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与时俱进快发展   富民强市创辉煌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2002年是我国在WTO国际规则标准下运行的第一年,世界经济仍未摆脱衰退的阴影,经济全球化步伐有所放慢,国际贸易和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努力克服前进途中的各种困难,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向好趋势。主要表现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大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向型经济成效明显,成为“九五”以来发展势头最猛、经济增长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一年。

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2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速度加快、波幅缩小、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性运行格局。经济领域出现诸多亮点,在外需增长相对平缓的情况下,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特征更趋明显,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势强劲,不仅有力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积聚了后劲。

一、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世纪第二年,我市国民经济延续开局之年的良好势头,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走出了不同于上年的高开高走运行轨迹,表明经济增长的基础有所增强,内在扩张动力逐步提高。一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大。据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6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9.5亿元、430.8亿元和2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3.4%和12.3%;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13个辖市中仍排在第6位,但与第4(南通)、第5位(徐州)的差距分别比上年缩小了6.7亿元和8.2亿元。二是人均GDP跃上新的台阶。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以及人均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则是反映地区经济结构优劣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指标。2002年,我市的这两项指标均取得重大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260元,比上年增加2556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2690美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3.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这是继2000年突破10%大关后又一次新的突破。三是工业效益大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工业经济效益快速良好的增长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实现利润45.9亿元,比上年增长46.9%,这是继1999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连续第4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与1998年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了1.4倍,工业利润增长了4.6倍。

二、非公经济势头良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产业结构层次得到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日臻完善。一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2年是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的一年,三次产业比重结构由上年的7.0:56.6:36.4调整为6.5:56.7:36.8,工业经济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0.7%;第三产业呈现比重与贡献份额双双提升的良好势头,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3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4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比重上升。我市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地方财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3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1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个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个私工业总产值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27.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个私商贸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全市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达54.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三产方兴未艾。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邮电通讯、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娱乐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2002年,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7亿元、25.6亿元和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4%、10.5%和35.9%,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7.4 %、9.1%和8.9%,分别比上年提高0.7个、0.6个和1.4个百分点。

三、内需拉动作用突出,生产供给能力扩大。在全市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明显改善,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供给基础不断改善,整体运行效率稳步提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上升。与上年高开低走态势截然不同的是,2002年,我市工业经济始终维持高位运行,增长速度稳步攀升,是近年来工业发展形势最好的一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企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上年的2185家增加到2477家,户均产值由上年的4584万元上升到4711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由上年的156家增加到189家,实现利税超亿元企业(集团)则由上年的12家上升到15家。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2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工业投入增势明显、民间投资力度加大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增幅创1994年以来新高,比前五年平均增速提高23.5个百分点。在各类投资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工业完成投资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41.2%。个私经济全年完成投资31.1亿元,比上年增长40.7%。三是消费市场逐步升温。生产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稳定发展。2002年,我市继续加大市场促销力度,着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在住房、汽车等新兴消费热点的带动下,消费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转旺迹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四、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年来,我市充分把握入世机遇,大力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均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品出口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63家,合同利用外资(原口径)25.7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原口径)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22%和58.2%,创造了我市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历史新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创下单个项目合同外资亿美元新高以后,今年外资大项目更是增势喜人,全年新批亿元以上项目76个,合同外资总额12.2亿美元,分别是去年的2.2倍和2.3倍,其中,常州联新半导体有限公司总投资达3亿美元,再创我市单个项目引资新纪录。二是外贸出口平稳运行。2002年是我市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的一年,受出口结构、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工业品出口呈明显的高开低走态势,增长速度由年初的40%左右逐月回落,上半年仅为14.0%,下半年虽然有所回升,但回升速度比较缓慢。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进口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出口2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7%。外贸依存度继续呈上升趋势,由上年的40.1%提高到42.8%。三是外经合作又创新高。相对于外资的强势和外贸的平稳而言,外经合作表现出快速稳定的运行态势。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完成外经营业额98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年末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项目派出在外人数达5013人,比上年末净增468人。

五、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健康有序。一年来,全市财税金融部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加快内部改革和工作创新,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和信贷投放结构,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财政形势积极向好。财政收入呈现增速逐月攀升势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增幅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并创1994年以来新高。各地区财政形势均乐观向好,全年市区完成财政收入8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武进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达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9%;金坛、溧阳分别完成财政收入7.5亿元和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36.7%。地方级收入增长速度继续快于中央级收入,全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60.4%,快于中央级收入45.9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各级金融机构切实改进金融服务水平,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金融业务获得了较快发展。截止200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904.7亿元,比年初增加174.6亿元;贷款余额达559.9亿元,比年初增加114.9亿元,存、贷款增量均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个人消费成为金融扶持的主要对象,全年新增工业类贷款78.6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8.5%;新增基本建设和建筑业贷款13亿元,同比多增3.8亿元;新增个人消费贷款27.7亿元,同比多增12.1亿元。

六、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明显改善,城镇居民货币收入稳定增长,并呈现出收入增幅明显高于支出增幅的趋势。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原口径)10759元,比上年增长14.4%,增速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138元,同口径相比增长6.5%,增幅与上年持平。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止200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9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3亿元,增长21.2 %,增幅及增量创近4年来新高。二是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6.9%下降为36.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3.9%下降为40.2%,步入更加宽裕的小康。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消费型支出比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用于居住、医疗、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型、休闲型费用则呈稳定上升趋势。家用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速度大大加快,截止2002年末,全市私家车拥有量已达29521辆,比上年末增长43.1%。三是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5%,比上年下降1.5个点。八大类价格指数“升少降多”,仅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价格比上年提高0.3%和0.7%,其余商品及服务价格均处于下降状态。在价格水平下降的六大类商品中,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均比上年下降2.5%,食品类、交通和通讯类、衣着类分别比上年下降2.2%、1.8%和0.5%。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创近年来新高,但一些中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缺陷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主要表现为:

——部分市属工业企业活力偏弱、速度偏低。尽管近年来市属工业系统加大了招商引资和改革改制的力度,纯国有、集体企业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但相对于辖市、区而言,市属工业体制陈旧、历史包袱沉重、机制转换不够到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新经济增长点缺少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改制企业尚未走出痛苦的磨合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依然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机制和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02年,六大工业系统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7.6%,三项指标增速分别低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15个、18个和18.4个百分点。在全市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亏损额、亏损面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全年纯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6%,销售收入比上年下降10.5%,实现利税比上年下降17.2%。

——外贸出口走势疲软、回升乏力。今年是加入WTO的第一年,入世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正向效应有所显现,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疲软和需求不振,使价廉物美的国产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国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22.3%,全省外贸出口增幅达到33.3%,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我市却由于出口品种相对单一,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导致外贸出口过多地依赖于日本市场的表现,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外贸出口强势增长的情况下,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疲态。尽管各外贸出口骨干企业积极致力于出口品种、市场结构的调整,大力开拓欧美市场,但短期内收效还不甚明显。全年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22.7%,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0.6个百分点,低于苏南五市平均增幅22.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应对WTO挑战、接受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信心不足。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继续维持在100以下运行,并双双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5%,比上年下降1.5个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4%,比上年下降1.6个点,表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弱,企业效益增长的空间继续降低。尽管居民收入维持较高增速,但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各阶层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够乐观等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改革,又使居民的支出预期居高不下,因此,居民消费信心受到明显限制,消费行为进一步趋于谨慎。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73元,同比仅增长5.9%,较上年下降5.5个百分点,低于收入增幅8.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9元,同比仅增长3.8%,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低于收入增幅2.7个百分点。

2003年经济运行趋势的判断和预测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政治经济领域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之年,也是大力推进和全面实施“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市经济运行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潜伏着一些不利因素。要保持国民经济在新的一年里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就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充分把握新世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快改革、加大投入、加速发展,以确保常州经济在全省发展大局以及苏南板块应有的位置。

——从国际经济环境分析,温和复苏的趋势已经形成,新一轮经济扩张即将来临。我市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是决定和影响我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经济专家分析,世界经济在经历2001年的温和衰退、2002年的缓慢复苏后,2003年有望迎来相对稳定的发展,并进入新一轮温和扩张期。近日出版的《瞭望周刊》撰文指出,在明年的经济发展中,美国仍将发挥经济引擎的作用,亚洲则将在中国的带动下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极”,中、印、俄经济将先后崛起,一条新的增长带正在形成。特别是国际资本流动有望再次加快,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恢复快速增长。这些将有利于外贸出口及利用外资的增长,带动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分析,稳中有进的格局比较明朗,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2003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年份。首先,“十六大”胜利召开,将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新一届政府将以更大的力度积极推动各项改革的深化,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为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一切将有利于经济运行延续上年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使自主增长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增长;其次,入世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上海申博成功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国际产业和资本将继续加速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有望保持较高增长。再次,汽车、旅游、住房等新兴消费热点正在逐步形成,在政策的刺激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有望进入快速稳定增长轨道,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体现。

——从微观层面分析,加快发展的动力比较充足,新一轮经济腾飞的基础更加扎实。去年我市经济运行中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点,为2003年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民经济有望继续维持近两年健康、快速、协调的增长态势。首先,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2年增速更是超过30%,在省内名列前茅,一些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年内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达到31个,后续项目形势喜人,如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燃气发电机组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的真空制盐项目等均已正式立项,将使常州经济发展中增长点更多、后劲更足、潜力更大;其次,近两年我市加大外向型经济工作力度,招商引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外资大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增势喜人,不仅为未来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奠定了基础,更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蓄势,我市工业品出口总体形势将有所好转,纺织、服装、机电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前景看好,外贸出口贡献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总体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内在活力和增长基础将进一步增强,稳定性和协调性有望进一步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超过12%。

                                         (校对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