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我市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16-08-25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2016824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金志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我市现有残疾人24.4万多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92%。目前,持证残疾人共有7.8万多人,其中:视力残疾1.4万人、听力残疾1.3万人、言语残疾780人、肢体残疾3.5万人、智力残疾7020人、精神残疾5900人、多重残疾620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怀下,各级残联组织以改善残疾人民生为重点,以服务残疾人需求为主线,切实保障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平等享有和社会参与权,提振了残疾人自我发展信心与能力,有力推进了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全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整体情况

(一)以政策惠残为立足点,全面强化权益保障体系

1.惠残政策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颁布实施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关于明确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市区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对困难残疾人康复、无障碍和安养服务进家庭的通知》、《常州市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常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常州市进一步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意见》等三十多个扶残惠残的政策法规,各级人大、政协加强专项检查和督查,全市残疾人事业基本实现了依法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2.生活保障不断深化。全面落实低保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灵活就业的困难残疾人社保补贴。“十二五”期间,全市4.5万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累计发放补贴2500多万元;对1.9万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实施全额低保救助,对1600多名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中的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今年按照国务院和省“两项补贴”意见要求,正式出台《市政府关于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补贴再次提标。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964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每年600-3000元的助学补贴,累计救助2000多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92万元。建成托养机构72家,受益残疾人2400名。利用商业保险补充机制加强兜底保障,投入780多万元为5.6万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逐步推广大病补充保险。

3.康复保障不断推进。圆满完成市康复中心提升工程,建成面积近2万平米,集合综合业务办理、康健指导、技能培训、辅具适配等十大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实现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每年最高救助2.53万元。“十二五”以来,持续开展康复服务进社区到家庭活动,康复知识普及5万余人,配发辅助器具1.1万件;加强精防经费保障,市级每年投入572万元专项用于精防救助,逐步提高二代药占有率,监护重症精神病患者2.27万人。开展“社区光明行”活动,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2.27万例。规范康复机构建设,4家定点机构获省二、三级认证。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38个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医保。全市逐步形成由专业指导机构、各类残疾人康复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组成的立体化康复服务网络。

4.维权保障不断畅通。搭建诉求平台,今年正式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的政策咨询、投诉请求、生活帮扶等服务。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作用,“十二五”期间,98个法律援助机构累计受理案件1200余件。完善各级残疾人维权服务中心,明确专人负责信访接待,聘请专职律师、心理咨询师值班,解答残疾人咨询,解决残疾人困难。大力推动无障碍建设,目前,全市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85%以上,市区所有公交车全部安装语音提示或显示屏;市盲人图书馆对社会全面开放;市银行业协会部署开展阳光助残“五个一”活动,各大银行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顺利通过国家无障碍银行验收。共为1600多户残疾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

5.福利保障不断增强。全市各级每年发放慰问金及物品价值600余万元。今年部署实施常州市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更新工作,维护了残疾人权益,减轻了残疾人负担。“十二五”期间,累计为1400多名驾驶机动轮椅车的肢残人发放燃油补贴,1500名智力残疾人配发救援定位仪。密切联系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爱心企业,向4300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电9000余件,为2.5万名市区残疾人办理免费乘车证。政府投资旅游景点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常州大剧院定期为残疾人开放免费专场,常州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残疾人健身半价优惠。

(二)以社会助残为突破点,全面拓展公共服务体系

1.社会助残有突破。出台《培育扶持常州市助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常州市助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助推社会助残组织发展。涌现“中进阳光助残服务中心”、“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同心助残驿站”“常州中进百万光彩基金”、“天爱百万助残基金”等一批助残组织和基金,专项帮扶残疾人;助残志愿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达31支,志愿者超万人,服务上万次。

2.创业就业有拓展。出台《常州市残疾人自主创业经营场地租金补贴办法》等政策,扶持自主创业。五年来,探索常州特色创业项目,共培育创业基地29个,带动近600名残疾人创业致富;“西艺坊”、“虎头鞋”、“向日葵”成为省级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培育扶贫基地38个,对成效突出扶贫基地予以6-20万一次性建设补助,辐射带动3000户残疾人脱贫。积极开展辅助性就业,“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经验被广泛学习和借鉴。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52场,新增安置残疾人就业6000多人,就业稳定率达76%。持续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对按比例和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予以奖励。

3.教育培训有特色。全市共建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教班14个,目前已有1200多名残疾学生通过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加强残疾人定向、定岗就业培训工作,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10个,五年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0期,8000名残疾人受益,全市城镇登记求职残疾人培训率达10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动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实现精准培训、精准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村残疾人就业脱贫。

4.“互联网+”有发展。探索“互联网+就业”模式,打造我市残疾人手工成果网销平台,展出农产品、手工类、工艺制品和书画作品四大类70个品种,多渠道推广销售,提高残疾人收入;组织残疾人参加中残联“橙就未来”网络助残就业计划,学习网络就业技能,促进就业。探索“互联网+康复”模式,开展残疾人远程居家康复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借助专业化康复服务组织,通过录制康复训练视频、专家远程指导等方式,首批试点为百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远程居家康健指导;开展残疾儿童远程康复教学活动,市康复服务中心与市儿童福利院成功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全面实现康复机构间教学互动融合进行了新探索。

5.残疾预防有实效。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工作意见》及《责任分解方案》,20个相关部门纳入全市防残体系。2014年起,每两年开展残疾人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提升防残与康复精准度。累计为2.5万名初中生进行脊柱侧凸筛查,有效阻止300多例脊柱侧凸患者病情恶化;为0-14岁苯丙酮尿症患儿提供特殊食品补贴,切实防止残疾发生。通过建立防残基地、拍摄防残公益广告、开展防残知识竞赛、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扩大防残宣传影响力,将防残体系健全落到实处。

(三)以优化环境为发力点,全面营造残健互融格局

1.宣传造势引领有力。“十二五”期间,紧扣重点工作及重大活动,主动策划、积极引导,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四位一体”宣传渠道,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讲好“残疾人故事”,播出《手语新闻》156期,免费刊登助残公益广告、宣传标语1000余次,推出专栏100篇,媒体发稿2000多篇。开拓舆论宣传新阵地和新形式,全省首开常州残联政务微信、微博,定期推送涉残热点资讯;新设《教你学手语》栏目开播40期,有效普及手语教学。加强残疾人法律法规宣传,每年定期在市区主要场所法制宣传橱窗展示《残疾人保障法》和《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板块。注重涉残舆论引导,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舆情的能力,及时跟踪、处置涉残舆情,净化涉残舆论环境。

2.文体活动别开生面。打造“残疾人道德讲堂”和“残疾人幸福广场周周演”品牌,残疾人文化“六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参加全国、全省文艺赛事优异成绩,《杨门女将·夜探》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特等奖并在央视播出,《梅韵飘香》获全国特教学校艺术汇演特等奖。创作的全省首支助残公益歌曲《爱如阳光》广为传唱。残疾人体育蓬勃发展,市残联荣获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2011-2014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表彰。出色承办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圆满完成江苏省轮椅篮球、聋人篮球、特奥田径集训和参赛任务,伦敦残奥会获一金一银,我市运动员在各种重大赛事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00余枚,有力彰显了残疾人顽强拼搏精神。

3.自强精神弘扬彰显。残疾人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涌现出了一批自强模范、致富能手、残奥冠军、特殊艺术人才等优秀代表。有些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些还担任了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天爱儿童康复中心荣获全省唯一国家5A级社会公益组织,其公益创投项目荣获团中央“全国公益创投银奖”和“江苏省2015年公益创投奖”。张旭东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益智园被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受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接见。“一加爱心社”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阳光团队”称号,王德林被授予全国“最美志愿者”。

(四)以夯实管理为支撑点,全面创新工作推动格局

1.工作机制全面构架。各级党委、政府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涉及残疾人权益的重大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强势推进;各级政府健全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层层实行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全市全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2.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全面实施“强基育人”工程,扎实开展“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形成以市、辖市区残联为主导,以街道、镇残联为骨干,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专门协会作用,残疾人协会活动精彩纷呈,建立残联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处室联系专门协会制度,深化三个“活跃”。

3.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全国残疾人基本状况和服务需求调查、残疾人就业失业专项调查工作,今年全面启动残疾人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使我市残疾人工作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智慧残联”发展迅速,实现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我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残疾人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残疾人事业在提档增速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但政策法规仍未全面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仍不够浓厚。各辖市(区)、城乡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仍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同时,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重视程度和具体组织实施上的差距,也成为制约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在人大、政协中的比例较少,为广大残疾人发声的力度不够,残疾人参政议政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是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提高生活品质、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目前,残疾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隐性歧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执行还不到位,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较少。目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残疾人恰恰是“双低人员”居多,就业更加困难。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落实不到位。

三是残疾人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备。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还不足,社会保障惠及残疾人范围较狭窄,仍主要以低保或重残划线,低保外以及三、四级残疾人保障存在明显缺口,保障标准也有待提升。同时,因病致残、因残致困的问题特别突出,逐渐成为造就贫困残疾人家庭的重要因素。残疾人公共服务“碎片化”现象明显,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有效措施,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和忽视。残疾人无障碍出行依旧困难,如重度残疾人陪护人员免费进景点政策难以落实,仍停留在政策层面;无障碍设施时常形同虚设,盲道占用、无障碍通道阻塞等情况普遍,利用率低,阻碍了残疾人出行。

四是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和残联基层建设亟待完善。政府各部门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仍不够,残工委凝聚力仍需增强,切实推动事业发展难题的解决,尤其是当前较为突出的康复机构可持续发展运营、康复机构教师职称评定、精神残疾人社会危害等问题。同时,残联部门作为群团组织,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缺乏有效的刚性维权手段,许多问题商而不决,残疾人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执行不力、残保金不足额缴纳等问题,由于情况十分复杂,惩罚措施很难实施,执法效果不明显。此外,残联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问题突显。在现在机构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组建一支专业精、素质高的基层队伍,将有力影响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加强残疾人保障工作的措施和打算

残疾人仍然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之一,残疾人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处于研讨阶段,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方面,将重点突出“五个强化”。

(一)强化各项保障,切实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1.保障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大局的重点对象,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残疾人扶贫攻坚战。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将残疾职工依法纳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公共社会保障的政策全面惠及广大残疾人。

2.保障残疾人享受更加实在的特殊救助。全面落实我市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联合民政出台实施方案,配合做好移交工作。不断完善对无就业条件的残疾人的各类特殊生活救助政策。对残疾人意外伤害险、大病补充保险进行补贴。对残疾学生和贫困家庭残疾人子女就学进行补助和奖励。逐步加大残疾人儿童康复、三助一免等项目救助力度,提高儿童康复、辅具适配纳入医保报销比例,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

3.保障残疾人救助纳入社会公共救助体系。进一步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危房改造等特惠政策,多渠道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全面实施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进入公园等政策,同时,在水电气、通讯、文体等方面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继续开展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募集基本家电家具活动,倡导“结对帮困”等社会活动,帮助改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品质,建立残疾人的最基本的托底保障

(二)强化创业就业,切实提升残疾人收入水平

1.加强残疾人就业援助力度。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对达不到比例要求的,严格依法征缴残保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按规定予以奖励。采取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展残疾人职业介绍和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途径,帮助残疾人实现集中、分散就业和灵活自主创业。加快创业场地租金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落地,激发创业活力。充分发挥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效能,精准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

2.拓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平台。加大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高品质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吸引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性就业,帮助就业边缘残疾人实现就业。开发适合残疾人加工、市场有前景的劳动产品,承接公益性产品生产,探索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与正式就业的有效衔接。依托“互联网+就业”新模式,运行好残疾人产品网销平台,继续参加中残联“橙就未来”网络助残就业计划,将互联网与残疾人就业充分融合。引导和支持残疾人文化创业,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残疾人创意作品向市场化、精品化转变,通过电子网销、商区直销、景区代销等多模式销售,实现“培训-就业-展销”一体化工作模式。

3.构建残疾人精准脱贫机制。科学分析和运用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结果,从源头上推动残疾人脱贫。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创建扶贫基地,消除创就业障碍。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教育、就业、康复等各项保障政策、福利政策和惠农政策,帮助农村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力宣传创就业先进典型,激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其争当各行各业标兵,实现人生价值。

(三)强化资源整合,切实打造残疾人服务网络

1.提升残疾人教育水平。着力完善“残疾人教育帮扶体系”,即贯穿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帮扶救助。促进在普通学校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拓展向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服务,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增加省二、三级儿童康复定点机构保有量,进一步规范机构康复与教育,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2.完善社会防残机制。落实《常州市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工作的意见》,把工作重心前移,建立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做好残疾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工作。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防控网络,形成系统全面、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建立残疾预防宣传服务基地,开辟防残专题展示栏,定期举办残疾预防宣讲、防残技能培训等活动;继续开展校园脊柱侧凸筛查、视力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预防工作,打通残疾预防“最后一公里”。

3.健全残疾人康复网络。完善和创新“互联网+康复”模式,依托社区卫生、养老服务机构和儿童康复机构,利用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居家康复、专家在线指导、远程儿童康复教学互动等服务。提升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出台全市辅具适配实施方案,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先进辅助器具、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开拓辅具免费租赁等特色服务,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扩大服务面。

4.推进残疾人安养服务。整合现有基层资源,着力打造“残疾人之家”,建成集托养、康复、辅助性就业、文体娱乐、辅具租赁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就近就便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向机构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或者按规定予以补贴。因地制宜探索创办精神残疾人工(农)疗站、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等新型社会助残服务组织。全面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增强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

5.优化残疾人文体服务。加强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建成集残疾人艺术展示、学习交流、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组织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推进残疾人文体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促进残疾人平等享受公共文体服务,提升融入社会自信心。组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建立“自强健身示范点”,打牢群众性体育发展基础。开发适合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服务产品,促进残疾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四)强化环境营造,切实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氛围

1.营造更加优良的法制环境。在地方人大、政协换届中做好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推荐工作,保障其政治权利,突显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础、《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法规为配套的我市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依法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优良法制环境。继续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健全援助机制,切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并支持残疾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管理,发挥主人翁作用。

2.营造更加优良的舆论环境。围绕重大宣传日和残疾人重点工作,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残疾人观,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事迹,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营造平等参与、共享文明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创共享全面小康社会。

3.营造更加优良的无障碍环境。出台《常州市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办法》,全面推进我市无障碍城市建设。加大交通运输、银行、学校、公共建筑等重点行业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认真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真正使其落实到每一个规划。积极开展信息无障碍技术研发,推广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技术和产品。逐步增加媒体的无障碍信息量,促进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继续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培育各类志愿助残项目,建立志愿助残阵地,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4.营造更加优良的社会参与环境。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突出服务职能,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助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扶持以服务残疾人为宗旨的各类公益组织发展,引导公益创投,规范其发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实现对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放大效应。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残疾人事业捐赠,探索公共募捐、网络募捐等新途径,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强化组织建设,切实提升残疾人工作整体效能

1.打造现代化服务理念。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要用社会化和法治化的思路,综合利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加大部门合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形成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

2.打造现代化服务网络。坚持政府和社会一齐上的原则,主动融入智慧常州、常州政务大平台。上线运行残疾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移动版,推广信息平台使用;增加残联微信公众号实用模块,加强人性化设计,扩大关注人群范围,实现为残疾人服务现代化和信息化。

3.打造现代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巩固完善以残工委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能,使各部门责任更加落实。加快基层残联建设,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组织动员社会助残组织和残疾人群体的能力,提高代表、维权和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发挥残疾人和专门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吸纳和留住人才,构建充满活力的残联组织体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