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十五”回眸统计系列分析----农民收支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收入增长步入上升通道  生活质量凸显富民进程
    “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我市农村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惠农措施落实到位,收入增速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其力度之大、频率之高、规定之细为多年来所少有,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九五”期间明显加快。据市农调队对全市510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农民纯收入预计达6900元,相当于2000年的1.6倍,5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比“九五”期间高出3.8个百分点。
    1、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十五”以来,我市完成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拉开了特大城市建设框架,至2004年底,全市非农业人口达159.9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59.2%,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为我市城郊地区农民从事交通运输、贸易餐饮等社会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农民来自工业及传统农业之外的收入日益增多,经营性收入扭转了“九五”时期持续下降的局面,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三产收入为595元,比2000年增加180元,年均增长9.4%。预计2005年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达200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0.9%,年均增长速度达2.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还使得城镇周围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等得到迅速增值,部分区位条件较好的乡镇分配给农民的股息和红利也明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超常规增长也因此成为“十五”期间的一大亮点。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260元,相当于2000年的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7.5%。
    2、工业反哺特点明显,工资性收入占据主导地位。“十五”期间,我市农村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农村工业企业达3.7万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79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倍和1.2倍。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宽广的就业平台,许多农民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始进厂务工。“十五”前4年,全市共转移农业劳动力16.9万人,农村非农行业人员比重由“九五”期末的60.3%上升到72.7%,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民从企业中获得的报酬也不断增多,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其主导地位和拉动作用日益明显。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工薪收入将达442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79.0%,年均递增12.4%;工薪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64.1%,比“九五”期末提高8.3个百分点。
    3、支农政策成效明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仅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增收致富,而且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不断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农民税收负担比“九五”时期明显减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净收入。到2004年为止,我市农村已基本实现合同内农业税收零负担,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为12.7元,不到2000年的一成,减负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广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切实贯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各项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以退休养老金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预计达220元,5年来年均增幅达13.0%,其中人均退休养老金达186元,相当于2000年的3.3倍。
    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我市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普遍增强,消费欲望得到进一步释放。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5609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365元,年均增长幅度达11.6%,高于同期农民收入增幅2.4个百分点。在生活消费支出迅速增长的同时,农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变化。
    1、食品消费支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预计2232元,比2000年增加835元,年均增长9.8%。“十五”前4年,农民主食消费年均增长10.6%,副食消费年均增长5.7%,其他食品消费年均增长14.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外饮食明显增加,2004年人均消费达 246元,比2000年增长83.8%;在外饮食消费在食品支出中所占比重为12.2%,比“九五”期末提高了2.6个百分点。随着从事农村传统种养殖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民食品消费中自给自足的比重逐步降低,现金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我市农民用于食品消费的现金支出达1465元,比2000年增长52.8%,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为72.7%,比2000年上升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继续稳步下降,预计2005年为39.8%,比“九五”期末下降3.3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更加看重质量与档次。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71.7元,比2000年增长51.0%,预计今年农民衣着消费将达350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70元,年均增长14.2%。农民衣着消费习惯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购买衣料加工服装的习惯已经为大多数年轻农民所淘汰,成衣消费比重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市区大商场购买时尚、品牌服装更是屡见不鲜。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农民购买服装人均支出达196元,比2000年增加94元,年均增长17.9%,而农民人均购买衣着材料和衣着加工费合计只有4.9元,不到2000年的一半。
    3、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药品价格的上涨,我市农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花费显著上升,2002年一度达到最高峰,人均支出高达290元。之后数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健全以及平价药店的逐步普及,农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幅度略有回落,但仍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预计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404元,比2000年增加了225元,年均增长幅度达17.7%,其中医疗卫生用品支出与医疗保健服务费用支出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14%和25%左右。
    4、交通和通讯类消费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十五”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快速走入平常百姓家,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还拥有了小汽车,农村居民在出行更为方便快捷的同时,交通费用支出也保持了高速增长。预计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为65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9.7%,其中人均用于购买交通工具的支出在300元以上,年均增幅超过35%。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已经在农民家庭得到广泛普及,手机、小灵通等通讯产品进入了大多数农民家庭,农民用于购置通讯工具、通讯服务消费的支出大幅增加。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购买通讯工具的支出达49元,相当于2000年的4.6倍,年均增长46.3%;人均通讯费用为161元,比2000年增加68元,年均增长14.7%。
    5、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稳步扩大。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多,文教娱乐支出逐年攀升。预计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达737元,比2000年增加356元,年均增长14.1%,其中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6%;学杂费支出年均增长4.3%。农民精神文化与文教娱乐消费更为丰富多彩,电脑软件、音像制品、鲜花、旅游等时尚消费也在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逐步兴起。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达40元,相当于2000年的3.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4%。
    6、居住消费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与“十五”时期城市房价涨势惊人、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大幅上涨有所不同的是,农民用于住房消费的支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住房消费预计为782元,比2000年增加205元,年均增长6.3%。农民家庭对住房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居住面积的宽敞,而是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和质量,用于住房装修的开支比“九五”时期明显增加。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购买装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达193元,相当于2000年的3倍,年均增幅达31.2%。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提高,农民在用电、用水方面的费用相应增加,2004年,农民人均水电费支出为119元,比2000年增加49元,年均增长14.2%;人均生活用燃料费支出71元,年均增长7.5%。
    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小康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标准衡量,“十五”期间,我市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开始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农民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吃”讲营养、“穿”讲品牌、“住”讲舒适、“行”讲方便的观念为大多数农民家庭所接受,全市农村正朝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1、饮食结构日趋多元化。农民对食品消费更加讲究营养和合理搭配,家庭餐桌日渐丰盛,粮食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副食品消费量明显上升。2004年,农民家庭人均粮食消费量为226公斤,比2000年下降5.8%;人均蔬菜及菜制品消费量为173公斤,比2000年增长13.9%;人均奶及奶制品消费量为6公斤,相当于2000年的9.5倍;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1公斤,比2000年增长30.6%。人均肉禽及制品消费量基本与“九五”基本持平,但人均猪肉消费量由20.6公斤下降为18.2公斤,人均家禽消费量则由5.8公斤上升为7.6公斤。
    2、居住条件日趋舒适化。“十五”期间,我市加大推进“三个”集中力度,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安置小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截止2004年末,我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7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7平方米,其中楼房比重达90.8%,比2000年提高0.7个百分点;钢筋混凝土结构占56.0%,比2000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全市有95.6%的农户使用上了自来水或深井水,有72.4%的农村住房带有水冲式厕所,有41.9%的农户安装了空调、暖气等家用设备,有59.7%的农户使用液化气,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25.6个、6.4个、29.9个、24.7个百分点。
    3、生活用品日趋现代化。“十五”时期,我市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普及了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电话等常用生活用品,摩托车、手机、抽油烟机、微波炉、热水器、影碟机、空调器等耐用消费品也开始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脑、音响设备、电动自行车、MP3、数码相机等一批高档消费品和时尚用品受到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家庭的欢迎,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还购置了生活用车。截止2005年底,我市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小汽车1.2辆,比2000年增长3倍。这些生活用品给我市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
    4、家庭财产日趋丰厚化。“十五”期间是我市农村居民家庭资产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农民家底日益殷实。调查显示,农村家庭人均住房价值由2000年的12637元增加到24751元,年均增幅达14.4%。预计到2005年底,我市农民人均金融资产将达7970元,相当于2000年的2.7倍,其中人均手存现金2224元,相当于2000年的2倍;人均银行存款5735元,相当于2000年的3.3倍。
                                      (撰稿人:罗志勇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