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新闻 两会视频 两会议程 报告与解读 参政议政 议案提案 两会花絮 为民办实事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 2022-02-24   字号:〖


过去五年发展成就

  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全国排名跃居第25位;年均增长7.1%,是全省唯一连续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的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保持全国前10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总量位居全国前30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5%,入库税收占比达46.5%,分别高于全省平均5.7个、4.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由2.7%提高到3.3%。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1%提高到65.7%。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6%,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37.4亿美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6.5万元、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4∶1。城镇新增就业62.1万人。教育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实现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住房保障全覆盖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乡环境面貌越来越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72.4%提高到77.6%。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成通车。基本完成22万平方米“大板房”专项整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5个、惠及居民11.1万户。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省特色田园乡村28个。沿江1公里范围内危化企业全部关停。PM2.5年均浓度由每立方米51微克降至36微克,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由42.4%提高到92.2%。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6.9%,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
  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71家,“道德讲堂”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文艺精品生产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法治常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1+29”公共安全体系加快构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
去年工作亮点
  地区生产总值达8807.6亿元,增长9.1%,增速全省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88.1亿元,增长11.6%,增速苏南第一;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达1.7万亿元,增长27.1%,增速全省第三;工业投资增长21.1%,增速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4亿元,增长20.2%,增速全省第三、苏南第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进出口总额达3017.8亿元,增长24.9%;实际使用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3%。
  新增上市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6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18家;新增独角兽企业(含潜在)24家,位列全省第三;引进各类人才10.6万人;新建改建人才公寓3.1万套(间)。
  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6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今后五年主要目标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900亿元,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超2.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4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6%,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实现数量倍增,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1。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30微克左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中有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考核要求。
  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测评指数全国领先。
  公共安全体系全面建立,创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左右;
  进出口稳中提质;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今年重点工作
  (一)坚持交通先行,强化中轴枢纽关键支撑
  加快建设大通道。开工建设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推动淮泰铁路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扩建沪武高速常州段。开工建设丹金高速公路。延伸拓展快速路网。
  全面布局大物流。着力推进综合港务区建设,实施奔牛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争取开通欧洲全货机航线,加快奔牛铁路物流基地整体提升。加密“常州-上海”集装箱海铁联运班次。
  促进区域大循环。更加紧密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更加高效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和锡常泰跨江融合。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促进步行街、商圈业态和功能提升,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二)坚持创新引领,激发转型升级第一动力
  建强创新载体。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7.8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65平方公里拓展区规划。高标准打造龙城实验室。争创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教城实施“创新之核”升级工程。加快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二期、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常州医学院建设。
  壮大创新主体。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独角兽企业(含潜在)、瞪羚企业分别达30家、450家。新增上市企业16家以上,上市企业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
  集聚创新人才。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左右、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0个以上,实现常驻院士零的突破。新建改建人才公寓3万套(间)。
  优化创新生态。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打造产业资本集聚高地,“龙城金谷”新增入驻机构200家、注册资本200亿元。引育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80家。
  (三)坚持产业强市,做强实体经济看家本领
  聚力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征信支持、平台支撑等方式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全年新增省级智能示范车间30家、上云企业3000家。争创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扩大高质量投资。招引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产业项目30个以上,完成产业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实现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
  加快高端化发展。加大“链主”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60家。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新实施技术设备投资超亿元技改项目30个。
  做优开放型经济。常态化开展“云联五洲”招商活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使用外资占比超60%。持续开展外贸强基、护航、创新行动。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宜游城市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以更高标准抓好长江大保护,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劣Ⅴ类水体消劣整治,狠抓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出台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塑造文旅名城。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推进焦溪古镇联合申遗、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提升、常州博物馆扩容升级等重点工程,建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曹山未来城、恐龙城东方侏罗纪等重大项目建设。
  (五)坚持城乡融合,放大中心城市集聚效应
  促进城市品质提升。高起点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城建设,高质量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精细化推进城镇长效管理,持续推进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开工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2.4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52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6000户以上。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2万亩以上。完善人才返乡下乡留乡激励机制,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积极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改革,纵深推进溧阳、武进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六)坚持民生优先,擦亮共同富裕幸福底色
  推进扩就业强社保。采集、开发就业岗位35万个,扶持创业1.2万人。稳步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健全“双减”长效机制。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重点项目56个、竣工投用22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38万个。推进高水平职业本科和新型高职建设。
  深化健康常州行动。新建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妇幼保健中心公共卫生大楼、市二院迁建等项目,投用市七院二期。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新建改建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500户。支持幼儿园实施托幼一体化,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0家。
  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5个、543万平方米,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0台以上;把28.2万平方米“大板房”易地置换房的钥匙交到群众手上。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书香常州”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七)坚持安全发展,筑牢和谐稳定坚固屏障
  科学精准抓实疫情防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强化平急结合,优化城市免疫感知平台功能,不断提升常态化全链条精准防控能力。
  深入细致抓牢安全稳定。加快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公共安全体系。深入推进“三年大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深入推进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市。
  聚焦重点抓优社会治理。构建集成智慧城管、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功能的“城市大脑”,创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化、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
  (八)坚持自我革命,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自觉践行、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
  全面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扎实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
  全面加强效能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大力度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更高标准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
  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度,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