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常州教育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17-02-07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17年2月6日下午3:00

   发布地点:市行政中心惠风厅

   发布主题:常州教育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

   发布人员:丁伟明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胡  鹏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常仁飞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完利梅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纪  忠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主 持 人:孙洁茹 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发布会主席台

发布会现场

 

孙洁茹 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孙洁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向大家介绍常州教育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丁伟明局长作相关介绍。

 丁伟明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丁伟明】: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
    “十二五”以来,常州教育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趋于完善,教育质量高位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下面我就教育为民办实事的总体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坚守公平,教育发展更为均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常州教育把增进公平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经过努力,所有辖市区均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权益得到保障。目前共有16.29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33 %,公办初中就读率为100%。
    二是帮困助学体系全面覆盖。十二五期间减免学费、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总计96378.44万元,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实行免费教育。
    三是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初中校比例逐年增加。目前比例已经达到70%,并且全面取消高中择校生。
    四是集团化办学扎实推进。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组建教育集团37个,“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正在成为现实。
    二、优化资源,教育供给能力更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十二五以来,常州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学校布局更合理。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0所,投资约135亿元,建筑校舍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二是教育体系更完善。基本形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彼此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资源配置更优化。全市所有公办高职院校均达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水平优秀等级,普通高中均为省三星级以上高中,中职学校均为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省优质学校就读率达90%,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在市级以上优质园就读率达95%。全市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18%,义务教育阶段优秀教师校际轮岗交流比例达15%,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7.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9%。
    三、注重质量,教育发展水平更高
    提升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诉求。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科研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全国领先。“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各级各类研究课题867项,实施教育创新项目55项;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奖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常州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在常高校获批省级重点学科10个。
    二是普职教均衡发展,全省名列前茅。2016年高考全市本二以上达线率达80.56%,首次突破80%大关,一本达线率达26.3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职业学校对口单招考试升学率和职校生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成绩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中级工达标率分别达99%、98%以上,并且实现优质就业。
    三是各类竞赛成绩突出。注重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开展生命教育、科技教育、公民教育、阳光体育等活动,学生多元个性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近五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有9名学生获得世界冠军。2016年,全市学科竞赛有1051人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其中有53人获全国一等奖;机器人、航模等科技创新比赛有61个项目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获全国一等奖28个、世界冠军3个。
    四、深化改革,教育发展动能更足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的五年是常州教育改革的五年、创新的五年。
    一是改革学校发展方式。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学校特色不断彰显。目前全市有各类特色项目学校300多所,省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115个,省市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20个,基本形成“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个性化发展局面。
    二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完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任务,率先在全省、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建成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8所省现代化高水平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中职+高职(3+3)、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等多渠道共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框架。
    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100%中小学、幼儿园网络全覆盖,实现“班班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5%,96所学校成为省、市级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
    四是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引进世界优秀教育资源,8所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7个,国际友好学校突破120所。
    五、多元融合,教育服务水平更高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教育满意度名列全省第一。
    一是积极对接产业。常州各高校以及常州高职园区围绕石墨烯、太阳能光伏、常州制造2025、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软、硬件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得到加强,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5个,首批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5个,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主动服务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旅游管理、数控技术、轨道交通、汽车、电梯、艺术、护理、光伏等专业性职教集团10个,建成18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立项项目。
    三是广泛惠及市民。成立全省首家教育服务中心,举办“常州公开课”65讲,参与听众10万人次;举办“优秀教师免费导学”,惠及学生6.9万多人次;“常老师在线”共邀请1342位老师上线,超过千万网民受益。“青果在线”学校学习资源总量超过53900个,向全市40万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终身教育融入生活,500余门课程送进社区,共实施面授课程2241次。
    教育关乎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历来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长期以来,各位记者朋友们为教育做了很好的宣传。在此,我代表常州市教育局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把教育办好,把每一件实事办好、每一件好事办实的强大动力,也真诚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孙洁茹】:下面有请记者朋友提问。

 

江苏商报记者提问

    【江苏商报记者】:

    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请问职校生优质就业的含义是什么?常州职业学校优质就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第二、请问优质学校的优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优质学校建设?

胡  鹏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胡  鹏】: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1.高水平就业的含义。高水平就业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就业率高、专业对口就业率高、就业稳定率高和较为满意的就业薪酬等。
    2. 我市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现状。长期以来,我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将毕业生就业,特别是高水平就业作为衡量办学品质的重要指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近三年,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86%左右、毕业生就业满意度80%左右,企业满意度98%左右,形成了毕业生与企业共赢的就业局面。就业学生对薪酬水平普遍比较满意,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实现了高薪就业,薪酬甚至超过了研究生。
    我市实现职业教育毕业生高水平就业的原因: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职业学校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政府统筹和支持力度,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市教育局每年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专题研讨人才培养、提升就业质量等重点议题;各职业学校将实现毕业生高水平就业贯穿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构建了专业与产业吻合度调查制度,根据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升职业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吻合度;建立了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制度,大力推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三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常态化对接、研讨活动,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引进先进国际职教模式,推动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用信息化助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组织了校、市、省、全国“四级”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模式改革,让大赛成果惠及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四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建构了大型招聘会与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的校内外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办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学校注重信息渠道的畅通,着力推进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岗位需求信息。  

常仁飞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常仁飞】: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2010年,我市成为首批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所有辖市、区均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区)。2012年,各辖市、区接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发展态势良好、水平较高,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公众满意度调查等均达到教育部要求。2014年,我市在全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评估中名列第三,高于苏南平均水平,其中,经第三方测评的“教育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一、我市优质学校现状
    (一)有学上
截止2016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39.65万名,其中,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共有16.78万名,占比42.3%,公办学校吸纳率达90.39%,基本实现了在常适龄青少年儿童“有学上”的目标。
    (二)上好学
    目前,我市学前教育阶段有幼儿园296所,其中,省市级优质园269所,占比90%以上,95%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在优质幼儿园就读。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327所,其中优质学校301所,占比90%以上,95%以上的学生在优质小学和初中就读。
    我市高中34所,其中,省四星级高中22所,省三星级高中8所,三星级以上高中占比90.90%,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95%。
    在这些数据中,有一个数据在三个学段都出现——95%,也就是说,我市基础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高中,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都达到了95%,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也是我市多年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人民福祉所取得的成果。
    二、优质学校“优”在哪里
    一是办学理念先进。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指引学校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成长。我们的优质学校办学理念都是植根学校实际,注重传承与创新,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师生高度认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是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条件是保障师生安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较好开展的基础。我们的优质学校办学标准都达到了省教育装备二类以上标准,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达到一类标准。可以说,从学校基础配套设施到校园布局结构,到教师结构均达到了较高标准。
    三是课程建设水平高。课程建设水平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因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校的生活。我们的优质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体现了规范性、丰富性和选择性。都有能够正确把握国家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形式多样地开展艺术教育和科普教育,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和选择、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各类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科学,保障有力。学生学业评价科学合理。
    四是学生综合素质高。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体素质、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在全省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其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的标准,全市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较高,均超过省定标准。其中,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多地区达到或就近100%。(另有部分学生多元发展的内容完局会将讲)
    三、为了优质均衡,我们所做的努力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强化责任主动作为
    常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市建立了市级政府统一领导,各辖市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坚持“以县为主”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统筹推进本地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部门、乡镇(街道)和社会力量合力促进学校发展的职责明确。市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列入辖市区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体系,对入学机会保障、经费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建立了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
    (二)优化规划加大投入,强基固本精准发力
    《常州市加快市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扩建、改造中小学校舍面积达170万㎡,完成投资66亿元,努力把学校建成城市最安全的地方。我们坚持优化义务教育热点校施教区,严控择校比例,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比例保持在70%以上,取消高中择校生。基本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
    十二五以来,全市义务教育财政性投入总计2,272,123万元,年均增长10.56%。十二五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共计 7.66亿元,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2373.34万元,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另行安排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经费500万元,用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补助。
    (三)主动发展深化内涵,提高质量成就未来
    优质均衡需要学校由内而外迸发出主动发展的力量。2003年起,常州市推行“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历时十三年、四轮规划的推进,陈旧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固化的发展方式发生改变,校长的领导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不断创新,全面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机制取得突破,建立近50个教育集团,21所学校参与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8所学校参与李希贵主持的“新学校行动计划”,24所学校成为常州市数字化校园实验学校,40所学校成为常州市“e学习”项目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在已有的基础上找到了自身的发展路径和内生力。
    进入十三五,常州的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得到了深化,《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课堂教学变革为重点、创新师生评价为关键、信息技术运用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成为主导方向,“研究中心、评价中心、资源中心、推广中心”相继成立,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模式得到确立。
    我们坚信,不论在过去,还是未来,学校主动发展都是推进常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最有力的抓手,也是常州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最应该坚持的做法。 
    (四)一个不少个个重要,弱势不弱共享阳光
    优质均衡不仅要求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常州迎来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截止2016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中小学生39.65万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6.78万名,占比达42.3%,并每年以万人递增。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市政府全面启动“蓝天计划”,通过公办学校公平吸纳、专门学校集中吸纳、简易学校补充吸纳等渠道,强化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规范管理等措施,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武进区探索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得到群众广泛认同。目前,全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义务教育教育公办学校吸纳率达90.39%,高于省定目标,在常就读随迁子女一律享受“同城待遇”。
    (五)城乡一体定位乡村,补齐短板全面提升
    作为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常州市把握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明确必须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将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纳入政府重点工程。
    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乡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提升。在积累了一定的集团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各地根据学校类别、发展前景,逐步组成若干“乡村学校发展联盟”,突出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课程建设、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等重点问题的研究。各地试点“城市学校牵手农村学校”工程,局属学校、辖市(区)城市优质学校在区域内与1-2所乡村学校建立“学校发展联盟”,加强城市与农村学生“空间互换”实践体验。各地以区域为单位成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顾问团,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名师工作室分别联系1-2所乡村学校,定期深入各学校,诊断、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推进乡村学校依法办学,引导建立学校章程,加快育人模式改革,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保护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引领乡村学校在小规模办学、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办学品位高、在省市区有一定影响的乡村学校。
    我市正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工作意见(2016-2020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乡村教育人、财、物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将好学校办在老百姓家门口。
    (六)优质创建追求高远,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优质均衡不是同步均衡,没有统一模式,需要典型引领,需要创新发展。常州市结合省级要求和本地特点,于2006年起开展“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十年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经历了创建和复评过程,“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开展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标准(试行稿)》、《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目标》,坚持标准化办学,建设高品质学校。创建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根本,五年内,我市将创建100所“新优质学校”,推介100位校长办学思想,打造100种学校特色文化。
    四、新优质学校“新”、“优”表现在哪里
    进入十三五,常州教育在比较高位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在新形势下,更高标准地推进优质学校建设,更大程度地惠及全市老百姓?我们提出了“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战略任务。
    (一)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5个新)
    1、价值理念新:坚持标准化办学,创建高品质学校。
    2、目标任务新:创建100所新优质学校,推介100位校长办学思想,打造100种学校特色文化。
    3、创建标准新:从标准化、高品质、影响力三个维度展开。
    4、评估方式新: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评估。
    5、运行机制新: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二)新优质学校“优”表现在哪里?
    三个维度:标准化、高品质、影响力。
    分别从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主动发展的程度、办学行为的规范、教师队伍的优化、学生综合素养、学校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对新的优质学校进行高位引领。

 

常州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常州日报记者】:

    请问常州教育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方面,做了那些事?

完利梅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完利梅】: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生命的个体是有差异的、多元的。苏格拉底说: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常州教育历来非常重视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满足孩子个性发展需求这项工作。尤其近几年来,市教育局主要从以下五大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转型。一方面,2011年起,在全市各学段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其中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课程基地建设、薄弱初中和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等五大项目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了115个省市级课程基地,21项省市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丰富的课程为满足孩子们多元发展和个性成长需求扎实了底盘;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常州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 综合评价 改革实验区,正在从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习动力激发,学业负担状况等六方面构建教育质量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这一项改革有利于引导学校切实转变育人观和质量观。
    第二,建构和完善“五色教育”德育体系。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红色教育中,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绿色教育中,我们把每年3月定为生命教育月,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以提高公民素养为目标的金色教育中,我们引进了公民教育实践项目、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孩子们的参与面和参与热情都非常高。在以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紫色教育中,在全市共成立了11个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展航模、车模、创客、机器人、电子技师等科技创新比赛,每年参赛的学生超12000人次。2016年共有61个项目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全国一等奖28个、世界冠军3个。同时,还有以关爱流动儿童、孤残儿童和同伴互助为中心的蓝色教育。我们成立了中学生义工联盟,注册志愿者达20000多名,通过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义工夏令营等,让学生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关爱他人,成就自己”的成长乐趣。
    第三,多举措强化艺体教育功效。充分发挥艺体教育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功能。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实施了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坚持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器乐、舞蹈、声乐、短剧、书画类和高中生“三独”比赛,鼓励和支持学校和学生举办的音乐会、作品展。春节前常州一中民乐团和常州市中小学生民族乐团联合在保利大剧院举行了新年音乐会。在体育教育方面,体育业余竞赛项目到2016年已近50项,我们还通过阳光体育夏令营、冬令营和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赛等,让活动覆盖到全市所有学生。截至目前,我们评选出的各类艺体特色学校、示范学校、传统学校等市级近400所,省级以上有70多所。
    第四,多途径拓展实践体验平台。整合资源,建立省级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1家,创建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69家。挂牌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7家,市级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180多个,未成年人成长服务中心和其他类型教育基地45个。2016年又推出了6个暑期境内研学旅行项目和 11门境外研学旅行课程。所有的平台创造了机会,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第五,不断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中招制度改革;加快我市青少年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进程,在科技教育和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2016年,在学科竞赛中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近2200人,其中国家一等奖以上130多人,省级以上一等奖660多人。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满足孩子个性需求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我们会面向未来,面向发展,在营造氛围、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创新方式等方面继续努力,帮助每个孩子成就独特的明天是常州教育人永远的追求。

 

常州发布(微常州)记者现场提问

    【常州发布(微常州)记者】: 

    好学校要有好老师。常州是如何打造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

 

纪  忠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纪  忠】: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们的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对孟河实验小学的孙建顺老师来说,这不是句调侃,恰恰相反,这是对他教学工作的最大褒奖。孙建顺1994年8月踏上教学岗位,作为村小教师,他既教数学,又教体育,还时常客串美术、音乐、自然等学科。走上“兼职体育教师”的道路后,孙建顺“身先示范”,跟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不仅如此,孙老师勤学好问、善于反思,至今已发表论文170多篇,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专家”。现在,孙建顺老师是省体育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孙建顺老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多面手,也是我市千百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在常州,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梯队培养模式”为不同年龄、不同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不断起跳的平台;很多教师在五级梯队上不断提升,也不断体验了作为教师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我们还组建市级名教师工作室,通过更广泛的交流和共同进步,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质量。
    二、蒋敏杰老师的乡村情节
    从市中心的局前街小学到天宁区东部的郑陆小学,穿城而过,路途不算近。但是,局前街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蒋敏杰老师每周都要去一次。虽然路上时间消耗较多,但每每看到郑陆小学青年教师们迫切的眼神,蒋老师说,再忙也要调好课静心听讲,再累也要细致做好每一次活动。
2016年9月,我市启动“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项目,优秀教师走进乡村学校,进行为期2年的支持帮扶活动。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蒋敏杰老师主动请缨,与郑陆小学签订结对合作协议。“我能为郑小带来些什么?”这是蒋敏杰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积极参与郑小教学研究活动,主动融合两校学科教研团队,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读书、研读教材、写作论文等等——良好的合作引领、优势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不仅提升了郑陆小学学科教学质量,也带动了周边其他学校,集聚出强大的辐射效应。
    除了“城乡牵手行动”,我市还建立市县两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10个,选拔近300名乡村骨干教师担任培育站学员。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打造了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有力推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为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乡村教育的品质,2016年,我市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6-2020年)》。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求,我们将逐步优化乡村教师人员结构,加快建立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审办法,不断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三、“名师大学堂”——全市教师暑假生活的必修课
    “今年暑假‘名师大学堂’网上报名什么时候开始?”每年5-6月份,市教师发展中心经常会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这种基于选择性、菜单式学习的教师培训模式,已连续举办了12年,成为教师们拓展视野、“充电补钙”的有效途径,也成了全省有广泛影响的教师培训品牌项目。2016年,“名师大学堂”共开设各类讲座109个,内容涉及通识类、德育类、学科类等几大块,学员超过20000人次。很多讲座一上线即受到老师们的追捧,座位一抢而空。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各种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我市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从制度、计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比如出台《常州市“十三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积极支持“名师大学堂”项目,重视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等等。2016年,全市教师参加培训134626人次,比上年增长32%。“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让更多教师从中受益。
    目前,我市专任教师38948人,其中,市级“五级梯队”5904人,占比15.2%;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1645人,占比29.9%;高层次人才中,特级教师112人,“江苏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2人,中小学正高级职称(含教授级中高)32人。上述数据在全省均排在前列。
    【孙洁茹】: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