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民健身是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普惠均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常州特点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努力建设运动健康城市,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16〕16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彰显全民健身多元价值和功能,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普遍提升,健康素质保持全省前列,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身健康诉求得到切实解决,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形成与常州各项社会事业共荣互促的局面,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健康城市。
--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得到新增强。
科学健身深入人心,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40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在96%以上。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全民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均衡,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功能不断优化。建设体育公园100个,建成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到新水平。
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活动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方法,打造3-5项全国性、区域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
--全民健身组织发展获得新动力。
辖市(区)级以上体育社团总数达到600家以上,市属5A级社团达到4-5家,4A级达到20家;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向社区、农村延伸,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3家,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丰富新内涵。
建立完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提高全民健身信息化水平。实现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辖市(区)全覆盖,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打造多元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全民健身产业规模取得新提升。
至2020年,体育服务业收入总规模超过15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20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经济增长点的新引擎。
二、主要任务
(三)积极培育特色体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内涵发展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将全民健身打造成为常州城市名片。以举办体育赛事为平台,宣传和推广运动项目文化。加强常州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发挥体育文化在建设富有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积极作用。编撰常州体育发展史,规划建设常州体育陈列室或体育博物馆。大力选树全民健身模范人物,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参与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充分展示常州体育文化发展成果。
(四)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
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均衡配置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完善市、辖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区)五级健身设施网络,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31166工程”,建设提升3个市级体育中心、11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和66个镇(街道)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加快推进溧阳市、金坛区、天宁区、钟楼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镇(街道)建设以室内篮球馆或游泳馆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优化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村“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补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短板。通过改造城市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及其它未利用地,分类建设一批以体育锻炼和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兼有社区公园一般功能、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的体育专类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依托现有及规划的城市绿道系统、慢行系统,建设一批具有绿化景观、历史文化、生态保育、游憩休闲、体育健身等复合功能的健身步道。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推广拼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户外场地设施。盘活社会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五)广泛开展健身赛事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浓郁氛围
构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新颖、实效突出、贴近生活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健身跑(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培育网球、高尔夫、击剑、射击、射箭、电子竞技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前沿休闲运动项目。支持镇(街道)、村(社区)依托重要节日、民俗文化、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开展广泛经常、特色鲜明的健身活动。精心打造中国羽毛球大师赛、CBA篮球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女排联赛等大型品牌赛事,提升常州武进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金坛茅山登山健身大会、武进太湖湾龙舟赛等赛事活动的参与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调动社会和市场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推动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项目规范创新,总结推广溧阳史式八卦掌、武进阳湖拳等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六)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发展活力
围绕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发展方向,分类推进体育社团改革,形成与常州体育事业发展相协调的遍布城乡、类型多样、规范有序、依法自治、充满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指导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向行政村(社区)覆盖延伸,支持民间自发性体育组织及网络体育组织发展壮大。鼓励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发展运动项目联盟,探索创立苏南单项体育协会联盟。扶持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建立健身俱乐部联赛制度及业余运动等级评定制度。探索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提升体育社团和其他社会力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七)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以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积极推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完善以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龙头、辖市(区)国民体质测试站为主体、镇(街道)国民体质测试点为基础、国民体质测试流动车为补充的国民体质测试网络,探索建设集运动能力评估、体质健康测试、科学健身指导、业余等级评定、健身志愿服务于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能力建设及工作保障,面向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招募全民健身志愿者,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水平。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进程,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扩大“常享动”APP应用范围,提高全民健身科技含量。
(八)加快运动健康城市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发展层次
以市民健康为中心,加大体育与医疗、养老、旅游等融合力度,推进健康关口前移,积极发挥全民健身在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以运动康复为特色的常州市体育医院建设,吸纳国际国内体育医疗优质资源,积极扩展业务范围,形成稳定长效发展机制。办好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的国际运动康复大会,搭建运动康复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健康绿城”建设,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轮滑池、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融入到生态绿城项目建设中,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支持各辖市(区)依托区位条件、自然文化资源及体育发展潜力,积极建设体育特色城区(市)及体育健康小镇,引导支持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扩展健身康复内容。建立健身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加大中医药运动康复的应用与推广力度,探索中医药运动康复与养生保健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做好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发挥健身气功养生保健作用。主动对接欧美发达体育城市全民健身发展实践,鼓励社会力量学习和引入旨在促进健康的全民健身项目、组织及管理经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相关城市在全民健身领域加强交流。大力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九)注重人群体育协调发展,推动健身服务普惠共享
把青少年体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健身锻炼,使青少年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立健全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推进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发展;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制定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快推进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建立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辅导站点、培训机构等,形成一校多点、规范专业的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体系;积极培养青少年体育指导员,实施教练员入校园计划。重视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完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为老年人群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和优惠,积极发挥各级老年体协作用,经常性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及赛事活动。关注残疾人群的健身需求,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完善残疾人体育锻炼和康复设施,加强为残疾人群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项目及赛事活动。加强职工体育锻炼,发挥行业协会、工会、职工体协在保障职工健康权益方面的应有作用,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实施工前操或工间操制度,打造职工品牌赛事,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把外来务工务商人员健身服务同步纳入当地在职人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农民体育,将农民体育项目纳入各级综合性群众运动会,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推动全民健身融合互通,扩大全民健身产业规模
发挥全民健身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全民健身协同创新,加快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体育文化创作和生产,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发展。探索沿绿道、沿湖泊、沿山脉的健身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重点开发建设茅山、西太湖、天目湖旅游胜地的体育健身元素,打造集运动、康体、养生、观光、休闲、度假、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示范区。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应用,不断拓展新业态、培育新需求。按照“保障基本、引导中端、放开高端”原则,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健身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产业门类关联度及规模。充分发挥溧阳市作为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培育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支持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探索集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销售、商贸会展等多元功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建设运营。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探索发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卡。
三、保障措施
(十一)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大群体”工作格局,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断扩大有效供给。各级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宏观管理、政策引导、督查考核。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的合力。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承办、组织、培训等方面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凝聚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常高校智力资源,建立全民健身专家智库并发挥作用。
(十二)加大投入保障
各级政府应依法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体育行政部门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及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偏远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事业。推动落实全民健身政府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通过安排扶持资金、政府购买、投资补助等方式,扩大全民健身的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鼓励个人及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公益性捐赠。
(十三)开展绩效评价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全民健身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加强多主体参与的全民健身评价监督,注重发挥媒体作用。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
(十四)培养人才队伍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研究指导、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人才队伍。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完善人才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全民健身人才职业操作规范和技能鉴定制度。加强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鼓励镇(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和培训工作,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及激励制度创新。积极引进高层次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为健身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组织实施
(十五)推进统筹协调
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各地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十六)加强考核督查
市政府制定下发年度目标任务书,对各辖市(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第三方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政府责任履行、重点任务落实等进行专项评估。
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7-2020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