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常州新闻 >> 正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

发布日期:2023-06-05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又是一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越来越美的城市、越来越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常州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常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力推动“532”发展战略,积极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绘就了美丽常州新篇章。
  2022年,常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全市以及所有辖市区板块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_2.5、PM_10、二氧化氮3项指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4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一批具有常州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亮点、经验不断涌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龙城大地正不断从蓝图跃向现实。
  攻坚危污乱散低 绿色转型谱新篇
  今年4月,位于孟河镇的孟享钣金喷涂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新北区率先试点的汽修喷涂“绿岛”。该中心不仅凭借“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模式有效破解了汽修行业废气排放顽疾,更为推进全市“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筑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上,常州市着眼未来高质量发展,更加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统筹考虑、深入谋划“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将之作为全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城乡面貌转变的关键抓手,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匹配度”、与环境质量改善的“适应性”。省生态环境厅评价“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既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生动实践”。
  围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市生态环境部门按照“1+4+5+7”方案,认真落实“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电镀、涂料、铸造、印染4个重点行业,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7个板块56个工业片区(园区)的治理,推动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打造生态优先、节约集约、低碳绿色发展的范例。
  为了进一步向环境治理的最难处攻坚发力,常州市积极向上争取资源,通过“厅市会商”这一创新模式,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政策支持下,积极将“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推进到底、推进到位,努力走出具有常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部门还以解决生态环境信访问题为重要抓手,以省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为契机,全力推动“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助力实现全市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前行。
  围绕省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常州市各地坚持“常态管控、严厉打击”的原则,在“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中持续加力,全面落实常态化监管措施,以实际行动推动“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目标。
  守护一方太湖水 唱响新韵太湖美
  目前,常州武高新工业污水处理(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冲刺,争取在7月底具备通水条件。项目总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主要处理武高新管理范围内的工业污水,同时兼顾前黄、礼嘉、洛阳三镇的工业污水。武高新地处太湖流域,尾水排放要求高,为此,该项目采用“分质、分区”的收集理念,确保氨氮、总磷等排放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
  常州武高新工业污水处理(一期)项目是常州市推进太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常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太湖治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推动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谋划建设近1000个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700亿元,太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近五年来,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三降三升”:竺山湖富营养化程度下降,从中度改善为轻度,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44.9%和41.3%;三条入湖河道总磷降幅达36.3%;蓝藻暴发强度下降,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同时,重点断面优Ⅲ比例明显提升、湖泊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水草面积上升。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太湖治理的殷殷嘱托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决策部署,近期市生态环境局会同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编制了“1+8”行动方案。其中“1”是指《常州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太湖治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8”是指配套8个专项行动方案,包括涉磷企业整治专项行动、农业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河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专项行动、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根据“1+8”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市将投资近400亿元,计划实施258个“治太”项目。
  通过“1+8”方案的推进实施,力争到2025年,太湖水质达到省治太规划目标,太湖常州水域水质稳中有升;长荡湖、滆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富营养化状况进一步改善;河流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提高到“良好”水平。
  建设无废新城市 共享绿色新生活
  “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酒店”“无废商场”……最近,常州市下发10类无废细胞指标体系,为顺利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常州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重要实践载体,科学布局,高位推动,稳步实施,实现良好开局。
  截至目前,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95%,建筑垃圾规模化处理能力达265万吨/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稳定在90%、95%和98%以上。列入工程建设项目清单22个,已建成11个,无废工程技术基础逐步夯实。
  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常州市聚焦打造常州特色,围绕新能源之都和苏南模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一区一特色”和“一镇一品牌”。尤其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无废产业链”,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回”融合发展。
  新能源电池方面,溧阳时代公司依托集团内企业处置锂电池生产废弃物和废电池,年处置量约7600吨。金坛蜂巢能源公司建成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项目,主要用于电网公司调峰储能。新北厚德再生公司建成“退役动力电池智能拆解技术研发线”,并加快建设“MMHC储能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研发线”。
  光伏组件方面,常州瑞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申报的高压射流研磨法拆解示范线项目可年处置2000吨退役光伏组件。
  守护生物多样性 万物共生新家园
  今年5月,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长荡湖;春节期间,“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在常州市被监测发现;再往前,许多珍稀候鸟被发现在常州的绿水青山间自由翱翔……
  生态环境好不好,就看鸟儿往哪跑。野生鸟类是自然环境的“晴雨表”,由鸟类折射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和生动体现。在刚刚过去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常州交上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2006年以来,常州市共观测记录到鸟类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0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在常州被持续监测发现到,刷新了省内野生鸟类的新纪录。
  鸟儿们选择常州,既因为“一江一河四湖五山”优越自然禀赋,更得益于全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无论是创新开展的“生态绿城”建设,还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亦或是溧阳市建成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都为常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基础。目前常州市已建成溧阳天目湖国家级森林公园等12个自然保护地,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91%。建有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有量达7.4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7%,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3%。
  除了良好的生态基底,爱鸟、护鸟已在常州成为共识。天目湖畔,新上线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平台,让每个溧阳市民通过手机就能识鸟护鸟;分布于全市的鸟类观测点,架起了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桥梁;西太湖边,“鸟叔”闵浩焕用三十余年的坚守,打造了一个万鸟翔集的“候鸟王国”……
  越来越多鸟类在常州栖息繁衍的同时,常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还体现在更多领域。像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溧阳,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江苏的“西双版纳”。调查发现,溧阳境内发现银缕梅、香果树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5种。植物界“大熊猫”银缕梅和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双双现身溧阳,说明这里已成为珍稀濒危动植物青睐的宝地。
  透过生物多样性看常州,不难发现,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乐章正在这片土地上奏响、传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