”生态优化的“快进键”。其中聚焦“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系统开展区域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提升,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会客厅。

龚尧说,塔下片区项目通过实施退田还湖、地形重塑、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措施,重新构建以水生植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系统。项目共种植沉水类、挺水类、浮叶类水生植物377894平方米,加快形成“水清、林秀、景美”的良好湖泊生态系统,促进滆湖由当前的藻型湖泊生态系统向更为健康的草型湖泊生态系统转变。

生态蝶变同样发生在长荡湖。

随着生态综合治理举措的实施,长荡湖实现了由“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的转变,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势能正加快催化为发展动能。到2024年,金坛区将以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约51.7亿元。

放眼常州,绿色正日益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如何让这良好的生态环境转换为生态价值?常州高度重视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全力建好“流金淌银”的“生态银行”。

今年1月,“常州氢湾”在“两湖”创新区启航,新能源之都建设再添强劲引擎。氢湾将努力打造“一基地、一示范区、两中心”,即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华东地区氢能源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示范区、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引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持续推进3年的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工程,在金坛大地上勾画出一幅“山青、水绿、林茂、田沃、湖美、草盛、民乐”的生态画卷。金坛区将矿山宕口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将提升山区水源涵养功能与乡村旅游建设有机结合,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有机结合,把治理获得的生态效益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儒林镇柚山村利用关闭企业改造为网红打卡地……生态旅游正成为金坛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生态绿岛:以“集约建设、共享治污”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本月,作为省生态环境厅“工业废水处理绿岛”的入选项目,常州经开区“集中式工业废水预处理项目”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服务常州经开区百余家中小微工业企业,让这些企业不再单打独斗搞治污,从而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五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

“绿岛”是指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理念建设的环保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有效降低中小微市场主体治污成本。

常州经开区生态环境执法分局局长汪传军说,中小微企业的工业废水点源多、水量小,企业自行运行环保设施处理的话,不仅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专业水平及人力资源跟不上,而且很难保证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实施“绿岛”项目后,企业只需将满足预处理设施接管标准要求的工业废水运输出厂,通过“集中式工业废水预处理项目”分类收集、分质预处理后,进入前杨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可以有效杜绝中小微企业废水散排、漏排、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也让中小微企业腾出更多精力谋发展。

从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了解到,近年来,全市上下已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合作、企业积极参与的“绿岛”建设试点工作热潮,各类“绿岛”项目的建设在常州得到有力推进。

2020-2022年,全市累计组织申报“绿岛”项目57个,目前已有8个“绿岛”项目建成投运。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绿岛”项目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34吨、总氮19吨、总磷1.90吨、颗粒物3.93吨、挥发性有机物6.07吨,形成危险废物收集及处置能力10.22万吨,为不断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常州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绿城:让“见绿亲绿、可观可享”成为生活常态

春至江南,处处盛景。行走在中吴大道旁的蔷薇公园,满眼皆是由绿树、粉花、蓝色健身步道等交织出的明快色调。一袭红衣的查建芬已经在公园里快走了40多分钟,自去年9月蔷薇公园完成提升改造后,她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健走锻炼。

查建芬家住天鹅湖小区7幢,在自家阳台就能看到蔷薇公园。但是,住“园景房”这么多年,去年之前,她竟从未逛过这个公园。“以前从阳台上看过去,全是很高很密的树,晚上看着黑乎乎的,听邻居说里面的路也高低不平,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喜欢健走的人。”

改变发生在去年3月。作为全市生态绿城建设的年度项目,天宁区按照“全时+全龄+全季”的设计理念,对蔷薇公园南区进行改造提升,在原有湿地景观的基础上,采用“保留、梳理、优化”的提升方法,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两环、五区、多点”的滨水休闲城市公园。

如今的蔷薇公园南区,不仅新添了一条长达945米的健身跑道,还增加了滨水空间,新辟了两个健身广场、多处休闲活动空间。同步实施的亮化工程,让夜幕下的蔷薇公园更加流光溢彩。公园还突出“蔷薇文化”主题,将种植的蔷薇品种扩展到50多种,实现花开不断、四季有景。

包括蔷薇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在内,持续十年的常州市“生态绿城”建设,已经在全市各地推进实施1527个重点项目,累计实现增核9.72万亩、扩绿13.18万亩、连网1272公里,为全市营造和谐宜居环境、提升环境容量贡献了力量。“生态绿城”已经日益成为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闪亮品牌。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忠华表示,“生态绿城”的建设,不仅强化了城市生态基底,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和碳汇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还提供了一批优质生态产品,通过城乡公园绿地工程、生态绿道、特色主题等项目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营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幸福宜居绿色生活环境。

同时,常州持续抓好“绿盾”专项行动,稳步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以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让更多“大自然的精灵”在常州大地繁衍生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