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常州年轻人"唱主角" 在仪式感中拥抱传统
发布日期:2018-06-19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沾白糖。”6月18日,端午节——在很多人记忆里,是弥漫的一股淡淡艾叶香,是水桶里泡着的青粽叶,是外婆一针一线织着五彩香包的回忆,是锣鼓喧天中龙舟划桨水花四溅……

  有人说,如今这些老民俗中“唱主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不过在常州,我们却找到了一些“80后”“90后”,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大展身手包粽子、做香包、以诗会友,将一个个文化符号和自己的生活融在了一起,使其历久弥新,在满满的仪式感中拥抱传统,秀出了最炫的“民俗风”。

  亲切感

  包老常州的“小脚粽”,终于能做到“不跑米”了

  从4月底到现在,江苏双桂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盛思佳学习包粽子的成果还仅停留在“至少不跑米了”,“之前都是看上去包好扎好了,但一煮之后米都漏得差不多了。要包出一个好看的、吃起来好吃的粽子路还很漫长啊。”

  29岁的盛思佳还记得,当初和几个同事要跟点心师傅学习包粽子,师傅用质疑的语气问“你们确定要学吗”?等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出“确定”时,师傅却说“换做别的糕点我也不会说难,但是就这个常州的小脚粽,我倒真是学了好多年。”

 

盛思佳在端午来临之际包粽子。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老常州说的小脚粽,外观看上去像个直角梯形,但其中两个角是呈圆弧形的,另外一个角尖尖长长,一看就特别显眼。”盛思佳说。包粽子的过程中,她最害怕的步骤就是扎线,“看师傅扎的时候,只见他们将一头的线衔住,两只手一只托着半成品粽子,另一只手上上下下快速缠绕,没两下便将一只粽子扎紧了。而我们只能将粽子放在桌子上,笨手笨脚地模仿着师傅的动作,先纵向绕几圈,再将线扯到两个圆弧角的中间打成一个死结。虽然师傅手把手在教,但是每个人缠出来的粽子依旧五花八门。”

  填料的过程中,师傅曾经教给他们一个“笨办法”。盛思佳说,师傅当时讲,很多老人在包粽子的时候,都会一边添米一边拿筷子不断将馅压实,如果挤出空间就不断地添米,直到整个粽叶内的空隙全部被填满。“当时我们觉得,这个过程也不是很重要,索性就偷懒跳过。没想到,煮出来的粽子,馅和粽叶是完全分离的。”

  “原先身边是没有人会包粽子的,包括父母辈,也已经不会这门手艺了。”盛思佳说,“现在公司里的一些年轻人对包粽子跃跃欲试,大家学习的热情都很高,不忙的时候,会每天都抽出午休或者下午茶的时间来练习。”

  “2018年端午节双桂坊还会举办‘万粽一心’的活动,由一千个人包成的一万只粽子将进行义捐。届时,很多不会包粽子的市民朋友都可以现场学习体验包粽子的过程。”盛思佳说。

  复古味

  跟妈妈学会了做香包,还要教更多人学这个技艺

  潘洁是名标准的“95后”,也是一名美术老师。前年端午,她正给学生们策划一个手工课题,看到家里正在缝衣服的妈妈脱口而出:“妈,你会做香包吗?”结果居然妈妈说会做,这让她喜出望外,立马兴致勃勃地学了起来。

  “现在,别说是自己做香包,就连市面上卖的都很少。还有不少人,都不知道端午要挂香包这个习俗。”潘洁说,“原先,香包多是在端午前后使用,由大人制作后挂在家中的小孩身上,里面放一些填充物来达到某些功效,如用珍珠粉吸汗、薄荷防蚊虫、艾草来辟邪。”

 

潘洁在制作香包。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作为美术老师,手工活对潘洁来说并不难,不过,一个小小的香包也让她花了半天的时间来反复做了拆、拆了再做。“最难的步骤就是封口。为了不让线头外露,封口的时候必须把两条边全部藏进去,在里面折成两层后在内部左右对缝,这样才能做到外观上的美观。此外,像吊坠缝错边、针脚不能缝成一条直线也是新手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生制作香包前,潘洁一般会为他们准备一块长方形的布、香包填充物、吊坠、针线等工具。对潘洁来说,找材料是另一大难题。“一开始去路桥、九龙这种地方找,人家都说‘现在还有谁会做这种东西?’后来,我就在网上找各种布料,回来自己裁剪。至于填充物,艾草、薄荷我是直接去药房买的,还有些人喜欢玫瑰花、薰衣草之类带香味的填充物,我就直接买的花茶。”

  “周围的同龄人,甚至是爸妈辈都不会做香包,”潘洁说,“2017年端午在武进文化馆做活动的时候,现场参与做香包的还是老年人居多。所以2018年在武进图书馆的端午活动,我就要求必须以父母加孩子的形式报名参加。现在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80后”“90后”,通过制作香包的活动,实际上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风雅派

  每年必做一份“作业”,在以诗会友中传承古风

  “故楚风流宛在心,汨罗江水复东吟。节为端午灵均祭,艾叶三支品古今。”每年端午,偰帆都会完成一项特别的“作业”:赋诗几首,待到诗社开展端午诗会时跟大家交流品评。

 

偰帆平时喜欢阅读诗籍。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30岁的偰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舣舟诗社最年轻的两名成员之一。他与诗结缘很巧合:上高一时,他从语文老师的讲台上看到了一本《声律启蒙》,便好奇地翻翻。老师随口来了一句:“写诗很难的,你看了也学不会。”这话一听,偰帆很不服气:“明代我们家族中出过诗人,我肯定也能学会。”他便开始自学格律、平仄以及写诗的章法,随着读的诗越来越多,他对诗歌的兴趣越来越浓,如今已经写了百余首古体诗。

  偰帆说,古人过端午一向有赛诗的传统。而在诗社,端午诗会也是每年的保留节目——节前,诗社的前辈们就会在群聊中发“作业”,节日前后,便能够集合汇总几十首诗。

  这些端午诗风格各异:有的人往小了写,比如写吃粽子的诗,赛龙舟的竞渡诗,插艾叶、挂菖蒲也能穿针引线地融入诗中;有的人往大了写,或悼念屈原,抒发家国情怀,或是品评《离骚》,怀古诵今。

  诗会的形式风雅又浪漫,古人有“拈字”“步韵”等写诗唱和的玩法,诗会也延续了这些传统。前不久,远在青海的诗社好友许越华发来了自己的新作《垄上行赋劲草示江南诸友》:“野火唯烧朽蔓空,渠边骤冒碧丝绒。余怀韧劲更苍翠,故友何劳差信鸿。”偰帆看了很感慨:他在诗中描绘了青海景色,希望我们这些常州的好友不要过于挂念。当时的常州满树繁花,与青海景观大不相同,加上一直想念许越华,我一时感怀,便跟随他的韵脚“空”“绒”“翠”“鸿”,步韵和诗了一首《春日及天》:“未曾远寄思成空,柳叶翩翩散絮绒。遍数繁花随点翠,及天是处竞飞鸿。”在场的人也都深受感动。(常州晚报 董逸 刘懿 夏晨希)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