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意向出现结构性变化,常州也不例外。从我这些年的学生工作经历来看,这些年常州高校毕业生发展情况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科院校毕业生考研,大专院校毕业生“专升本”的数量急剧上升。考研和专升本,成为常州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重头戏”。
许多外地、外省籍常州高校毕业生回到家乡发展的意愿逐年增加。在校期间,我曾带过约三千名学生,其中大约25%左右留在常州。但总体来看,愿意留常发展的学生数量日趋减少。因为这些学生们的家乡经济发展趋好,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他们也更加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谋求发展。
常州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行业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将更有可能在常州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
常州高校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常州大学等四所本科院校,二是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六所省属高等专科学院。部分设置大专学历的市属学校不在本文分析范围之内。
常州大学等本科院校,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鼓励学生在大一阶段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并将考研作为抓手,将就业与深造有机结合起来。常州大学历届硕士毕业生,不少留在本市进入重点企业,成为常州市的高质量人才。
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六所省属高等专科学院,一直在本市以及省内具有良好的口碑。他们中间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不愁就业的背景下,将“专升本”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由此可见,常州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总体上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毕业生毕业去向)
“苏锡常”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无数本地高校以及外地高校的毕业生。然而,基于客观原因,如今部分常州高校的外地、外省籍毕业生选择了回原籍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家乡就业机会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回到家乡照顾父母,降低生活成本。
纵观上海、深圳、苏州等人才大量流入的城市,吸引力在于发展机会,而发展机会在于大城市的企业人才需求。
常州市最近七八年,建成有别于苏州和无锡的经济模式,秉承科教兴市的战略取得了初步成功。常州制造业中的轨道交通企业、机械企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企业,人才需要求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得一些原来准备回原籍工作的常州高校中的外地毕业生,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常州定居。一部分已经在上海、苏州、无锡就业的常州高校毕业生,回到常州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
常州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处,每年都有很多高中毕业生考入“985”“211”“双一流”高校,这些优秀人才以前都将“北上广深”作为他们就业的首选。但最近几年,他们回常工作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如何吸引常州籍高校毕业生回到本市,事关常州的长远发展。
常州市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和常州本地企业,在吸引本地人才回常、留住常州高校毕业生这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比如在购房优惠、租房补贴、企业住宿条件,单位人尽其才等方面,可以提供相较于周边城市和地区更具比较优势的政策性福利。
安居才能乐业,宣传组织工作也十分重要。常州市的人力资源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组织全市生物制药、机械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招聘团,到本市各大高校进行巡回宣讲等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作者陆燕青老师,曾在常州大学从事多年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