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抓机遇跃升高平台   谋发展再创新辉煌
            ——200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率先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跃上新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特点,城市综合实力攀登新高峰,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使“十五”开局以来国民经济稳步上行的良好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全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
    2003年,在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全面增长的良好宏观环境下,我市国民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阶段的特征更趋明显,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市场内生机制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三高”发展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创“九五”以来最好水平,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工业经济主导作用更为突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内生性不断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延续“十五”以来逐步抬升的发展态势,全年在较高增长平台上形成了高开高走的运行轨迹。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5%,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成为199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在省内13个辖市中,我市GDP总量继续列第6位,但与第4位南通、第5位徐州的差距分别由上年的126.7亿元和30.8亿元缩小为106.5亿元和5.5亿元。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全市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总量在上年突破百亿大关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达到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5.1%,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衡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核心指标,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今年又实现新的突破,初步测算达到266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3150美元。
    2、产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主导更趋明朗。2003年,我市继续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趋稳固。全年完成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47.3亿元、519.1 亿元和33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增长2.7%、16.5%和13.3%,三次产业比重结构由上年的6.4:56.8:36.8调整为5.2:57.7:37.1,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比上年高出1.2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业经济表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6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5%,高于GDP增速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5.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虽然春季爆发的“非典”疫情对交通旅游、商贸餐饮等行业构成一定的冲击,但没有改变全年第三产业整体向好的基本趋势及增长格局,第三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37.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3、三大需求全面提速,投资拉动作用明显。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社会消费需求稳步提升,外贸出口增势良好,三大需求呈现同向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6.6亿元,同比增长78.6%,增幅比上年提高47.5个百分点,投资总量超过了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总和。特别是在多项工业大项目推动下,工业投资整体规模迅速扩张,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50.8亿元,同比增长102.9%,增幅比上年加快53.8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继续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汽车、通讯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7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在美元贬值、出口退税政策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全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实现了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两大历史性跨越,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2.5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其中进口17.2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增速比上年加快17.4个百分点;出口35.3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增速比上年加快13.8个百分点。
    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一年来,全市上下继续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确立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的全方位招商引资新理念,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533个,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同比增长68.2%;实际到帐外资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4%。外商投资呈现项目总体规模明显扩大、外资控股比例上升、平均经营年限延长的良好格局,全年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144个,比上年增加68个;协议外资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外贸依存度达到48.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对外经济协作和交流继续扩大,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16189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完成外经营业额12371万美元,同比增长25.8%。
    5、混合经济发展良好,多元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市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比翼齐飞的多元经济发展新格局,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正日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20.8亿元、223.8亿元和322.2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47.2%、14.7%和21.1%。个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并实现个体工商户突破10万户、私营企业突破3万户、注册资金突破30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60万人等重大突破,全年完成个私工业总产值9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1%,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42.9%,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个私商贸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在全市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达57.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6、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据市城调队对市区300户城镇居民家庭、农调队对全市410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7元,比上年增长13.8%,人均消费支出达8944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50元,比上年增长8.0%。全市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657.9亿元,同比增长22.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改造、老小区整治力度的加大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我市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支出达2448元,比上年增长3.4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比上年提高14.4 %。居民消费价格也在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涨升的拉动下,走出了较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出现小幅上扬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增长2.8%、5.5%和3.7%。
    7、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3年是我市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市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强力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列入全市改制重点考核目标的41户工业企业、17户非工企业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组建成立了交通产业集团、城建投资集团、工业投资公司等资产经营公司,为资本运作和经营城市提供了新的载体;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已有24户完成改制转企,11户进入改制程序,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成功阻击“非典”疫情的同时,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一期工程顺利结束,1.4万名新生按期入驻大学城。
    8、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环境整治成效明显。2003年是我市实施城市建设三年纲要、全面启动特大城市建设的第一年。我市以建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绿色常州、生态常州,全年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重点建设了一批对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的道路交通工程、环境美化工程、公用设施工程及旧城改造项目,项目数、投资额、工程量均创出城建史上的新高。全市先后实施了市河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绿化建设、城市清洁美化、入湖河道整治、绿色文明社区等“创模”八大工程,规划建设了芦墅公园敞开、东坡公园扩建、园艺博览园、南市河滨河绿地、五星绿地等一批规模较大的绿化工程,建成了西环二路、青洋路、勤业西路等一批城市外围道路,完成了火车站综合整治和魏村水厂一期、戚区污水处理一期等公共设施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国家级考核。良好的环境质量、优美的城市面貌,大大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在较高层次上得到了更加协调的发展。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态势良好,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迅速启动、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外商资本的不断流入、制度环境的逐步优化等一系列积极因素,使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更趋扎实。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蕴藏着隐忧,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1、城乡差异继续扩大,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虽然2003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但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5年前的1.66:1上升为2.04:1。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据市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约有57%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收入比例由上年的7.5:1扩大到11:1,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05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37元,处于入不敷出状况。在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中,食品、衣着、居住等刚性支出占同期家庭收入的9成以上。
    2、劳动保障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但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全市城镇失业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面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高校扩招毕业生进入就业期、城镇单位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减弱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城镇劳动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虽然我市劳动保障制度渐趋健全,已经初步建立起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劳动保障基本框架,但社会保障支付压力在逐步加大,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待摸索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3、民资投向相对集中,潜在风险不容忽视。2003年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增长、民间投资快速启动的一年,投资总量规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受各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拉动,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良好的获利效应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的加速进入,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总量列前10位的项目中,钢铁项目达3个,总投资达22.5亿元;水泥项目达2个,总投资达15.8亿元,钢铁、水泥项目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市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20%。由于一些民间投资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较低,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国家适度控制投资热、房地产开发热等有关政策逐步到位的情况下,钢铁、水泥等行业高速增长势头将会受到遏制,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004年经济运行趋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2004年是充满机会和希望的一年,也是经济积极发展的一年。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动力,消费结构的逐步提升,为经济增长拓展了新的空间,我市国民经济仍将处于稳定的上升阶段,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有利因素:从国际经济环境分析,国际三大经济体形势继续向好,2003年3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了8.2%,创出近20年来的最高增长记录,其强劲复苏有望对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发挥火车头作用。欧盟经济低迷的状况有所改善,日本经济在经历10年低迷后也出现了转机,多种有利因素支持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进入温和复苏阶段;从国内经济环境分析,2004年,我国将实施“稳定政策,适度调整”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有一定的从紧迹象,但培育和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本政策取向没有改变,特别是在连续多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关键产业增长的态势已经确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趋于巩固和稳定,国内经济形势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微观经济环境分析,目前,我市经济运行正处于上升周期,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加快发展,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强力推进,社会消费、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在连续数年大投入、大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明显增多,这些都为未来经济景气的提升积聚了强劲的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增长基础。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意识得以进一步确立,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也为全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制约因素:虽然国际经济形势继续复苏,但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日本等出于大选及转嫁国内危机的需要,正在强化贸易保护政策,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日渐增多,将对明年我市扩大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对我市外贸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出口退税比例下降,一些原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出口商品有可能放弃出口,一些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一些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短期内将面临较大困难,而出口退税增量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担后,也将加大地方财政支付压力。与此同时,进入2004年,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紧张矛盾仍十分突出,对我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十分不利;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棉花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相对低位,将使我市“两头在外”工业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加剧企业的经营困难。特别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局部经济过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适当控制货币信贷的投入,这一调控措施的实施,将可能导致我市部分行业生产建设资金出现较大缺口,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构成明显制约。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经济运行环境仍然偏暖,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为此,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加速实现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的市场化,加速建立文明、有序、高效的服务体系,为各种所有制经济营造开放公正、平等法治、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环境竞争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的流入;要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努力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尽最大可能化解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力争在引进重大引资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持续快速增长;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发挥“二三一”产业优势,巩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强化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释放私营个体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实力;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利益,把解决就业、失业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就业弹性系数较高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和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校对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