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位列“六稳”“六保”之首,各级政府工作报告都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今年以来,人社部门一手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抗风险、保稳定;一手把牢把准把稳保障航向,全力以赴惠民生、促发展,千方百计守住就业基本盘。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3万人,完成目标的63.7%;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完成目标的103%。支持大学生创业1448人,完成目标的72.4%。全市采集、开发就业岗位31.58万个,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4.3万个,分别完成目标的103%和71.7%。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4.9万人,已完成上半年既定目标。
一是稳存量,守住企业现有岗位。企业是岗位“依附的土壤”、就业“生长的摇篮”,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存量是第一突破点。市人社局全力落实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困难企业缓缴社保费的阶段性政策,上半年退缴5.39亿元,减征约40亿元,预计全年减免达93亿元,惠及8万多家企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4亿元,预计全年发放3.5亿元,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严格落实江苏“稳发展50条”、常州“惠企20条”,制定人社保障企业用工“9条”,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编印《人社抗疫助企80策》,组织“人社专员”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解决员工招聘管理、技能培训等方面难题。及时出台疫情期间综合工时审批办法,主动发布劳动保障政策解答,多家企业用工成本降低、风险规避,经济性裁员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经过不懈努力,截至7月17日,全市就业净增加3.04万人,同比增长10.53%;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3%以内的较低水平。
二是扩增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抢回因疫情延误的关键一分,重塑稳中有进的就业总体格局,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重要抓手。市人社局加速利好政策出台,制定实施《常州市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常州市公益性岗位开发认定和管理办法》,使全市就业氛围更加浓厚、就业环境更加公平。抓强高端人才引育,配合市委组织部举办“龙城英才”云直播活动,精准发布475个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8.7万名,博士后在站率保持全省第一),通过推动人才向企业、向项目聚集,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得到增强。连续三轮实施“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创业服务云平台”,支持自主创业5858人,带动就业2.36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加速释放。进一步加大对新业态就业的扶持力度,全省率先探索快递、外卖等新业态人员优先工伤保险制度,为1.75万人免去后顾之忧。
三是保重点,促进优质资源倾斜。多措并举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核心课题。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市人社局落实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扶持资金365万元,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常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通过放宽落户门槛、地铁免乘、就业补贴、提高房贴等10大举措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6月份组织的事业单位公开招录,有93.6%的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面对农民工返岗难,主动对接来常务工人员集中输出地,组织专车(列)586班次,点对点输送1万余名农民工复工;在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开发“返常人员排查直报系统”,帮助40余万名农民工安全返岗。面对退役军人、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等群体求职难,组织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确保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四是促匹配,推动人岗精准对接。破解企业“招工难”、求职者“上岗难”的困境,必须以就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为主要阵地。为推动人岗匹配效率不断提升,市人社局根据疫情态势与市场需求,提供更加周到的就业与人才服务。疫情期间,常州人社APP、掌上就业创业360等平台高效运转,每天至少举办1场网络招聘会,组织5500余家企业线上提供超过17万个岗位;与铜陵、亳州、阜阳等多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向安徽、陕西、河南等劳动力资源丰富省份推送4万余条招聘信息。积极打造“常州人才地图”2.0版,撰写“常州人才引进白皮书”,绘制“常州产业人才地图”,为全市企业精准引才提供科学导航。根据广大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的期盼,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全省首家打造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云平台”,发布多门公开课和线上课程;全省率先出台《安全生产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实施办法》,支持兄弟部门推进技能培训;启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发放培训补贴1800余万元。
五是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越是形势严峻、局势艰难,越要发挥职能,给人民安心生活的底气。市人社局深入对照总书记对民生工作提出的“八个更”要求,及时优化各类社保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迎来“十六连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十连增”,发放养老金及供养定期救济费50亿元。持续开展精准扶贫,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金、社保补贴、失业人员价格临时补贴7200余万元;落实困难群众居民养老保险政府代缴政策,将全市5684名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范围。牢牢兜住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这一民生底线,发放失业保险金1.9亿元,近3万名失业人员获益。全力维护农民工权益,帮助1365名农民工追讨工资等待遇2890万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下一阶段,人社部门将一如既往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关于民生实事的重大部署,整合有机力量、汇集有效资源、采取有力举措,努力在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助力全市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一是进一步加强风险预警防范。加强就业形势跟踪分析,紧盯就业关键指标变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应对大规模裁员和失业的工作预案,强化对重点群体、重点地区的失业动态监测,分级分类分区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对接各地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精确掌握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建立劳务协作网络,加强赴外劳务协作和对接,精准推送招聘岗位和人员信息,为全市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做足储备。
二是进一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关注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三必需一重要”企业复工生产和招工用工情况,满足企业经营需求。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加大重点服务行业应急返还力度,帮助企业稳定职工队伍。坚定不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断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大“智慧人社”品牌效应,深度挖掘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潜力,努力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助力全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进一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开发优质就业岗位、支持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重点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大量出现的“直播带货”“地摊摆货”“家庭产货”等新型灵活就业形态,通过完善平台运转、提供优质服务,鼓励生存发展。注重产教融合,通过名校优才引进、校企合作洽谈、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打造优质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深化“春播”“夏灌”“秋获”“冬孕”四大创业行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及时释放补贴红利。
四是进一步实施民生保障工程。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健全参保登记常态化和精准扩面长效机制。及时兑现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统筹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工伤保险定期待遇水平。推动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实际收入。推动共商共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作用,指导企业更多通过协商工时工资、灵活用工等方式保留劳动关系,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特殊时期的劳动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