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vi >> 图片新闻 >> 正文

阔步迈入万亿之城,凝心聚力再谱新篇——《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2024-01-17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2023年工作回顾】

  不负众望,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均、领跑苏南,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3亿元,增长7.7%,税收占比达86%、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左右,增速连续21个月保持苏南第一。
  11个核心发展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
  不负坚守,城市能级实现大幅跃升。
  新能源之都澎湃起势,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
  中轴枢纽蔚然成势,常泰长江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加速跨江联通;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开启高铁新时代;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交付,长三角再添通江达海航运大通道。
  未来之城加速蓄势,“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南医大常州校区签约开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
  不负期盼,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
  坚决扛起太湖治理上游担当,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用满满烟火气、浓浓文化味浸润幸福感,十大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一批市民群众关切的难事、愁事、烦心事得以有效化解。
  荣获两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觅渡》入围中国电影金鸡奖,各类赛事演出活动精彩呈现,常州健儿在杭州亚运会获得金牌数全省第二,创历史最佳成绩。
  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阶段性税费优惠20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66万户次。新增入库超 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2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46个。实际使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18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获评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夜间文旅消费目的地。
  (二)聚焦高端化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预计工业总产值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以上、保持全省领先。发放购车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120亿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1.4%。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氢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
  (三)聚焦高水平协同,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5.3%,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4%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91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增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新增上市企业8家。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
  (四)聚焦高能级枢纽,持续提升城乡颜值内涵。地铁5号线开工,腾龙大道、中吴大道西延等6条快速路同时在建。成立物流产业集团,常州奔牛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溧阳港开港,常金内河港直达联通上海深水海港。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98个、棚户区改造4948套。新改建公园绿地92.6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4.48万亩,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1.48万户。
  (五)聚焦高标准治理,绘就美丽常州生态画卷。深入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行动方案,新建污水管网162.6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治理经验全省推广。连续三年获省污染防治攻坚综合考核优秀等次。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整治提升企业4350家,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万亩。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
  (六)聚焦高品质生活,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80: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扶持创业1.4万人。为15.8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老年助餐点日均助餐1.78万人。新增幼儿园托位3520个、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3家。新改扩建学校78所,新增学位4.1万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全省第一。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项目投入使用。创成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
  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高质量发展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3%;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
  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件以上。
【2024年重点工作】
  (一)在新能源之都建设上再出发,谱写产业集群发展新篇章。
  勇攀新能源产业高峰。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力争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35%以上。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00个,打造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
  聚力重大项目攻坚。招引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以上。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30个以上。
  加快数实融合步伐。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工程,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智能算力中心,重点打造工业、能源、医疗三大智算应用示范场景。
  竞逐未来产业赛道。深入实施“合成生物10条”,建好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等重大载体,创建合成生物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制订出台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政策举措,加快打造龙城芯谷。
  (二)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出发,谱写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
  争创国家级平台载体。深化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高水平筹建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两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顶尖人才项目1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0个以上。面向高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推广“双岗互聘”。
  促进产科教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科技新长征”,实施超 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组织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0个。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500件以上。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三)在融入“长三角”上再出发,谱写开放合作发展新篇章。
  加快打造交通中轴。开工建设淮泰常铁路先导段、盐泰锡常宜铁路、地铁 6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德胜河航道整治、苏南运河“三改二”等工程。加快京沪铁路常州站东货场改造提升,推动常州港圩塘港区功能提升,争取“沪常通”通关一体化。
  着力畅通内外循环。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拓展“一带一路”、RCEP等多元市场,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国家试点,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级新能源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
  持续深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布局科创飞地、离岸创新中心。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加强苏锡常协同发展,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四)在统筹城乡建设上再出发,谱写融合协调发展新篇章。
  提升现代化城市品质。加快完善提升“两湖”创新区核心区规划。持续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6个。新改扩建公园绿地70公顷。争创省城市管理示范市。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4万亩以上、总产量14亿斤以上。培育总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农业产业7个。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4.3万元。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0个以上,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1.5万户。
  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建成季子文化展示中心、亚细亚现代影视城改扩建、文化宫片区改造(二期)等项目。推进大青果片区文商旅一体化运营、茅山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加快培育环球恐龙城、天目湖等世界级旅游景区。
  (五)在践行“两山”理念上再出发,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精准发力推进太湖治理。全面深化太湖综合治理“1+8”行动,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90%。实施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骨干河流一级支浜全面消劣、国省考断面优Ⅱ比例达40%以上。
  不遗余力攻坚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建设环太湖有机废弃物示范区。
  持续用力建设生态绿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损毁土地复垦、重点地区生态整治。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
  保持定力实施“双碳”战略。纵深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腾退盘活土地2.3万亩。加快近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六)在打造“六个常有”上再出发,谱写普惠共享发展新篇章。
  推动就业创业更加灵活多元。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支持大学生创业1500人以上。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全面推进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
  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持续。稳步提升社保覆盖人群、待遇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1万户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补贴。统筹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推动教育医疗更加优质均衡。新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学位1.13万个。推进市一院高新院区、市二院延陵院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高水平医院和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推动文体生活更加丰富便捷。办好中吴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积极举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全域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七)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上再出发,谱写和谐稳定发展新篇章。
  提升城市安全守护能力。持续推进“1+29”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纵深推进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打击整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确保全市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施“精网微格”精准增效工程,发展壮大基层治理队伍和群防群治力量。建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全科社工”示范窗口。探索“阳光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持续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八)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再出发,谱写凝心聚力发展新篇章。
  坚定信仰锤炼一流品格。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确保中央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实干担当提供一流服务。全面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提升惠企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实效性和感知度。完善“畅通办”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织密“15分钟政务便民服务圈”。优化“12345”热线和人民建议闭环办理机制。
  依法履职树立一流标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廉洁自律展现一流形象。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