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公园,常常是不仅好“看”,而且能做到“人园互动”,甚至产生“精神对话”。同样,建设“生态绿城”,也不仅是要养眼,更要能让人进入“绿”中活动,甚至也产生二者之间的“精神对话”。
“生态绿城”建设怎样做到既养眼,又能让人进入“绿”中活动?本月12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规划局局长胡伟。
胡伟说,首先是要划定绿线,完善已建绿色网络。
为逐步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特色鲜明的城乡绿地格局,市规划局即将开展城市绿线的划定工作。通过分区、分类、分等级的各层次绿地控制标准的确定,明确各类绿地规划建设标准,并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已建绿色网络。
以钟楼行政中心周边区域为例——
初步设想沿童子河-童子河东路-童子河南路、玉龙路-中吴大道,形成超过7公里的景观风光休闲带;沿新运河、老运河,规划建设超过16公里的生态滨水绿轴;沿铁路、城市主干道、重点景观道路等,还将规划建设若干宽度不等的生态景观绿廊,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廊道,串联已建大小公园绿地,加强与在建的环高架生态绿道、即将规划建设的大运河风景路等城市重要的生态绿道有机衔接,确保绿道网联网成环。
“生态绿城”建设,既要养眼,还要能让人进入“绿”中活动。胡伟认为,这就要提升“生态绿城”的内涵,使其更加贴近市民生活。
要体现“处处皆绿、人人可享”,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兼顾安全、多样、舒适、活力、竞争力等多方面要求,融合污染防治、社区健身、城市防灾减灾等多项功能。因此,规划局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历史文化要素、日常行为要素、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要素,对生态绿道沿线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胡伟表示,珠三角的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就为提升当地绿道功能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在我市规划局和体育局联合开展《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网上问卷调研结果,多数受调研者在日常体育锻炼内容上选择了室外运动,其中60%的受调研者选择跑步、散步。在交通方式上,近5成的受调研者选择步行——这充分表明日常健身时市民更倾向于去居所周边的体育活动场地。同时,绝大多数受调研者都希望能在生态绿道中适度增加健身路径、小型球场。
胡伟表示,这些意见和建议,都将是市规划局与相关部门下一步共同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