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十五”回眸统计系列分析——投资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投资领域热点频现  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进入“十五”以来,在国家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下,我市各级政府以及企业投资者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加大以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资建设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彻底扭转了“九五”期间低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尤其是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环境等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投资规模逐年攀升,项目结构更趋合理。“十五”时期,我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6亿元,总量相当于“九五”时期的3.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36.3%,比“九五”时期高出27.2个百分点。从发展阶段看,“十五”前三年是我市投资的快速扩张期,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全社会投资总量从2000年的163.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446.6亿元,扩大了1.7倍,投资增速也由2000年的12.8%飙升至2003年的78.6%,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9.8%,创近10年之最。“十五”后两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扩张型财政政策向稳健型财政政策的转变,我市投资增速有所趋缓,前期投入较大的钢铁、水泥等项目得到有效控制,而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投资项目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0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钢铁、水泥两大行业完成投资31.3亿元,比上年下降43.1%,在全社会工业投入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15.7%下降为6.8%;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两大行业完成投资57.0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出12个百分点。 
    2、民间投资增势迅猛,涉足领域不断拓展。“十五”期间,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我市民营经济的投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五年间,全市民营企业共完成投资1335.5亿元,年均增速达50.0%,比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高出1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8.7%上升至2005年62.6%,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也由2000年67.8%提高到2005年71.1%。经过几年发展,我市民间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民间投资项目达472个,比2003年增加195个,其中亿元以上民间投资项目103个,5亿元以上民间投资项目达12个,分别比2003年增加33个、4个,中天钢铁集团120万吨钢系统工程项目和热轧钢带工程总投资分别达到20亿元、10亿元。在政策的有效引导下,民间投资开始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向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等方面拓展和延伸,2005年民间投资中纺织品服装制造业以及木材加工制造业所占比重为12.8%,比2003年下降1.8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则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比重也从2003年的2.7%提高到2.8%。
    3、工业投入快速扩张,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十五”以来,我市坚持把扩大投入作为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全市工业投入的规模空前扩大。“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6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总量的4.5倍,年均增幅高达51.6%,比“九五”时期高出50个百分点。从行业内部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在“十五”时期均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投入,分别完成投资91亿元、169.2亿元、110亿元、97.7亿元和158.6亿元,这些行业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由2000年42.0%上升到2005年47.0%。总投资达26亿元的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的燃气—蒸汽循环机组(2*39万千瓦)、总投资达5亿元中天钢铁90吨电炉项目、总投资2.6亿元的黑牡丹系列面料、总投资2.5亿元的新湖石化ABS树脂、总投资1.2亿元的常茂生化年产20000吨食用有机酸及其延伸物等一批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成为支撑全市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与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这些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4、高新产业加快发展,投资规模有所扩大。“十五”时期,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先后投资新建了柏玛微电子、赛米微尔微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完成了华源蕾迪斯15万吨瓶级切片、安德利聚酯有限公司农用PCT膜切片等高新技术项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从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3.7亿元,年均增幅达54.1%。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达375个,其中重点高新技术项目达14项,总规模上亿元的项目达20个,特别是纳科微电子有限公司的纳科集成电路项目,以总投资16.6亿元创出了我市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的历史新高。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6.0亿元,同比增长27.3%,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份额达到6.6%,比2003年上升1.2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行业完成投资达46.9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总量的83.8%。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所占份额较大,分别达到70.2%和28.8%。
    5、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增强。“十五”时期,我市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大了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和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76.2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3.1倍,年均增幅达31.7%。2005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35.1元,比2000年增长3倍,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69.5亿元,比2000年增长3.6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9.9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交通运输和邮政业54.4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倍。五年来,我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52.7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7倍,相继建成了锡宜、宁杭、常澄、沪宁(扩建)等4条高速公路,全长111公里的大外环线全线贯通,新机场路、金宜路、石郎线、老明线、金武线和312国道改建工程建成通车,石化、通用码头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录安洲一期工程夹江大桥完成主体工程;累计完成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42.1亿元,比“九五”时期扩大 1.8倍。主变压器总容量从511.1万千伏安上升到1127.8万千伏安,增长了2.4倍;累计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20亿元,市区道路面积由1024万平方米增加至3900万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由70.6万吨提高到130万吨,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12.5万吨上升至36.5万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大力推进,不仅优化了城市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也为常州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6、资金渠道逐步拓宽,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十五”以来,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以及大范围资源重组格局的基本形成,我市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资金来源呈现多渠道,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的比重逐步降低,社会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性资金、银行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0.2%、15.1%,比2000年下降了2个、4.3个百分点;企事业单位自筹、和社会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51.5%、17.6%,比2000年上升了6.1个、0.2个百分点。国有、集体、股份制以及外商投资经济等各类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5年来,全市国有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6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3倍,比重比“九五”时期下降1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335.5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5.4倍,比重比“九五”时期上升24.1个百分点。
    7、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商品房销售态势良好。“十五”期间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良好的宏观形势和环境下,我市房地产开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逐年上升,成为推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一大亮点。“十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338.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7%以上,比“九五”时期高出20.5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上升的同时,商品房销售形势明显好转,住宅空置面积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十五”期间,全市累计竣工商品房建筑面积146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9.9%,其中竣工住宅面积1161平方米,年均增长19.1%;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116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1%,其中商品住宅1019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4%。住房销售率(当年销售商品房面积与当年竣工商品房面积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6.6%上升至2005年59.8%。(撰稿人:居淑萍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