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西林老街:原生态的民居古宅

发布时间:2021-06-21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一条不算宽阔的水泥路、一片老式的低矮旧宅、一群勤劳淳朴的人,构成了西林老街独一无二的景致。老街的入口在西横林路上,在两旁翻新过的建筑物衬托下显得很不起眼,但缓步迈入其中,便仿佛穿过了《千与千寻》里的那个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独立的小世界。

       与一墙之隔的大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街内的建筑。木质的门窗与阁楼、在狭窄弄堂内嬉戏追逐的猫儿狗儿、墙角处悄然绽放的不知名野花,每一处都在无言地诉说着老街的历史。在这里,时间的流淌速度仿佛比外界慢上一些,漫步其中,只让人觉得身处上个世纪的江南水巷,迷蒙的水汽和着吴侬软语轻轻传到你的耳边。

西横林206号,一间在老街上平平无奇的老房子,房门是老式的木门,门上的对联早已在风霜的侵蚀下褪色、斑驳,水泥刷过的墙壁也泛出了灰扑扑的颜色,然而正是这样一间“陋室”,却走出了有着“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之称的著名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姜椿芳。

姜椿芳出生于西林,在西林老街这栋低矮的平房内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1928年,16岁的姜椿芳随父母前往哈尔滨谋生,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姜椿芳在上海任中共上海局文委文化总支部书记、《时代》周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姜椿芳参与创办上海俄文学校并担任校长、党委书记,领导参与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等翻译编辑工作。1978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在双眼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依然拿着放大镜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幼年贫困的生活铸就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西林的水土也同样养育了他坚韧无私的精神。

在西林,你可以欣赏西横林桥侧著名书法家凌文铨的墨宝,也可以参观姜椿芳的故居,听本地的居民讲述在数千年间流传下来的学士典故、将军传说,但除了名人轶事,西林老街的居民们同样将老街的文化与风骨默默传承了下来。

西林老街曾被当地居民戏称为西林的“南大街”,可见其旧时的热闹,尽管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不再,但老街“逢三逢八赶集”的传统仍保留着。每逢赶集日,不算宽敞的老街两边都被摆摊的居民占据,卖布匹的、卖农产品的,甚至还有老式的街头理发师,从来往不绝的行人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从前老街的繁荣。

西横林桥旁的西横林172号是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裁缝铺,店主夫妇早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在老邻居和老顾客的声声呼唤下选择回到老街,继续经营这间小小的裁缝铺:“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这条街一样。”

西林老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它如同一个跟不上年轻人步伐的耄耋老人,被时代远远抛在了后头,但仍有许多人不愿离去,他们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西林老街为他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有的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村民,他们的“根”就在这里。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保护、规划西林老街,从生活设施改善到历史文化传承,老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林老街的历史与文化同样能在时代的洪流下洗去蒙尘,重新焕发光彩。

(作者沈嘉、陈苹(撰文)、刘毅(摄影),原载《常州日报》2021年6月16日第A7版(新钟楼)。)(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