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农民收入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支农政策成效显著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04年,我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在上年小幅回升的基础上实现较快速度的增长,增长幅度创出了199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据市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市41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35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在全省13个辖市中与苏州并列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点
    1、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数的增加,促进了我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48元,比上年增长9.9%,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61.7%。其中农民从本地域劳动所得到的工薪收入为2572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534元,比上年增长6.3%;农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为742元,比上年增长12.0%。
    2、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显著增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2036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经营收入为1185元,比上年增长25.4%;第二产业人均经营收入为365元,比上年增长21.6%;第三产业人均经营收入为485元,比上年增长6.1%。
    3、农民财产及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市农民来自征地、拆迁补贴、房屋出租以及退休金等方面的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2004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42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人均租金收入39元,比上年增长61.0%;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10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人均退休金180元,比上年增长51.8%。
    4、实物性纯收入增长明显快于现金收入。受基本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拉动,我市农民自给自足的实物性纯收入增势强劲,明显高于现金纯收入的增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5711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实物性纯收入达524元,比上年增长45.2%,增幅高于现金收入35.1个百分点,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5%上升到8.4%。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对纯农户收入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也使反映居民贫富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全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14,比上年下降0.013;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户数比例也由上年的58.5%下降为54.9%。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分析
    2004年,我市农民收入之所以实现多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支农力度前所未有。2004年,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我市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常州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等多个文件,对“三农”支持的力度日趋增强,如在全市实行农业税减免,全面落实农业3项补贴,两项合计使农民人均增收约70元。与此同时,我市还提高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前完成了农村草危房改造、改水、农村公路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和税费改革等五件实事,种种利民政策使农民增强了信心,得到了实惠。
    2、农业生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2004年,政策好、气候好、市场好三大因素使我市农民收入一举摆脱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农业生产呈现单产、总产、效益全面增长的良好局面。一是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特别是农业基本用田的保护力度,我市粮食种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顺利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农业生产出现少有的好天气,农作物虫害防治及时到位,农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三是农作物价格大幅上涨, 谷物的收购价平均每担比去年提高15至20元不等,种粮收益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约150元。
    3、农村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村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企业素质不断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收入结构,农民家庭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呈逐年增加趋势。2004年,我市农村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实现利润79.0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2002元,比上年增长12.2%。
    4、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继续加快。2004年,我市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各地纷纷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培训,政府买单”,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从事非农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非农收入比重节节攀升。据测算,目前我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已经占到农民总人数的67.8%,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过93%,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地方特色畜禽、时令水果等五大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去年,我市再次成功举办了常州优势农产品上海专销会,一批品牌农产品顺利打入上海各大超市,“好太太”、“尊龙”、“喜临门”等一批品牌农产品畅销上海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1510”工程进展顺利,22家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的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18.2万户,农户从中获得的总收入达到3.8亿元。
    三、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几点思考
    虽然最近3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幅每年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量接近700元,但应当看到,农村产业层次低、经营成本高、种植效益差等影响农民增收的矛盾依然存在,未来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结合我市现有经济条件,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进一步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
    1、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市人均收入低于2000元的低收入户约有3.6万户,占农民总户数的4.6%,尽管比例不高,但贫困原因比较复杂,脱贫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保障能力相对较弱,覆盖范围也明显偏小,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医保,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不仅是农村弱势群体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市尚未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素质较低,在接受外界信息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可转移领域相对狭窄,难以与安徽、四川、苏北等外来民工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引导农民灵活就业。
    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去年农业增收可谓人努力,天帮忙,但信息滞后、资金投入短少、高素质劳动力稀缺、驾驭市场能力低下,使农民整体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依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较大。尽管江苏晨风集团、金坛肠衣厂、江苏正昌油厂、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必须加大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带动力度和范围,加快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让龙头企业与农民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4、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实验区、高科技园区、综合开发区等基础设施和软硬环境建设,有计划地吸引国外的大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外向型企业与新兴产业企业投资;要在扩大优良种苗引进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农牧业栽培、饲养、管理实用技术和机械设备,通过引资带动引技术、引设备、引市场,形成产业化经营;要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学习有关农业组织化、企业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指导与推动农业管理走向现代化。(撰稿人:罗志勇  核稿人:杨  珏)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