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2020年常州市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20-05-15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5日下午4:30

发布地点:市行政中心浩然厅

发布主题:2020年常州市民生工作

发布人员:陈金虎  市委副书记、市长
                   梁一波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许 峥  副市长
                   陈正春  副市长
                   蒋 锋  副市长
                   杭 勇  市政府秘书长

主  持  人: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新闻发布会记者席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 涛】

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每年集中力量办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是常州市政府坚持多年的重要制度安排。为了让民生实事更加顺应民意,在刚刚结束的常州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经过全体代表的投票,选定了2020年度常州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现在,市政府召开“聚焦八个更 奋力走在前 2020年常州市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介绍今年常州市的民生工作安排。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虎先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一波先生;副市长许峥女士;副市长陈正春先生;副市长蒋锋先生;市政府秘书长杭勇先生;我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涛。
  今天应邀出席的新闻媒体有:新华社、科技日报、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澎湃新闻、腾讯、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总台、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商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法制报以及本市的媒体。对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请陈金虎市长作新闻发布,大家欢迎!

陈金虎  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金虎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近年来,广大媒体朋友高度关注常州、积极宣传常州、主动推介常州,为促进常州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新闻战线的同志们深入一线,及时全面报道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很高兴和四位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一起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常州民生工作的有关情况,欢迎记者朋友们踊跃提问。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江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中,多次就做好民生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是“八个更”的要求,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常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谋人民之需”的施政导向,坚持民生领域“建体系”与“优质量”同步推进,“强投入”与“创特色”同时发力,既拉高平均线,又抬高地平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75%,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民生实事票决制并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构建了城乡一体、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市把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及时采取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对照“八个更”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对照市民百姓的新期待,我们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但我们有信心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这个信心,来自于我们的民生工作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来自于各级各部门踏实努力的工作,来自于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之年。省两会期间,娄勤俭书记在参加常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常州做到“三个走在前列”和“一个积极探索”,其中就包括“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前列”。4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遵循新发展理念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进行了部署。常州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成立了由齐家滨书记和我任双组长的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领导小组,组成工作专班,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清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常州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前列。
  一、聚焦更好的教育,在教育优质均衡上持续发力。围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丰富拓展学生成长路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均衡化的教育需求,让千千万万的孩子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是扩资源,加快补齐学前教育、中小学等资源缺口,今年实施学校重点建设项目44个,年内建成16个、增加学位14310个。未来三年计划投资151亿元,推进149个教育项目建设,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小学、初中标准班额占比分别达80%、85%,有效缓解“入园难”“大班额”问题。二是促公平,稳妥实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市、区教育部门正在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将尽快向社会公布。积极推进市区高中统筹,逐步实施常武地区中考招生政策一体化,继续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三是优质量,以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建设“新优质学校”为抓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力争92%以上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推进中职“领航”、高职“双高”建设,提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聚焦更稳定的工作,在促进高质量就业上持续发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打好“保存量、拓增量、提质量”组合拳,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保存量”就是保住现有企业的就业岗位。企业是就业的基础,企业稳则就业稳。疫情突发以来,全市已累计减免企业四项社保缴费30亿元,为4.36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68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减免税费100亿元以上。“拓增量”就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和鼓励创业来增加就业市场供给,全年计划新增就业9.1万人、扶持创业1.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8万人以上,采集、开发就业岗位30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8000人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不低于 95%。“提质量”就是创造更多“金饭碗”“银饭碗”。常州是实体经济扎实、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又是享誉全国的“职教名城”,产教融合是常州稳就业、促发展的重点举措和显著特征。我们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职业技能的“双向融合”,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职业技能补贴培训13万人次,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聚焦更满意的收入,在实现富民增收上持续发力。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我们将下大力气做好富民“加减法”,以路径创新推动居民增收。做好富民“加法”,重点是发展特色产业。金坛黄金村依靠种植有机软米,从省级贫困村变身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村集体年收入超千万元;溧阳1号公路成为网红旅游线,沿线近10万人捧上了旅游的金饭碗,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我们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美丽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收入增长“跑赢”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跑赢”全体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做好富民“减法”,重点是减少刚性支出。努力提供更普惠更充分的公共服务,减少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刚性和不确定性支出,用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的“减”,换取收入含金量的“增”。全力稳住“米袋子”“菜篮子”,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保持稳定。
  四、聚焦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在兜牢民生底线上持续发力。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100%纳入农村低保,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达到1万元。加强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生活救助,不让一个困难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二是稳步提标扩面。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低收入困难群众、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参保,确保到年底,各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比例。城乡低保按照5%左右幅度提标。三是关爱“一老一小”。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占比分别达80%、47%。今年,要为全市10万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居家上门服务,为2000户困难老人免费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五、聚焦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上持续发力。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医疗机构“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大医院“挂专家号难、就医体验差”等问题,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一是优化资源布局。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编制,优化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网络,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做实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让患者愿意去基层就医,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等医疗和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争到2022年,全市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3.13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6.37张,进入全省前列。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今年2月,钟楼区的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助力省卫健委开通“江苏-黄石医疗服务在线”,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催生医疗服务新模式、满足优质医疗服务新需求,加快打造一批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同时,完善儿童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体检、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聚焦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在推进住有宜居上持续发力。突出江南城市的精致秀美,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一是振兴城区。着力唱好“双城记”,实施7.4平方公里老城厢复兴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占地56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建设,打造古今辉映、中西合璧的城市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二是提档街区。加强城市设计,规划布局城市地标、城市客厅,实现重要街区、地段和节点城市设计全覆盖。实施总长20公里的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总长近70公里的城市高架沿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推进南大街、青果巷等特色步行街建设,等等。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让城市街区更有内涵、更有颜值、更有品位。三是优化小区。深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革,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创建一批省级宜居社区。更大力度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在年内完成16个老旧小区、100万㎡改造任务基础上,加快推进22万㎡“大板房”改造工程,确保两年内彻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七、聚焦更优美的环境,在打造重要生态功能区(带)上持续发力。常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将聚焦“一江一河三湖一城”,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州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江”是指长江。着力加快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整治和5公里生态廊道建设,守护好“一江碧水”。“一河”是指大运河。加快实施全长23.4公里大运河世界遗产常州段保护利用,形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旅游集聚区,打造古今辉映、水乡韵味的常州大运河名片。“三湖”是指太湖、滆湖、长荡湖。大力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滨湖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一城”是指生态绿城。持续实施生态绿道、生态廊道、城乡公园绿地等六大工程,到今年底,确保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6%,人均公园绿地达13.88㎡,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响生态绿城品牌。
  八、聚焦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增加高质量文化供给上持续发力。常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中医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着力点。今年我们将以常州文化广场的建成投用为契机,全面提升文化研究、宣传、展示、传承水平;加快打造一批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IP,推进焦溪古镇保护及江南水乡联合申遗;办好“文明社区天天乐”“文化100”“书香常州·悦读生活”“常走大运”等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彰显时代特征、常州特质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唱响“爱常州”主旋律,打响“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名片,让底蕴深厚的人文遗产展现价值,让崇文重教的城市气质发扬光大。
  美好生活全民共建,生活美好全民共享。在此也衷心希望全市人民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政府工作,同心协力,把常州建成宜居乐业、文明和谐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样板。
  我主要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陈 涛】
  感谢陈市长的详细介绍,下面请媒体朋友就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提问时请说明自己供职于哪家媒体。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
  请问梁一波副市长,当前受国内国外疫情影响,企业订单有所减少,企业用工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加大。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就业?

梁一波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梁一波】
  谢谢您的提问。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就业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社会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下降5.2%,给全市就业带来不少压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复工复产,采取更加精准、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全力稳住就业、保住岗位、增加岗位,从今年前4个月的用工情况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净增就业7600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形势监测研判,全面强化稳就业、扩就业举措,全力巩固好稳中有进、进中有优的就业格局。
  一是做好“稳”的文章。“稳”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就业底线。在坚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三必需一重要”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企业,生产性物流企业等复工复产,稳定基本就业岗位。同时,打好减负降本、援企稳岗政策“组合拳”,推动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尤其是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循序渐进带动其他行业就业,全年预计稳岗返还和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50余亿元。
  二是做好“扩”的文章。“扩”就是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抓住当前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和专项债发行力度加大的政策机遇期,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加快推进一批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要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强化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支持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创业创新,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就业潜力,提高岗位增量、扩大就业容量,全年预计采集、开发30万个就业岗位。
  三是做好“保”的文章。“保”就是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维护好社会稳定。今年重点群体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在常高校、技职校毕业生约4.2万人,加上新增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就业约需8-10万个就业岗位。我们将聚焦这些重点群体,迅速落实就业优先一揽子政策,通过名校优才引进、校企合作洽谈、订单式培养、招聘专场等方式,促进校企精准对接,全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万个;通过岗位推荐、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措施,帮助3.5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通过搭建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完善农民工精准就业扶贫机制,鼓励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入驻等手段,定向提供3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
  四是做好“促”的文章。“促”就是创新就业服务方式,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全力推动掌上就业创业360、常州人社APP等平台高效运转,做到“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促进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优化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等服务,全年完成政府补贴性培训13万人次。大力实施“龙城创业筑梦工程”,通过举办50场创业政策宣讲活动、组织1.2万人次创业培训、征集15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100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创建6家市级创业基地等措施,实现全年扶持创业1.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8万人的目标,全面释放创新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网】
  请问许峥副市长,疫情对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小影响,特别是困难群众。中央提出“六保”,其中一条就是保基本民生。请问下一步我市在实施社会救助、强化兜底保障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许 峥  副市长

  【许 峥】
  谢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我市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创新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为抓手,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社会救助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帮扶困难群众的10项措施,阶段性提高保障标准、扩大救助范围、简化救助环节,确保不因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疫情防控也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保障百姓基本生活尤为重要。下一步,我们将聚力完善兜底保障体系,持续做好困难群体保障工作,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建立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重点从“四度四提升”上下功夫:
  一是群众感受度再提升。一方面,增收控支让群众有获得感。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CPI上涨达一定幅度时,3-6月按上浮1倍的标准,为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特困职工等9类、8.86万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补贴。7月1日起,在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同时,提高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孤儿等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另一方面,建章立制让群众有安全感。着力构建多层次救助体系,落实“单人保”、就业成本抵扣、渐退缓退、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探索建立贫困边缘户致贫防范机制、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机制。全面建立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镇(街道)可使用备用金先行救助。
  二是办事便利度再提升。全力推进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立足“大数据+大网格”,建设“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和“四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统筹10多个部门30多项救助事项,打通数据壁垒、智能研判救助事项,一方面主动发现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实现社会救助申办“一门受理,一网通办”“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结合“放管服”改革,逐步将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省“强镇扩权”试点镇(街道),压减审批层级,提升救助效率。
  三是帮扶精准度再提升。全面排查摸清易返贫户、易致贫户、潜在救助对象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户等四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加强监测预警。着眼老、幼、残等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深入开展百家养老院质量提升行动,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达到62%;为本地户籍的80-89周岁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实施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信息动态管理,100%建档立卡、100%纳入保障范围。建设12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点,为3000人提供社区康复辅具租赁服务。
  四是社会参与度再提升。引导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推进“慈善超市”二期项目,实现市区全覆盖;实施包含120个项目的“一起来·益起来”项目,重点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促提升的良好互动。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江苏广电总台】
  请问陈正春副市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请问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常州有什么打算?

陈正春  副市长

  【陈正春】
  谢谢您的提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精准依法防控,实现了由应急防控向常态化防控的转变;全市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忘我工作,积极组织医疗救治,实现了确诊患者全治愈、零死亡;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这次疫情防控成绩来之不易,实践中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阶段,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调研、排查、梳理,通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等能力。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把硬件资源短板补起来。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把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标准化发热门诊建设等作为应急项目加快立项、加快建设,确保年内发挥作用,夯实疫情防控“四早”的基础。同时,把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大楼等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安排推进。在谋划“十四五”卫生布局时,通过新建、迁建、扩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布局,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提升公共卫生资源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二是加快让公卫人才队伍强起来。充实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疾病预防网络队伍,强化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推动落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人员招录和人才引进等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疾控队伍稳定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绩效工资增长机制。落实对医护人员、公卫人员的关爱、激励政策,切实把温暖和支持送到他们心坎上。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总量,完善筹资与补偿机制,完善公卫队伍“平战结合”体制机制,确保关键时候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三是加快让健康生活方式火起来。这次疫情不仅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健康常州战略,以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引导市民群众多运动、勤健身,保持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共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澎湃新闻记者现场提问

  【澎湃新闻】
  请问蒋锋副市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州提出要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宜居美丽明星城建设的成色,请问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老百姓将会有哪些获得感和体验度?

蒋 锋  副市长

  【蒋 锋】
  谢谢您的提问。
  建设宜居美丽明星城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今年,我们将积极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精美常州”的品质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推进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画好城市新蓝图。我们将坚持高水平、高起点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全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强化重要地段、重要街区、关键节点塑造,注重建筑风格形态、天际线、滨水线等管控,使我们这座城市更具特色、更具美感、更具魅力。
  二是建好城市会客厅。对标苏州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常州高铁新城,加快完善配套设施、集聚优质资源、提升承载能力、优化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推动常州高铁新城成为常州市民的“宜居宜业城”、来常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三是发展复兴老城厢。古运河是承载常州厚重历史文化的母亲河,青果巷是常州名人文化的万花筒,延陵路、南大街商圈记录着常州人的消费记忆,这些地区都是常州老城厢风貌的精华所在。为传承好常州文脉、展现好都市新貌、发展好城市经济,我们将积极推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延陵路、南大街商圈有机融合、提档升级,让人们更愿意来老城厢游玩、购物、饮食、住宿。
  四是打造品质生活区。一方面,突出新的建设。加强重点片区统筹开发,建设一批规模较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品质较高的社区。另一方面,突出旧的改造。实施1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改善小区环境卫生、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等;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新开工6800套,年内全部完成。
  五是城市管理精细化。我们将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实施好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和高架沿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道路景观绿化提升、人行道修缮、城市公厕改造、停车泊位增加等工程,让城市变成更有序、更干净、更美丽,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常州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常州日报】
  请问杭勇秘书长,刚刚人代会上票决选出了10个民生实事项目,请问在小康决胜年这个特殊年份,今年的实事项目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亮点和期待?

杭 勇  市政府秘书长

  【杭 勇】
  谢谢您的提问。
  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上,人大代表票决选出了10件民生实事项目。需要向各位记者朋友说明的是,人大代表票决选出的10件实事市政府会全力抓好落实,落选的2件我们也会认真推进实施。这12件民生实事项目都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会商的基础上排选出来的,实事项目的排选主要体现了 “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高水平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从我市高水平全面小康指标监测来看,常州在学前教育、生态环境、农村厕所等方面还相对薄弱。因此,今年我们把“补短板、强弱项”作为遴选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编排了增加学位资源供给、生态绿城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项目。
  二是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坚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针对群众关注的上学难、停车难、河道黑臭、老旧小区等难点问题,我们谋划了学校建设、交通畅行、城市河道水质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希望通过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逐步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到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三是聚焦与全市重大项目的双向融入。把民生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坚持重大项目建到哪里,民生项目就延伸到哪里。譬如:市文化广场历经多年建设,马上将投入运营,我们配套推出了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在软硬件“双提升”上增强群众体验感;又如,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分两期实施沿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保2号线通车之时城市面貌有大的改善。
  四是聚焦打造特色民生品牌。近年来,常州打造了不少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地位的特色民生品牌。如何进一步擦亮这些品牌,也是我们编排实事项目时需要考虑的方面。譬如:围绕提升养老服务“三项融合”品牌(养老与医护相融合,事业与产业相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相融合),我们继续实施优化养老服务项目,并把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整合老年人免费体检服务等作为重点内容;围绕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继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加快新建运动场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等,在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我市民生工作的影响力。
  可以说,今年项目的系统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与老百姓需求对接的精准度也更高,项目实施后,老百姓会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政府将以承诺倒逼工作、以口碑考核效果、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市推迟召开人代会,为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任务补起来,成立了由陈金虎市长亲自挂帅的民生实事落实专班,组建各个项目的指挥班子和执行团队,实行挂图作战,严格督查考核,确保所有项目当年办结、取得实效。

新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日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刚刚陈市长当选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请问陈市长,新一届政府团队将如何以民生工程与老百姓同频同振,跑好这一棒,书写好“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的时代答卷?
  【陈金虎】
  谢谢您的提问。
  常州将紧扣省委“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前列”要求,围绕“八个更”,聚焦富民增收、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领域,每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民生工程、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群众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实干答好“全面小康后发展路子怎么走”的民生命题。
  紧扣三步目标,即补齐短板、走在前列、提升品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常州实际,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把那些“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到位,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通过3-5年的持续攻坚,在解决深层次问题上实现突破,民生水平有新的较大提升,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接续奋斗,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建成高质量的和谐幸福明星城。
  统筹三个民生,即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打造品质民生。底线民生就是为困难群众托好底,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受灾人员救助。基本民生就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人人可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民生就是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高质量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将统筹推进“三大民生”,让常州发展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落实三项举措,即立足当前上项目、着眼长远做规划、破解难题优机制。前期我市已申报了一批公共卫生、老旧小区改造、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领域项目,争取专项债券和资金,后面还将根据中央部署、群众需求,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促进民生保障水平整体提升。结合 “十四五”规划编制,把短期无法解决、需要较长时期推进的突出民生问题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强化民生工作的规划引领。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刚性支出,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民生事业行稳致远,人民群众长期得益。
  【陈 涛】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