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州富民 >> 文件下载 >> 正文

常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7-08-26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常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常州现代农业发展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常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方面的机遇也更加难得。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发展条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常州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推进型示范基地、全国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获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1.8亿元、增加值155.9亿元,均比“十一五”末增长5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12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1.96:1。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粮食与水稻亩产水平均为全省第一,其中水稻亩产达到643.5公斤,蝉联全省“十三连冠”,全市稻麦周年亩产达999.8公斤,基本实现 “吨粮市”目标。全市肉类产量14.4万吨、水果产量12.9万吨、水产品产量17.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1.1%、21.4%和20.4%,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4.7%,比“十一五”末提高14.7个百分点。
  2. 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末,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9.9%,比“十一五”末提升15个百分点。建成高效设施农业45.6万亩、高效设施渔业19.2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水产养殖面积的20.2%和34.4%,分别比“十一五”末提升10.8、18.4个百分点。初步实现稻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6%,比“十一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农业规模设施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超过14%。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较“十一五”末提升6个百分点。
  3. 农业生产经营业态显著变革。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全面深化,60%的村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家庭农场从无到有,总数为2349家;发展农民合作社2554家,是“十一五”末的3.67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实现销售额(交易额)61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4、2.21倍。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认定工作,全市建设认定市级以上园区56家(其中省级6家),农业园区总面积达32.6万亩。金坛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创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1.34:1提高到2.5:1。全市建成各类休闲农业场所100多家,2015年接待游客数量655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20.5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26.5%和170%。
  4. 农业生态文明显著进步。“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造林18.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10年的22.54%提高到25.5%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2.1%,较“十一五”末提高26.7个百分点,建成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建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8%,分别较2010年提高11、5.4个百分点,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绿肥种植面积、有机肥施用面积逐年增加。质量品牌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2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只,“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重达到90%,较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倡导“以渔活水”生态养护,实现江湖禁渔期管理全覆盖,“十二五”全市放流水产种苗1.8亿余尾。
  5.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发展。全面完成基层站所提升工程建设,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到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乡镇全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97家,较“十一五”末增长2倍多,农机专业化服务覆盖率80%、水稻集中育供秧面积比重近40%,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25、30个百分点。高效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64.14%,比“十一五”末提高50个百分点。
  (二)基本经验
  “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集聚整合各方面发展力量,优化配置多方面发展资源,改革创新多层面发展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坚持聚焦中心、强化发展地位。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在“四化”同步中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和全市重点工程专项考核,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增加有效投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 坚持规划引领、推动科学发展。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发布了“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农机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等一系列规划,制定出台了农业现代化工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等一揽子政策意见,明确努力方向、发展定位,落实工作重点、关键举措。
  3. 坚持改革创新、增添发展动能。不断探索农业管理体制、政策强农机制、科技兴农方式的新突破,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业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管理新模式;率先试水农业保证保险贷款,建立常州特色的“政银企”合作机制;率先探索互联网+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构建“纵向分层监管到底、横向分块监管到边、纵横监管无缝对接”的立体型网格化监管机制。突出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支撑,实施完成现代农业“双百万亩”工程(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百万亩高效农业),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深化农业产学研协作,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动先进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应用。
  4.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崛起。注重凸显农业的绿色生态功能,以绿色扩展农业增值新空间。围绕“绿色常州”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高标准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围绕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推广、绿肥种植等项目,巩固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途径利用,大力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围绕农业多元功能拓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业效益。推动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启动实施水稻田生态补偿,保护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三)发展环境
  1. 发展机遇
  当前,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既有各层面重大发展战略叠加的政策机遇,也有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动力。一是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二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迭起,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整健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三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及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及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将为推动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强大拉力。四是产城融合的历史机遇。常州作为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将全面进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快车道,“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发展导向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常州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强化农业空间保护、拓展农业多元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五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先机。常州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赋予了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探新路、开新途的重要使命,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大的改革空间和更好的服务指导,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给予更高的期待和更多的扶持,将推动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建设,创设一批体制机制载体平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2. 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常州现代农业发展除了具有宏观环境复杂性、“三期叠加”阶段性、政府调控主动性形成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外,也受到自身资源条件、发展模式、要素瓶颈的制约。一是生态约束趋紧。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农业生产主体面广量大、农产品生产涉及因素环节多、农产品质量监管力量薄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依旧艰巨。二是生产资源紧张。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在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因此而产生的资源束缚压力持续加大。三是科技创新平台欠缺。区域内缺少大中型农业科研院所支撑,农业主体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相对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成熟,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合作组织实力弱。基层农技队伍不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外来化现象比较突出。五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动植物疫病三重风险,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仍不完善,农业风险应急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二、总体思路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必须牢牢抓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局,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要抓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强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理念
  1. 坚持创新发展,释放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更多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激活农村土地等要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制约环节,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注重现代种业发展,重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植发展新动力。
  2.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协同发展,实现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农业附加值。
  3. 坚持绿色发展,彰显生态文明。把生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和重要内容,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优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改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合理构建主要农业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结构,着重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功能,把农村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4. 坚持开放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充分把握大市场、大流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立足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和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用好国内国外、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吸收引进发达地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注重区域互补发展,加快城际开放、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与分工合作,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5.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增强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促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供给,让更多群众共享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围绕“迈上新台阶、率先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精到创意、精深加工、精美呈现、精准管理和品质、品位、品牌的“精品农业”,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可持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让居民拎上放心的“米袋子”“菜篮子”,让市民走进赏心的“绿园子”,让农民鼓起开心的“钱袋子”,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1. 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园艺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水产养殖面积保持在53万亩左右,年出栏生猪稳定在70万头左右、年出栏家禽5000万羽以上,主要农产品结构显著优化,有效供给能力增强。
  2. 农业经营效益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7.2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2:1,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3. 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8%,高效设施农业、设施渔业面积比重分别达22.5%和38%,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8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0%,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均有可遵循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种植业“三品”农产品生产产量比重达55%、渔业“三品”养殖面积比重达到9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形成,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5.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生态循环型、土地节约型农业全面发展,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 60%,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6%左右,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
  6.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80%,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达50%,主要种植业、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分别稳定在90%和60%以上。
  (四)实施路径
  立足常州实际,顺应大势潮流,“十三五”期间,常州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 依靠科学规划布局农业。发挥规划的发展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突出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发挥,引导资源要素投向农业,引导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集聚集约发展。
  2.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善于运用一切科技成果发展农业,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切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农业的组织化水平。
  3. 依靠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互联网思维、现代工商业组织模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农机装备、物联网技术武装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4. 依靠功能开发繁荣农业。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突出产业链、价值链的前延后伸,加快农业深度开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 依靠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围绕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农业支持保障机制以及财政支农项目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充分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破解农业发展瓶颈。
  6. 依靠法治手段保障农业。用法治的理念审视农业,用法治的思维谋划农业,用法治的手段发展农业,切实做到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
  三、产业布局
  立足常州农业产业分布现状,根据全市各地区位条件、土地资源、产业特色、生态环境和发展要求,“十三五”期间,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和优化全市农业布局,着重推进农业“1185”(百万亩水稻、百万亩生态林、八十万亩高效园艺、五十万亩水产)、畜牧业以及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工作,明确各区域发展预期,实行组团式布局、实现相对集中连片,推动全市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绿色化发展。
  (一)水稻产业
  1. 产业目标:按照“保优质口粮、保质量安全、保生态环境、促农民增收”的要求,继续稳定面积、提升品质、提高效益,加快优质品种的区域化、产业化,打造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到 “十三五”期末,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2. 产业布局:以优质粳稻生产为主,重点打造金-溧水稻生产核心带,以及溧阳东部、武进南部、新北西部等四个水稻生产集中区。其中,金-溧水稻生产核心带为全市粮食生产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溧阳、金坛中部平原圩区,沿扬溧高速公路以及S239线南渡段、社渚段沿线分布。水稻布局面积为63万亩,其中溧阳40万亩、金坛23万亩。溧阳东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位于溧阳天目湖镇东部、戴埠镇北部、溧城镇东部、埭头镇、上黄镇等区域,布局水稻13万亩。武进南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位于武进常合高速以南,包括前黄镇、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以及常州经开区等区域,布局水稻11万亩。新北西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位于新北西部区域,集中分布在孟河镇、春江镇、西夏墅镇、奔牛镇、罗溪镇等德胜河以西的基本农田区域,布局水稻11.5万亩。
  (二)林业产业
  1. 产业目标: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加快构建“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长廊吐翠宜居毗陵”的现代林业生态图景,到2020年,全市保有100万亩生态林,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6%左右。
  2. 产业布局:依照《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布局形成“一核、双心、九极、七板块、多廊、多点”的森林生态体系。“一核”是指常州建成区城市森林建设,“双心”是指两个二级中心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九极”是指常州九个中心镇绿地建设。“七板块”指城市内以滆湖和钱资湖为中心的以及城市周边的七块大型生态绿地,在七大板块中重点建设大型绿地,构建常州主要的生态屏障,在重要水域周边进行水源地森林保育建设,在溧阳南部、瓦屋山、金坛茅山、武进东部等丘陵山地开展森林景观质量提升、公益林质量提升工程以及生态文化展示活动。“多廊”是指常州市内主要干道和河流两侧的城市森林建设。“多点”是指常州市内重点村庄人居环境生态建设。
  (三)园艺产业
  1. 产业目标:以优质化生产、基地化建设、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结合常州自然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现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强化品牌导向,集中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园艺总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蔬菜15万亩、茶叶12万亩、果树15万亩、花木38万亩。
  2. 产业布局: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打造环天目湖茶果板块(主要范围为溧阳市社渚镇、天目湖镇、戴埠镇)、茅山花木茶果板块(主要范围为溧阳市上兴镇、竹箦镇、别桥镇,金坛区薛埠镇、指前镇)、洮滆平原花木板块(主要范围为武进区嘉泽镇、湟里镇,金坛区尧塘镇)、城西蔬菜花木板块(主要范围为钟楼区邹区镇、新北区奔牛镇)、城南水果板块(主要范围为武进区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城北蔬菜花木板块(主要范围为新北区孟河镇、春江镇、西夏墅镇)。
  在产业分布上,蔬菜产业重点在溧阳溧城、金坛朱林、武进横山桥、新北孟河、西夏墅,钟楼邹区布局建设永久性、高标准的规模化蔬菜基地。花木产业重点布局洮滆平原(武进区嘉泽镇、湟里镇,金坛区尧塘镇)和茅山(溧阳市上兴镇、竹箦镇,金坛区薛埠镇、别桥镇)两大花木板块,以及常州城西(钟楼区邹区镇、新北区奔牛镇)、城北(新北区春江镇、西夏墅镇)两个花木片区。水果产业重点布局常州城南水果板块(武进区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以及茅山水果片区(溧阳市竹箦镇、上兴镇,金坛区薛埠镇、指前镇)、环天目湖水果片区(溧阳市天目湖镇、戴埠镇)、金坛城郊水果片区(金坛区金城镇、开发区)、常州城东水果片区(天宁区郑陆镇、武进区横山桥镇)。茶叶产业重点布局环天目湖(溧阳天目湖镇、戴埠镇、社渚镇)、茅山(金坛薛埠镇,溧阳市上兴镇、竹箦镇)两大茶叶板块。
  (四)渔业产业
  1. 产业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健康、科技高效的养殖模式,全面形成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业“三业”融合协调发展格局。“十三五”期末,全市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53万亩左右。
  2. 产业布局:依据常州水域资源分布,结合各地水产特色,重点布局打造长荡湖渔业经济圈(主要范围为金坛区金城镇、儒林镇、指前镇,溧阳市别桥镇、埭头镇、上黄镇)、天荒湖渔业区(主要范围为金坛区直溪镇、薛埠镇、朱林镇)、滆湖渔业区(主要范围为武进区前黄镇、湟里镇、牛塘镇、嘉泽镇、南夏墅街道)、天目湖渔业区(主要范围为溧阳市社渚镇、溧城镇、天目湖镇、戴埠镇)、前马荡渔业区(主要范围为溧阳市竹箦镇、上兴镇、南渡镇)、沿江渔业区(主要范围为新北区孟河镇、春江镇、罗溪镇、西夏墅镇,天宁区郑陆镇)、太湖渔业区(主要范围为武进区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
  (五)畜牧业产业
  1. 产业目标: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养殖,促进种养循环,实现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面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建成具有区域性优势、地方性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业,争创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县1家。
  2. 产业布局:根据《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全市畜禽养殖现状分布特点,遵循有进有退、合理调控、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全面划定禁养、限养和适养三个不同的畜禽业养殖发展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生猪、优质鸡、优质鹅、奶牛、优质肉羊等五大畜禽产业和一个现代畜牧产业园区。
  (六)休闲农业
  1. 产业目标:做深农业休闲、做靓农家体验、做精乡村旅游,实现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江南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的融合辉映,形成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特色化发展道路,将常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农游基地。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营收30亿元。
  2. 产业布局:立足常州资源禀赋,依托大景区和农业规模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江二区三山四湖”(长江;天宁郑陆片区、钟楼邹区片区;茅山、南山、北山;天目湖、长荡湖、西太湖、太湖湾)等十大休闲农业集聚区。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重点围绕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园区化发展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支撑、深化农业“互联网+”发展、突出绿色生态发展、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等九个方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农业增长以数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拼生态、拼资源转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生态循环、绿色低碳农业上来,由生产导向转到消费导向上来,加快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提升物质装备水平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引进应用适用型、环保型、科技型农业设施装备,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1. 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种植区,坚持数量质量并举、建设保护并重,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整村整镇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农田设施配套、地力改善提升,实现藏粮于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重点核心片区,积极探索划定水稻、蔬菜永久性生产功能区,并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保得住、用得好。“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
  2. 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持续推进永久性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等高标准设施,配套完善“两网一灌”、病虫害防控、蔬菜分拣分级、预冷保鲜、商品包装等生产设施,确保2020年全市常年菜地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设施化比重达70%以上。加快精品茶果、花卉苗木、食用菌产业的设施化建设,大力发展畜禽水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加快畜禽水产自动化饲喂、环境调控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市分别新增高效设施农业5万亩、设施渔业3万亩,畜禽养殖单位劳动效率提高30%以上。
  3. 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引进、示范、应用,进一步推进水稻集中育供秧、粮食烘干保障能力建设,力争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坚突破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重点围绕育苗、耕翻、起垄、覆膜、栽植、植保、采收、田间运输、清洗、保鲜、初加工等环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与机具的示范应用,探索多种形式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模式,在蔬菜、水果、花木、茶叶、畜禽、水产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逐步开展试验示范。逐步完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十三五”期间,创成全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基本方向,着力加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1. 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培育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把握好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度,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布局,鼓励家庭农场开展种养结合的复合型经营。加强认定登记管理,建立完善家庭农场运营数据库系统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开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试点,支持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合作农场,探索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三种经营形式及各类主体的互补融合和互助合作机制。到2020年,培育示范农场200家,全市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达到50%以上。
  2. 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开展联合,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内部管理,推进合作社多元化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鼓励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支持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资金互助、生产协作、农产品营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增强发展能力。到2020年,培育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各200个。
  3.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行动,强农强基壮大实力,着力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的“旗舰”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工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集成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推进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30家,总数达120家。
  (三)提高园区化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充分拓展园区带动农业规模经营、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台功能,把园区打造成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引擎、展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的“核心区”和“窗口”。
  1. 推动园区扩面增容。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原则,在巩固原有现代农业园区经营规模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整合重组、开辟拓展,新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经营机制灵活、生态环境友好、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十三五”期间每年新认定一批市级园区,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层次递进分明、产业互补并举、功能协调发展的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2. 推动园区提档升级。集聚要素投入,加强对已建、在建园区的升级改造,支持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增强园区吸纳优质资源、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加强园区宣传推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三资”入园建设,引入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或大户进驻园区经营,带动先进的技术、装备、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相融,探索构建“园区主导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营销-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生活社区”等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结合体,促进产村镇融合协调发展。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树立现代大农业的概念,充分发挥常州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1.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依托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以省、市名特优农产品为主体,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鼓励溧阳、武进创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加快形成畜禽、粮食、茶果、水产品等加工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
  2.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完善鲜活农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突出抓好夏溪花木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骨干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完善交易场所、电子结算、检验检测、信息处理、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和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农产品、花卉苗木综合交易和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新型流通方式,搭建常州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3.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创意内涵,充分彰显独具特色的吴地文明,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业历史经典产业、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化、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内容的农业特色小镇,打造一批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农业村,争创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星级企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建设一批省级休闲观光主题农园。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特色民俗等进行创意策划,将常州特有的“水文化、渔文化、茶文化、道文化、竹文化”等文明特质融入产品创意、景观创意、活动创意。加大休闲农业品牌推介力度,认定一批休闲农业教育培训基地,办好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不断放大常州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 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强化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境内外促销,积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以各种会展、园区为招商平台,加大人才、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着力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充分发挥我市种业科技及资本优势,鼓励、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基地和农业园区。“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每年增加3-5家开放型农业企业。
  (五)加强科技力量支撑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人才队伍,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提升。
  1.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放大常州现代农业科学院、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平台自主创新功能,加强与省内外著名高校、涉农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组建农业科研机构,形成实质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在水稻新品种繁育、花卉苗木组培、畜禽水产新品开发、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智能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协作和联合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常”字头农业自主创新成果。
  2. 构建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平台。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推动科技创新与集成配套同步、示范应用与成果转化同步,加快形成一批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农业科技集成转化体系。深化“五有”乡镇农业基层站所建设内涵,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批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和村级示范站,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专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0个,每年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项目30个以上。
  3. 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平台。积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制定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措施、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以现代农业科研平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委托定向培养机制,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着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完善农业高层次、专技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资金、编制、待遇等方面加大支持,鼓励农业院所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建立完善技术人员与生产一线的挂钩结对制度。到2020年,全市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占比达到96%。
  4. 突出抓好现代种业发展。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加强对特色畜禽品种“三猪两鸡一蚕”(二花脸猪、米猪、红灯笼猪、溧阳鸡、雪山鸡、苏菊蚕)和蔬菜品种(二月青、大青豆、新闸红萝卜、常州青、常州中白梗)等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提升农业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创新能力,扶持建设一批以蔬菜、花卉等高效设施农业品种为重点的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支持优质畜禽、水产主导特色品种种苗规模化繁育,完善提升国家级板栗种质资源库、省级水稻种质基因库,建立3个畜禽核心育种场,建成5个以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支持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构建种质资源创新高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或联合攻关育种,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支持有优势的种业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六)深化农业“互联网+”发展
  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渗透融合,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
  1. 推进物联网为标志的农业生产智能化。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畜禽规模养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花卉园艺种植等设施农业,以及大田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样板,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等精准化作业。开展智能农机合作社试点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调度作业中的应用。到2020年,规模设施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0%。
  2. 推进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农业经营网络化。依托优势特色产业,探索推进“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知名度和网络营销竞争力的农产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特产馆,鼓励应用微信、微博、微店等现代新型电商平台。支持“淘宝特色中国常州馆”、“京东商城常州馆”等建设。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业务,支持发展在线交易,积极构建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物流配送系统。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企业管理系统,加强产销衔接,发展集在线种养、智能管理、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定制式生产”。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到2020年,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50亿元。
  3. 推进大数据为标志的农业管理精准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农资管理、休闲农业等各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尽快形成数据库。建立完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农业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农业综合执法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推行以全产业、全链条为目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建成畜禽屠宰行业肉品安全监管管理平台和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病死动物收集点的无害化处理监管系统。
  4. 推进信息全覆盖为重点的信息服务高效化。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2316电话语音、农务通短信、农业微信、农视通显示屏等服务平台功能,形成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管理与防灾减灾、农产品价格变化与市场预警等信息发布机制。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着力提升村级站软硬件设施,增强村级站可持续运行和公益服务能力。积极利用村级站,大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扎实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体验服务。2020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
  (七)突出绿色生态发展
  把生态作为“十三五”常州现代农业的重要功能,进一步突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地位,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改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发展道路。
  1. 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围绕“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长廊吐翠宜居毗陵”的建设目标,完善提升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具有常州特色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启动实施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总体绿化与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相结合为主线,以“扩绿、提质、保护、富民、文化”为重点方向,持续提升城乡绿化品位,壮大生态富民产业,丰富森林生态文化,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努力实现森林城市建设年年有提高、城乡面貌年年有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新造林6万亩以上,种植珍贵树种700万株,生态林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2.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大农业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挂牌保护机制。编制出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导向、重点任务和保障。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在种养业空间以及产业内部实行生态化布局,构建产业循环链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各类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典型。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着力构建功能互补、物质循环、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加大秸秆收贮体系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构建形成“自然村有堆放点,行政村有收贮站,镇(街道)有收贮中心和利用企业,县域内有规模化利用龙头企业”的四级秸秆收贮利用体系。
  3. 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探索构建适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加强农业节水减排工作,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重点推进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停和非禁养区养殖场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引导发展生物有机肥加工。加快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配套的收集转运体系,构建完善 “场户送交、镇设站点、辖市区收集、市集中处理”的动物卫生处理模式。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循环养殖技术,加强水质监测,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有效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例行监测制度,探索开展高标准农膜推广和残膜回收利用示范。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和后续培肥改良,稳步提高耕地地力。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农作物专用配方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加快种地养地结合,合理开展轮作,试点实施冬耕晒垡,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土十条”要求,开展农用地污染状况调查等相关工作,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推进耕地治理修复研究与试点示范。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到85%。
  (八)强化质量品牌建设
  坚持安全生产、质量检测、执法监督、品牌建设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常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常州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制订地方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实现生产有标可循,促进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推动农产品的优质化。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创建和农产品“三品”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创建活动,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 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推进农产品网格化监管,加快构建“纵向分层监管到底、横向分块监管到边、纵横监管无缝对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生产主体监管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推进畜禽屠宰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畜禽屠宰布局和规模结构,逐步清理和关闭不合格的生猪屠宰场点,按照法律法规,逐步推行家禽和牛羊定点屠宰,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十三五”期间,全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制定出台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的奖励政策,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注册“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创建市级以上名(优)牌农产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的整合提升和管理保护,重点加大对天目湖、长荡湖、阳湖等区域性公共品牌的培育提升,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大力宣传品牌农产品,组织开展“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农产品”等评选活动,扩大品牌农产品美誉度,推动常州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
  4. 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深入开展创建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推动辖市、区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蔬菜、畜禽产品、果品、水产品、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提升风险评估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九)创新经营体制机制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以较少的土地集中更多的资源,获得更高的收益,以灵活的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撑,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全面提升现代农业面貌形态。
  1. 优化农业经营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经营方式,促进农企良性互动,加快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利益联结紧密、产加销配套协作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机制,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共同体。
  2.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全面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发挥作用,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优势互补、成龙配套,为各类主体提供保姆式、菜单式、超市式等多种形式系列化服务。积极稳妥探索和试行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重点工程
  围绕“十三五”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着力推进十项工程建设,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工程见附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布局。强化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协调推进小组职能,建立健全地区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地区间、部门间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将规划确定的“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目标和重大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制考核,以刚性约束保障规划的实施。注重落实推进,强化跟踪督查,加强监测评价,确保规划落地生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转变涉农政策扶持方式,重点保障对基础性、公益性、引领性、公共类建设的投入。深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范围,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大支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统筹衔接各类项目的建设内容、资金计划和进度安排,建立健全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有序投放的整体效能和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等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投资农业产业,扩大农业产业资本规模,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贷款难、贷款贵”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发挥农村产权融资功能,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研究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巩固主要种植业承保面,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及保障水平,探索政策性与商业性叠加型保险,积极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收入指数保险试点,完善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三)深化改革创新
  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和创新力度,逐步突破体制机制约束,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赋权活权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激活农村资
  产、资源、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实现保值增值。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服务网络,创新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制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用地管理,积极破解种养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用地的政策瓶颈。
  (四)强化法治保障
  持续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涉农违法行为。着力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等领域的行政执法监督,采用常规监管与专项整治、专项抽检等相结合的方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强化学法用法意识,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履行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普法教育,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守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
  (五)重视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全媒体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强化规划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努力确保“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蓝图能够落地生根,并如期实现发展目标。
  附件:常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

  附件
 

 常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实 施 内 容

1

农作物绿色优质高效创建工程

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建设,全面推进水稻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新和主推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推进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绿色统防统治示范区建设,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绿色产能。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和稻麦新品种展示基地50个左右,每年建设绿色高产高效粮食生产示范片48个,占粮食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力争创农业部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整县制推进县。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改善园艺作物基础设施生产条件,优化种植模式,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标准园产品联产联销,实现优质优价。十三五期间,建设市级以上园艺作物标准园20个。

2

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着力抓好溧阳溧城、金坛朱林、武进横山桥、新北孟河、西夏墅,钟楼邹区等规模化永久性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支持基地建设和提升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和温室大棚、两网一灌、水肥一体化等生产设施,重点发展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处理(冷藏)、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农业科教、推广单位在基地内以物化技术形式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农资、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开展蔬菜生产高效和绿色防控创建,提升基地蔬菜生产能力和水平。

3

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工程

整合发改、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重点进行土地平整、沟渠路桥涵闸站等田间工程建设,培肥地力,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发展钢架大棚、智能温室及两网一灌,积极推广遮阳网、防虫(鸟)网等新设施,杀虫灯、粘虫色板等绿色植保设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备,每年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实施百亩连片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5万亩;在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普及自动化养殖设施装备,在有条件的养殖场推广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和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系统。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设施大棚耕整、植保环节机械装备的推广普及,在蔬菜起垄和收获、茶叶中耕和修剪、果树施肥和植保等重点环节,引进农机装备进行试验示范。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200个,每年重点扶持10个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开展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标准,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根据产业、工种、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行动,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开展农田设施建设,配置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商标等,三年实现全市家庭农场主提升培训全覆盖。培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设备改造、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建设,鼓励企业发展订单购销、期货交易、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导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与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现互惠合作。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每年举办农业企业家素质能力高级研修班,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30家。

5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工程

依托常州现代农业科学院、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现代农业基地以及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深化农业政产学研协作,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搭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每年扶持一批农业三新项目,建成10个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户。

6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等示范普及设施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技术应用。着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村镇、示范企业,加强淘宝·特色中国常州馆等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加强为农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统计等管理系统,完善语音、短信、微信、网站等平台建设,打造12316为农信息服务统一品牌。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管平台,整合生猪屠宰监管、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电子出证等系统,建成畜禽屠宰行业肉品安全监管管理平台,努力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7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以奖代补的方式,一手抓提升、一手抓新建,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完善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园区吸纳优质资源、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培育和提升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金坛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鼓励其它地区积极创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8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一控两减三基本为准则,组织实施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打造各类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典型。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支持全面开展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加强秸秆收贮体系建设,全市新建100处村级秸秆收贮点。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开展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鼓励实施以本地畜禽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应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加快建设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配套的收集转运体系,构建场户送交、镇设站点、辖市区收集、市集中处理的动物卫生处理模式。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扩绿、提质、保护、富民、文化等五篇文章,持续提升城乡绿化品位,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获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

9

休闲农业升级工程

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及民俗采风等休闲农业业态。加强休闲农业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创意设计能力水平,建立健全休闲农业企业(基地)星级管理评价机制,配套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产业。做好依山、绕水、环城发展文章,着力整合各地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农耕文明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亮点。

10

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工程

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全面建成面向全市乡镇(涉农街道)、覆盖全体规模农业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区)12个,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0家。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争创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1家,建成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20家,建成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