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21年,金坛区把减污降碳作为关键抓手,把源头治理作为根本策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着力推动绿水青山转换为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聚焦源头治理,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大气治理“主动仗”。强化臭氧管控,对全区100家重点VOCs和NOx排放企业进行摸底,推进企业整改并进行评估验收。对站点周边3公里范围内餐饮单位进行排查,并绘制餐饮污染地图,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清洗。推动清洁能源替代,13家企业完成低挥发性有机物等原辅料源头替代。全区PM2.5浓度为34.2微克/立方米,同比2020年下降5.8%,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新低;优良天数为287天,优良率为78.6%,全市排名第2。
守好断面水质“基本盘”。将区域断面考核纳入年度考核,设置32个考核断面,以考促治。编制生态净水规划初稿,盘活水系。对全区所有涉水工业企业开展排查,推动企业达标排放。对全区13条河道和9个湖泊库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完成1314个疑似排口和308个敏感区的排查,确认排污口852个,已完成851个排口采样工作以及852个排口的溯源工作,目前正在联合属地政府推动排污口整治。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金坛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湿地净化与城市水体活水保质工程。11个国省考断面10个达标,10个优Ⅲ,达标率和优Ⅲ率均为90.9%,达到年度考核目标要求。
筑牢净土环境“安全线”。强化固废监管,对全区范围内擅自倾倒固(危)废的人员和行为实行有奖举报,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固(危)废行为。目前共接到各类倾倒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信访举报12起,联合查实并立案调查6起。特别是近期,查获一起集非法收集、储存、处置危险废物为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已抓获嫌疑人62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强化用地管控,建立健全用地变更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土地性质变更前土壤调查覆盖率100%,目前已完成土地性质变更评审备案28个。
突出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发展新底色
积极开展生态细胞建设工程。2021年成功创成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积极开展尧塘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以及尧塘街道谢桥村、西城街道方边村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村)创建工作。
继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及时调整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16个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建设,正在开展自验收和终期评估工作。
扎实开展生态绿城建设。生态绿城建设共有19个项目,其中工程类建设项目12项,实现增核120亩、扩绿62.2亩、连网规模7.845公里,新增公园绿地39.5亩。
瞄准效能提升,服务经济发展高质量
深化放管服措施。不断释放政策红利,豁免了28家机械加工项目、3家电子元件制造项目的环评手续,并派专人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指导。高度重视环评报告的技术审查,由专家对企业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把关,共召开专家评审会18次,专家函审25次。
定向挖潜生态环境总量。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历年来的关闭项目、提升改造项目进行测算,将其纳入全区环境容量总量,全力推进平衡源入库申报,逐步缓解排放总量不足的态势,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总量支撑,目前已有6个关闭项目和4个提升改造项目完成总量挖潜测算。
细化环评中介监管。建立综合考评、评价通报、约谈、择优推荐、退出等系列机制,对环评中介机构进行年度综合考核评价,通过主管部门打分、网上评议、电话回访、社会评议等形式对中介机构予以打分,实行A、B、C、D四级等级化管理,不断提升环评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紧扣理念创新,开启依法治污“新模式”
提升监管“约束力”。强化区镇两级网格化监管执法责任体系,点对点信函板块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升板块生态环境政治自觉,并附各板块主要环境问题提醒函,督促板块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属地管理责任,推动解决区域性、行业性突出环境问题。实施“点穴式”“靶向性”执法,共开展现场检查2319厂次,完成双随机检查220家,立案调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40起,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57起。
增强科技“推动力”。坚持“科技引领监测、监测引领执法”,通过走航监测车、无人船、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发现环境问题线索270余个。建立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形成自动监测异常数据调处闭环,实现智慧监管新常态。
强化信访“处置力”。采取“部门约谈+企业整改”模式,解决好导致环境信访的问题,推动环境信访从“案件办结”向“问题了结”优化,不断压降环境信访数量。2021年,共受理信访785件,同比减少47.6%;越级信访23件,同比减少5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