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常州天宁区第一时间成立“双减”工作专班,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并结合区域实际,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形成了天宁特色、天宁经验。近日,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名单。常州天宁区报送的《“双逻辑”在线,“三主体”在场》上榜,成为常州市唯一获评单位。
课程的深度整合,让学生在场
学业辅导的个别化。常州天宁区鼓励学校因校制宜探索“1+X”课后服务内容,通过个别化的学业辅导,最大限度让学生做到“学校事学校毕”。对于部分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拦路虎”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及时纠错和巩固认知。
校本课程的融化。常州天宁区发挥各校主动性,把学校的特色课程融入课后服务,打出课程融通的“组合拳”,增加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如利用学校人防教育体验馆,学生可以探究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止血包扎救护、骨折固定救护等人防知识,通过体验式学习落实生命健康教育。通过设计“红色电影”“亲子电影”“艺术电影”“纪录片”四大电影模块,学校充分发挥优质影片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进阶式美育和思政教育。
社团活动的精品化。为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地服务学生,通过引进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志愿者等加入服务团队,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设花样跳绳、古筝、手鼓、武术等精彩社团,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优势潜能的发挥提供可能。
家庭的全程赋权,让家长在场
知晓并共情。常州天宁区通过“区—校—班”三级推进“双减”工作,区教育局设置家长热线,及时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学校通过发放问卷、大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类家庭面临的不同问题与切实诉,学校课后服务的展开真正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真诚回应了家庭的需求与期待。
参与并共建。在老师与家长充分沟通后,通过分类管理,为每个学生建立课后服务档案,家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老师提出弹性离校的申请。学校为提前离校的孩子发放“爱心卡”,校园内值班行政、门卫、家长志愿者等对佩戴“爱心卡”的孩子加以关注,提供爱心服务。对课后服务结束后还需要延时托管的孩子发放“加油卡”,真正做到“私人订制”式服务。
指导并共长。各校课后服务,不仅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引领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各校通过家长进课堂、家长教育讲堂、家长教育沙龙等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有效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指导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实现了孩子与家长、学校和家庭的双向奔赴,共生共长。
保障的系统升级,让教师在场
关爱升级,保障舒心感。课后服务高效有质,关键在教师。天宁区聚力对教师的关爱,保障教师倾心投入,获得足够的舒心感。实施爱心蓄力工程,学校通过给教师发放了“蓄力卡”,设置“蓄力站”,给予老师人性化关怀。实施团队聚力工程,各学校通过团建、教师运动会、工会活动、成长共同体等,增加教师之间人文关怀,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绩效升级,保障获得感。课后服务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合理的取酬机制。天宁区本着尊重教师的劳动,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制定了“天宁课后服务报酬发放办法”,各学校对课后服务工作量一月一公示、劳务报酬一月一核算、及时发放到位。
评价升级,保障价值感。天宁区优化教师评价,加强激励导向作用,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宣讲师德模范故事,弘扬师德模范精神,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以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让每一位优秀教师感受自身在天宁教育的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