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武进区立足城乡一体化 以城带乡文明共享
发布日期:2018-06-05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在常州实现全域文明的今天,来到武进,细细品味,我们总能品味出武进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的自身特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武进样板”,乡镇街区提升中的“武进做法”,各级好人榜上的“武进板块”,公益社会组织孵化的“武进模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武进品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进用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阐释着城乡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以亲情、乡情为纽带,丰富田园内涵,打造农村文明特色样板

  走进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就能立刻感受到这里不一样的民风。

 

岑村村充分利用村主干道、入口、公共服务中心、村民集中居住区等布置文明宣传标语、村规民约宣传栏等,民风建设的成效在点滴中积累和扩散。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民风建设一直是我们岑村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我们充分利用村主干道、入口、公共服务中心、村民集中居住区等布置文明宣传标语、村规民约宣传栏等,在我们村,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覆盖面积达1800平方米。现在我们也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核心价值观。”岑村村主任蒋燕峰向记者介绍,民风建设的成效是在潜移默化中显现出来的,乡村内涵也是在点滴中积累起来的。

  在岑村村圻庄街村民小组,有个“圻庄街关爱基金”,这是在村委牵头下创建的一个公益基金,筹集的关爱基金全部用于资助圻庄街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等。“这样的村民小组公益基金的创建,其实是得益于2013年村委倡仪的‘同心共建’光彩行动,我们村上有个关爱群众机制,村里每年为60岁以上党员赠订一份报纸,年终发放200元春节慰问金;每年向全村40余户困难家庭和失独家庭送去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从2010年起村里还每年对“三好学生”以及考取大学的本科生发放奖励金。”蒋燕峰说,他们是以亲情、乡情为纽带,培育村民的公益理念,打造文明家园。

  在蒋燕峰看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把岑村建设成真正的和谐、平安、文明之村。

  据悉,武进区通过全区统一标准的绘乡景、颂乡贤、展乡韵、塑乡风等工作做法,“树”文明、“传”文明、“植”文明、“育”文明,实现了全域文明一体推进,有奖有补一体保障,有效整合一体打造。记者了解到,武进区现有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2个,江苏省最美乡村1个,省级文明村16个。

  立体化改造城市道路,展现乡镇“硬环境”和“软实力”

  大通西路是牛塘镇的主干道,它的变化和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着牛塘镇为乡镇街区提升所作的努力。

 

如今的大通西路彰显着牛塘的“和美家”文化,展现了当地“硬环境”和“软实力”。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总是向环境好的地方集聚。城市环境看似是面子工程,但实质是城市‘硬环境’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牛塘镇宣传委员翁路英介绍,大通西路改造于2017年3月初开工,9月中旬完工,改造路段全长905米,主要工程内容为路段下挖新建、加铺路面沥青砼、道路安保设施完善、路域环境整治等。

  如今,经过立面出新改造的大通西路已经一改往日的景象,整条路沿街被打造为新中式风格,别有一番风味。“改造工程中还包含着文化氛围的重新打造,我们启动了大通西路文化墙工程,在沿街墙面张贴家风家训、乡风乡贤、牛塘好人、文化故事等系列文化展板,绘制水墨画墙绘,打造特色江南小镇风格。”翁路英说。

  沿着大通西路周边小道走一走,淡雅的墙绘隐藏在闹市道路两边,每家门前内容各异的家风家训展板,彰显着牛塘的“和美家”文化,透着牛塘镇特有的“小精致”。

  大通西路改造后,交通畅通度、环境优美度都让周边居民连连点赞。翁路英说:“城市道路的改造看起来是一个建设工程,其实这其中也蕴含着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内化文明风尚方面的工作。我们正是通过优化乡镇环境,由内而外地提升乡镇文明程度。”

  大通西路的成功改造,不仅收获了老百姓的口碑,也为牛塘镇今后的街区提升工作提供了样板。“我们每年都会排出几条农路、几座农桥放入改造计划,现在这种成功的‘道路+立面+文化’的改造模式,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经验。”翁路英说。

  形成“点赞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好人文化,把爱从“小家”带到“大家”

  余美芳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因为和丈夫刘伟多年来坚持无偿赡养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采访余美芳时,她正带着馨缘种子社的志愿者们在武进区净慧养老中心慰问演出,让这里的老人过一个特殊的儿童节,重温儿时的快乐。“这次活动我们还联合了武进区何留中心小学和常武伟才(国际)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来做公益活动,让孩子们也过一个特殊的、充满爱的儿童节。”余美芳说。

 

近日,余美芳带着馨缘种子社的志愿者们来到武进区净慧养老中心慰问老人,并为老人们过一个特殊的儿童节。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近年来,随着家里老人的离去,余美芳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家庭外。2017年3月,她和丈夫刘伟在学校成立“馨缘种子社”,主要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关心下一代成长、正能量传递等公益活动。“2018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馨缘种子社’可以从学校社团成长为一个社会组织。”余美芳说,社团之所以叫种子社,就是希望可以播撒爱的种子,影响更多人、带动更多人,把爱从“小家”带到“大家”,让更多人将“小爱”变成“大爱”。

  据了解,武进区从2002年开始探索建立道德典型挖掘选树长效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评选,2011年起推进身边好人推选活动。截至目前,武进区已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江苏道德模范1人,常州道德模范17人;中国好人28个,常州好人130多个,在各级好人榜上形成了鲜明的“武进板块”。

  武进区还通过坚持常规方式和创新手段相结合,全方位、全领域、全媒体开展好人宣传,让好人群星闪耀;同时积极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努力提升他们的示范引领、模范带头、精神鼓舞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点赞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好人文化。

  坚持公益非盈利、惠泽民生、服务百姓的宗旨,统一公益组织孵化模式

  武进区爱益阳光助学协会创建于2010年8月,是一个立足常州、面向西部的非盈利性民间公益专业助学组织。成立以来,协会以一对一结对助学为基础,开展多元化、多方式的助学项目。此外,协会还开展爱心书包、西部学生来常夏令营、西部探访、冬衣、课外书籍捐助、卫生包、教学器材、文体用品、支教老师招募、支教老师生活补贴、暖冬计划、温暖校园等长期项目。

 

2017年,武进区爱益阳光助学协会的成员们到西部进行走访,开展多元化、多方式的助学项目。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从一开始简单的捐助学生完成学业,到如今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安全感,有幸福感。这是我们8年公益探索的成果。”爱益阳光助学协会会长李敏告诉记者。

  作为武进区公益组织中一个响亮的品牌,“爱益阳光”在2018年7月将开展第四季西部学生来常夏令营活动。李敏介绍:“2018年我们将结对18位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的学生,邀请他们来常州过暑假。我们正在本地招募年龄相仿的18个学生和甘肃孩子一起夏令营,有兴趣的家庭和孩子可以与我们联系。”

  近年来,武进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助力社会发展。武进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于2013年8月成立以后,目前进驻社会组织26家。成立以来,以“政府牵头建立,专业团队管理,社会组织发展,人民群众受益”为工作模式,实行“进驻—孵化—评估—出壳—跟踪”的孵化模式,始终坚持公益非盈利的宗旨,为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信息交流、成果展示、能力评估、政策咨询、项目指导等公共服务。成立近5年来,壳内壳外共孵化培育了50多家惠泽民生、服务百姓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主要以公益服务类为主。

  未成年人建设工作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孩子进学校,家长进学堂

  “创设‘家长学堂’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其背后必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所以‘家长学堂’就这么应运而生。家长们把孩子送来上课,在等孩子之余自己也进学堂上上课,一举两得。”武进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主任张良这样说。

  武进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中心,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公益服务。

 

武进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家长学堂”课堂吸引了不少家长积极参与,这是武进创建的未成年人建设工作特色品牌。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我们的‘家长学堂’由心理咨询师坐堂主讲,从心灵成长角度全新解读家庭教育。2013年9月创立以来,每年两期,内容从不重复。我们还在2017年增设了‘暑期衔接教育家长班’,张良表示,“家长学堂”的成立给许多家庭带去了帮助,更是有两个家庭为“家长学堂”送来了锦旗,表达对中心的感谢。

  除成长指导中心外,武进区先后建成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凤凰谷、博物馆、名人馆等一大批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对青少年免费开放,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常州晚报 文明 郑雨露 本版图片 朱臻 夏晨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