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5-03-12  来源: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14年,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复杂局面,常州市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305.2亿元,增长11.4%。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04423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6999美元。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348.4亿元,增长6.5%。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68.6亿元,增长3.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0亿元,增长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9亿元,增长7.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2.6亿元,增长24.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9.8亿元,增长15.7%。

    民营经济平稳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0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总额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部税收总额增速1.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服务业比重由上年的41.6%提升至43.4%,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138.7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37.4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64.7亿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亿元,增长15.1%。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小麦、油菜单产双超历史,水稻单产达641公斤,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据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为79.8分,排名全省第3位,较上年提升1位。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8.8万亩,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6.4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主食加工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1个,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为历年最多。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4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2.16

-1.4

油料总产量

万吨

4.17

-2.1

肉类产量

万吨

15.72

0.2

#禽肉产量

万吨

8.18

3.8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8.68

0.8

禽蛋产量

万吨

3.31

-1.9

茶叶产量

2819

-3.8

水果产量

万吨

13.66

15.7

牛奶产量

万吨

2.07

-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基本平稳。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列统工业企业4046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76.9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税992.9亿元、利润60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17.9%。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七大行业中,化工、建材、电子、机械行业增长较快,全年分别完成产值1696.9亿元、375.9亿元、627.1亿元、4544.3亿元,分别增长16.9%、16.2%、11.4%、10.7%;生物医药、冶金和纺织服装行业分别完成产值259.7亿元、2038.2亿元、912.7亿元,分别增长9.2%、5.5%、5.4%。

    十大产业链加快发展。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生产效益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3520.2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9.9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1个和3.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48.4亿元、利润222.7亿元,均增长19.4%,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个和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14年

比上年增长%

太阳能电池

兆 瓦

5799.2

32.5

变压器

兆伏安

142738.9

-5.2

减速机

万 台

92.1

34.8

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

对千米

122592

73.3

电力电缆

万千米

223.3

414.3

牛仔布

万 米

4166

-13.6

服装

万 件

43113.5

3.7

水泥

万 吨

2689

0.8

生铁

万 吨

1133.5

3.5

粗钢

万 吨

1285.8

1.9

钢材

万 吨

1689.3

9.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52

-3.9

化学药品原药

15425.2

32.9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施工面积10747.9万平方米,增长6.1%;竣工面积3811.3万平方米,增长8.1%。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工业投资1680.2亿元,增长11.1%;服务业投资1621.5亿元,增长22.1%。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1.5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3579个,比上年增加44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4个,比上年增加43个;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1761.0亿元,增长18.6%,增幅高于全市投资2.5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9.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2亿元,增长13.1%。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是拉动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实现零售额1658.7亿元,增长13.7%,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0.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和131.3亿元,增长2.9%和5.9%。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实现零售额1046.0亿元,增长14.7%,从商品类别看,文化、体育和娱乐类消费快速增长,全年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7.1亿元,体育及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4.0亿元,分别增长42.0%、38.8%。

    六、开放型经济

    出口贸易小幅回升。2014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8.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出口213.8亿美元,增长5%,增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从出口国别看,对美国、欧盟出口呈现复苏态势,全年对美国出口46.0亿美元,增长14.9%,对欧盟出口36.2亿美元,增长5.6%,增幅分别较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出口31.9亿美元,增长26.4%。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重大外资项目取得突破,全年新增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49个,其中超5亿美元项目4个。引进了常高新健亚胰岛素项目、博纳高性能材料项目、威翔航空科技项目、武进区龙王生物科技香精香料项目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增资势头强劲,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增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个。全年新增1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新增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家外资功能性机构。

    对外合作不断加强。全年境外投资项目6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3.2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额1.5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2.7亿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额1.5亿美元。

    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3亿元,完成工业投入1176.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2.7亿元。全年实际到账外资26.3亿美元,新批协议注册外资25.6亿美元,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4个。

    对外交往更趋活跃。全年接待邀请外宾177批、1151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外宾6批、108人次。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32批、202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5批、205人次,外国记者1批、1人次。2014年与德国埃森市、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市缔结友城获得全国友协批准,并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市、丹麦兰讷斯市正式签署缔结友城协议书,获批友城累计达23个。辖市(区)友城总数累计达15个。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能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8公里。全年营业性客运量8477.8万人,货运量1.3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9%、11.2%。公路客运量67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公路旅客周转量42亿人公里,增长0.6%;公路货运量1.1亿吨,增长12.3%,公路货物周转量112.7亿吨公里,增长12.5%。全年铁路客运量(常州站、戚墅堰站、常州北站)1344.2万人,增长10.4%。常州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全年旅客吞吐量18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9%。常州港货物吞吐量3314万吨,增长8.1%。全市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87.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2.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7.1%。

    通信行业基本平稳。全年通信业务收入53.9亿元,比上年下降3.2%。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14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1.3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142.1万户,4G用户突破6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159.4万户,增长13.7%,其中宽带网用户149.0万户,增长14.3%。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旅游产业发展加快。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4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分别增长14.8%和13.0%。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5001.4万人次,增长12.7%,其中国内游客4989.3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12万人次,分别增长12.7%和9.5%。环球恐龙城迪诺水镇、儿童乐园、东大门冒险港,环球动漫嬉戏谷嬉戏海,天目湖水公园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一站式旅游网、常州旅游集散中心和常州智慧旅游一期项目建成投运。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区2家,国家4A级旅游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2家,江苏省工业旅游点3家,江苏省自驾游基地6家;旅行社发展到129家,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旅行社100强,2家旅行社进入全省旅行社2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家,四星级酒店24家。

    八、金融业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758.6亿元,比年初新增410.5亿元,增长6.5%;贷款余额4789.7亿元,比年初新增471.4亿元,增长10.9%。全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新增68.3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275.7亿元,与年初相比分别增长2.9%、15.0%。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贷款总额112.4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14.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人民币贷款余额114.2亿元。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截至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65家,其中产险公司28家,寿险公司37家。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寿险89.7亿元,增长13.5%,财产险45.7亿元,增长15.9%。全年保险赔款支出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寿险3.6亿元,增长39%,财产险25.8亿元,增长10.5%。

    证券交易趋于活跃。全市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交易总额97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9.1%。其中,A股交易额7701.4亿元,增长59.4%;B股交易额6.9亿元,下降37%;基金成交额323.1亿元,增长130.6%;债券成交额1748.9亿元,增长824.7%。截至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36家,其中境内22家、境外14家,累计募集资金340亿元。

    九、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完成专利申请37833件,其中发明专利11668件;专利授权1815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9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6家,累计986家;新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1826家,累计8499家;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9%。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29项,争取经费超过5.2亿元。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53项。连续1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7%。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成为中以两国政府共建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科技部人才中心、江苏省科技厅和常州市合作共建了“常州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新建科教城省科技服务示范区、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家省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完善了20家市级重大公共研发机构的建设和提升。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4家,累计建成“两站三中心”1051个。新增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级2家、省级2家、市级14家,新增孵化、加速面积超113.4万平方米,累计达700多万平方米,培育科技企业近5400多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企业营业总收入1529.6亿元,净利润94.6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总投入61.7亿元。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截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44所,在校学生76万人,教职工5.5万人。2013年度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80.33,名列全省第3位。扎实推进以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为主的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实施中小学建设项目44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学前教育有新发展,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戚墅堰区接受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评估。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武进区和戚墅堰区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的评估验收,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超过90.22%。继续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工程,2014年全市本二以上上线率达71.46%,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3个第一批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全市省品牌和特色专业增至37个。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60.94%,连续15年名列全省第一。终身教育突出方便实用,全年创建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镇5个、市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7家、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7家、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基地1家,认定市标准化居民学校82家。教科研成绩突出,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常州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位居各地级市前列。教育服务贴近民心,“常州公开课”现场直接受益人数2万多人次,“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受益学生16000余人次,“心理健康服务”受众人数近6万人次。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年落实政府助学资金2.27亿元,筹措社会爱心助学资金1255万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精品守正出新,电视剧《青果巷》获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中美电影节电视剧“金天使”奖、第30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电视剧类最佳奖”。滑稽戏《全家福》等10部作品获江苏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全市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总数达12部,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文化惠民好戏连台,开展“文明社区天天乐”活动,全市文化团队送文化演出达4272场,广场演出6945场,129支文艺志愿者辅导队到46个社区对5000多名社区居民进行辅导,各辖市区共组建天天乐文艺团队48支。举办“精彩龙城•文化100”大型文化惠民行动,内容涵盖高雅艺术、传统戏曲、非遗展示等20多个门类111项惠民活动,受益群众100多万人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全年接待市民超500万人次,举办艺术展览和培训超过200期。文化保护取得突破,中国大运河(常州段)申遗成功,成为全市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1.02亿元,占GDP比重为5.3%。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位列全省第3位,被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评为文化发展水平先进地区。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82个,拥有总床位23634张,卫生技术人员2.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382人、注册护士11706人,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4人。卫生惠民工作不断推进,市本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60元,比上年提高20%。全市新农合参合率100%,人均筹资标准达到515元;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1%,超出省定标准6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率达51.2%;农村居民在县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率达85.6%。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1%,居民签约率达28.6%,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居民健康档案和就诊信息在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实现了调阅共享。“单独两孩”生育新政有序实施。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拥有体育场地98个,其中体育场26个,体育馆26个,室内外游泳池46个。年内全市承办国际级比赛5项、国家级比赛17项、省级比赛3项。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常州体育代表团在十八届省运会中获得的金牌、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省前列,7名运动员参加青奥会,共获得7枚金牌。群众体育加快发展,“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高水平推进,戚墅堰区全民健身中心和新北区春江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新建和提升308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内涵,在江苏省率先出台《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施办法》(暂行),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截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9.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城镇人口322.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7%。全市户籍总人口36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万人,增长0.7%。其中,男性182.9万人,增长0.6%;女性185.7万人,增长0.9%;60岁以上人口7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达21.2%。户籍人口出生率10.3‰,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扶持创业7289人,带动就业4.0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1万余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全年共组织提供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2万个,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1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6262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689人。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2元,比上年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3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10.8%。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08元,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590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529元,增长9.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9.7平方米。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总指数为102.2,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仅烟酒用品类价格下降2.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居住、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七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4.2、103.6、103.0、102.7、102.1、100.6、100.1。

    住房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新开工保障房22447套,基本建成24018套。自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保障房社会化收储工作以来,大大加快了房源筹集速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不断推进危旧房、城中村、低洼地改造工作,全年实施改造3152户,改造面积56.7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20个住宅小区低洼地改造工作全面完成。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积极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30.5万人、181.5万人、105.2万、110万人、96.9万人,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连续第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水平比上年增长12.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70元。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以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等稳步提高。出台我市贯彻落实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的补充意见,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障碍衔接。

    社会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信息养老的养老体系,全年新增养老床位3447张,总数达到3198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9.9张。新建或改建护理型床位1433张,市区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总床位数的40%。已安装5万户老年人家庭呼叫设备。城乡低保工作扎实推进,市区城乡低保标准和市区低保边缘困难家庭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620元/月和1500元/年,全年发放保障金1.7亿元。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和两级调处中心共调解纠纷15782件,调解成功15731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9.7%。全年发行福利彩票10.6亿元。

    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各级慈善会募集到账资金1.28亿元,发放(支出)各类救助金8770万元,惠及困难对象7.29万人次。其中市慈善总会(含4分会)募集4046万元,发放1812万元,救助困难对象2.59万人次。在第三届中国慈善城市评比活动中,常州、金坛、溧阳全部入选中国慈善城市百强名单,其中常州市再次获七星级(最高)荣誉称号。

    十一、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常溧高速公路、122省道、238省道常州段、金武路、延政路西延等工程加快实施,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青洋路高架北延、沪蓉高速青龙互通建成通车,桃园路、新堂北路、河海东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竣工投用。水利工程建设稳步实施,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3条中小河流整治工程进展良好。中心城区和溧阳市溧城镇防洪大包围工程建成投运。圩堤达标等农村水利建设顺利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无线综合覆盖率达98%,覆盖全市的4G通信网络已全面建成。

    公交服务不断完善。截至年底,全市公交线路268条。开通“定制公交”线路,新能源公交线路正式投运。全市公交营运车辆2978辆,营运出租汽车3680辆。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8.7%,镇村公交开通率100%。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9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2.4亿千瓦时,下降13.3%。年底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供气气化率100%,年底城市路灯总数19.2万盏,比上年末增长5.3%。全市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综合处理站共63座,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05.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5%。

    十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7957.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034.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8.7%;市区人均公园绿地13.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97%。生态绿城建设不断推进,完成176个生态保护项目,增绿17272亩;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武进高新区和武进经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新增5个国家级生态镇,30个省级生态村。

    治污减排扎实推进。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完成52家火(热)电、水泥、钢铁、铁合金、轧钢企业提标改造,594台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或淘汰,42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市新增污水管网158公里。完成6个小流域及35条小支浜综合整治,对22条河道实施清淤。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45%、4.5%、4.7%、15.2%。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23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3.8%。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实际引用请以统计年鉴为准。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