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要闻 >> 内容

【江南心国学大讲堂名师系列】第3讲——儒家的和谐智慧

发布时间:2016-09-30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9月29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先伍在民元里1号济美堂,与大家探讨儒家的“和谐”智慧。

    “和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不过当时“和谐”一词是被分为“和”与“谐”两个字来使用的。

    好几年前就听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说法。可是真要深究,又有几个人说得清到底怎样算是和谐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吴教授这堂课足以解决困扰你多年的疑惑。

一.和谐的概念

    1)“和谐”与“同一”是相对的:

   “同一”是强求一律,就好比家长出于自己的考虑,擅自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样。这是对自然的规律和天性的压抑和打击。

    2)“和谐”以允许差异的存在为前提:

    一个音符奏不出曲子,只有不同音符组合,曲调才能婉转悠扬,富有美感。

如果用一般标准来评定的话,颜渊才是模范学生,但是子贡的商业才能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经费,子路的勇武使别人不敢轻慢孔子。正是由于三教九流,身怀各种才能的人齐聚孔子门下,各自发挥所长,孔子学说才得以广泛传播。

    3)“和谐”要相互趋近:

    做菜时各种调味料需要按照比例加入就是为了使不同味道相互调和。人与人之间也要互相吸取别人长处,才能全面发展。

    4)“和谐”是适度: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而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如果像抱柱而死的尾生那样不知变通,也是达不到和谐的。

二.和谐的三个面向

    1)天人合一:人是自然中的人,不应该有人定胜天这种错误的想法。人的所作所为要按照自然运行规律:以时禁发,不射宿鸟,不违农时等思想都体现了这一规律。

    2)人己和谐:人是社会中的人,人难免会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理想中的“幼有所养,老有所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其实就是社会成员舍去了名利、得失,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实现的。

    3)身心和谐:大家对于“文质彬彬”的理解都有些片面,“文”是指学习文化,提升修养;“质”是指自然赋予的身体素质。只有全面发展才是“文质彬彬”。

三.走向和谐

    1)修身:尊德性:若论身体素质,人类是无法和动物相提并论的,但是人懂义理,这一点正是人类强于动物的地方。

道问学: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敬畏生命:现今社会中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新闻比比皆是。皆源于当事人对生命没有敬畏。敬重生命,则不会轻易伤害他人:畏惧生命,则不会轻易伤害自己。

    3)学会宽容:正确认识异己者;不以自我为中心;宽容也要讲求适度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